最新文章專題視頻專題問答1問答10問答100問答1000問答2000關鍵字專題1關鍵字專題50關鍵字專題500關鍵字專題1500TAG最新視頻文章推薦1 推薦3 推薦5 推薦7 推薦9 推薦11 推薦13 推薦15 推薦17 推薦19 推薦21 推薦23 推薦25 推薦27 推薦29 推薦31 推薦33 推薦35 推薦37視頻文章20視頻文章30視頻文章40視頻文章50視頻文章60 視頻文章70視頻文章80視頻文章90視頻文章100視頻文章120視頻文章140 視頻2關鍵字專題關鍵字專題tag2tag3文章專題文章專題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專題3
問答文章1 問答文章501 問答文章1001 問答文章1501 問答文章2001 問答文章2501 問答文章3001 問答文章3501 問答文章4001 問答文章4501 問答文章5001 問答文章5501 問答文章6001 問答文章6501 問答文章7001 問答文章7501 問答文章8001 問答文章8501 問答文章9001 問答文章9501
當前位置: 首頁 - 正文

關于科舉

來源:懂視網 責編:小OO 時間:2024-02-18 03:44:07
文檔

關于科舉

D
推薦度:
導讀D

下列關于科舉制度的說法正確的是( )。

D

小編還為您整理了以下內容,可能對您也有幫助:

關于科舉詩句

1. 關于科舉的詩句

1、水國寒消春日長,燕鶯催促花枝忙。

風吹金榜落凡世, 三十三人名字香。遙望龍墀新得意,九天敕下多狂醉。

驊騮一百三十蹄,踏破蓬萊五云地。物經千載出塵埃, 從此便為天下瑞。

——《及第謠》唐代:周匡物 2、天子重英豪,文章教爾曹;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少小須勤學,文章可立身;滿朝朱紫貴,盡是讀書人。

學問勤中得,螢窗萬卷書;三冬今足用,誰笑腹空虛。自小多才學,平生志氣高;別人懷寶劍,我有筆如刀。

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將相本無種,男兒當自強。學乃身之寶,儒為席上珍;君看為宰相,必用讀書人。

莫道儒冠誤,詩書不負人;達而相天下,窮則善其身。遺子滿贏金,何如教一經;姓名書錦軸,朱紫佐朝廷。

古有千文義,須知學后通;圣賢俱間出,以此發蒙童。神童衫子短.袖大惹春風;未去朝天子,先來謁相公。

年紀雖然小,文章日漸多待看十五六,一舉便登科。大比因時舉,鄉書以類升;名題仙桂籍,天府快先登。

喜中青錢選,才高壓俊英;螢窗新脫跡,雁塔早題名。年小初登第,皇都得意回;禹門*浪,平地一聲雷。

一舉登科目,雙親未老時;錦衣歸故里,端的是男兒。玉殿傳金榜,君恩賜狀頭;英雄三百輩,附我步瀛洲。

慷慨丈夫志,生當忠孝門;為官須作相,及第必爭先。宮殿召繞聳,街衢競物華;風云今際會,千古帝王家。

日月光天德,山河壯帝居;太平無以報,愿上萬年書。久旱逢甘雨,他鄉遇故知;洞房花燭夜,金榜題名時。

土脈陽和動,韶華滿眼新;一支梅破臘,萬象漸回春?!渡裢姟匪未和翡?3、古人學問無遺力,少壯工夫老始成。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抖棺x書示子聿》宋代:陸游 4、晨趨紫禁中,夕待金門詔。

觀書散遺帙,探古窮至妙。片言茍會心,掩卷忽而笑。

青蠅易相點,白雪難同調。本是疏散人,屢貽褊促誚。

云天屬清朗,林壑憶游眺?;驎r清風來,閑倚欄下嘯。

嚴光桐廬溪,謝客臨海嶠。功成謝人間,從此一投釣。

——《翰林讀書言懷呈集賢諸學士》唐代:李白 5、三更燈火五更雞,正是男兒讀書時。黑發不知勤學早,白首方悔讀書遲。

——《勸學》唐代:顏真卿。

2. 關于科舉的詩句

1、《登科后》

唐•孟郊

昔日齷齪不足夸,今朝放蕩思無涯。 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

2、《名聯談趣》

顧憲成

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 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

3、省試湘靈鼓瑟

錢起

曲終人不見, 江上數峰青。 善鼓云和瑟, 常聞帝子靈。 馮夷空自舞, 楚客不堪聽。

苦調凄金石, 清音入杳冥。 蒼梧來怨慕, 白芷動芳馨。 流水傳湘浦, 悲風過洞庭。

4、《琵琶記》

高明 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將相本無種,男兒當自強。

“少小須勤學,文章可立身。滿朝朱紫貴,盡是讀書人。自小多才學,平生志氣高。別人懷寶劍,我有筆如刀。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將相本無種,男兒當自強。神童衫子短,袖大惹春風。未去朝天子,先來謁相公。年少初登第,皇都得意回。禹門*浪,平地一聲雷。一舉登科日,雙親未老時。錦衣歸故里,端的是男兒?!?

5、天一生水

天子重英豪,文章教爾曹。 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 少小須勤學,文章可立身。

滿朝朱紫貴,盡是讀書人。 自小多才學,平生志氣高。 別人懷寶劍,我有筆如刀。

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將相本無種,男兒當自強。 神童衫子短,袖大惹春風。

未去朝天子,先來謁相公。

年少初登第,皇都得意回。 禹門*浪,平地一聲雷。 一舉登科日,雙親未老時。

錦衣歸故里,端的是男兒。

6、皇榜盡處是孫山,賢郎更在孫山外。 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士族.

7、《都堂試貢士日慶春雪》

密雪分天路,群才坐粉廊。 靄空迷晝景,臨宇借寒光。 似暖花消地,無聲玉滿堂。

灑池偏誤曲,留硯忽因方。 幾處曹風比,何人謝賦長。 春暉早相照,莫滯九衢芳。

8、鶴沖天

柳永

黃金榜上,偶失龍頭望。 明代暫遺賢,如何向? 未遂風去便,爭不恣狂蕩? 何須論得喪。 才子詞人,自是白衣卿相。 煙花巷陌,依約丹青屏障。 幸有意中人,堪尋訪。

且恁偎紅倚翠,風流事,平生暢。 青春都一餉。 忍把浮名,換了淺斟低唱!

9、恐是孫山朝升落、雛雁凱歸草再升。

3. 關于科舉考試的詩句有哪些

1. 黃金榜上,偶失龍頭望。明代暫遺賢,如何向?!馈耳Q沖天·黃金榜上》

2. 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 ?!辖肌兜强坪蟆?/p>

3. 御筆封題墨未乾,君恩重許拜金鑾?!隆兜堑趫蠹胰恕?

4. 得意減別恨,半酣輕遠程。翩翩馬蹄疾,春日歸鄉情?!拙右住都暗谠姟?/p>

5. 金榜高懸姓字真,分明折得一枝春?!圃都暗诤笞鳌?/p>

6. 家園好在尚留秦,作明時失路人?!=ǖ摹堵涞陂L安》

7. 年年下第東歸去,羞見長安舊主人?!贡R復《落第歸鄉留別長安主人》

8. 花繁柳暗九門深,對飲悲歌淚滿襟?!X起《長安落第》

知識延展:

送丘為落第歸江東

王維

憐君不得意,況復柳條春。

為客黃金盡,還家白發新。

五湖三畝宅,萬里一歸人。

知禰不能薦,羞為獻納臣。

譯文:

嘆息你又一次不能遂意,何況在這柳條新綠的初春。

客游京城黃金全部用盡,回家時只落得白發添新。

太湖邊只有你三畝的田宅,遙遙萬里外凄涼涼一個婦人。

深知你禰衡卻沒能推薦,慚愧我空作一名獻納之臣。

這首詩當作于唐玄宗開元二十三年(735年)或開元二十四年(736年)。王維與丘為興味相投,交誼頗深,曾與他有詩唱和。作此詩時王維正在京城做官,對丘為落第表示同情和惋惜,并對自己雖為京官,但無力幫助丘為深表歉意。

4. 關于“科舉考試”的勵志詩句有哪些

1、男兒欲遂平生志,六經勤向窗前讀。

2、昔日齷齪不足夸,今朝放蕩思無涯。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

3、一本白卷交還你,狀元歸去馬如飛。

《鶴沖天·黃金榜上》柳永

黃金榜上,偶失龍頭望。明代暫遺賢,如何向。未遂風云便,爭不恣狂蕩。何須論得喪?才子詞人,自是白衣卿相。

煙花巷陌,依約丹青屏障。幸有意中人,堪尋訪。且恁偎紅倚翠,風流事,平生暢。青春都一餉。忍把浮名,換了淺斟低唱!

《登科后》孟郊

昔日齷齪不足夸,今朝放蕩思無涯。

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 。

《登第報家人》 董德元

御筆封題墨未乾,君恩重許拜金鑾。

故鄉若問登科事,便是當初老榜官。

《省試湘靈鼓瑟》錢起

善鼓云和瑟,常聞帝子靈。

馮夷空自舞,楚客不堪聽。

苦調凄金石,清音入杳冥。

蒼梧來怨慕,白芷動芳馨。

流水傳瀟湘,愁風過洞庭。

曲終人不見,江上數峰青。

5. 中國古代朝代科舉考試有關的詩句有那些

科舉考試悲喜詩 -------------------------------------------------------------------------------- 2006年06月14日 10:14 自隋一代開科取士以后,科舉考試成了讀書人踏入仕途的唯一通路,因為事關榮華富貴,無不夢寐以求金榜題名。

然稱心如愿的畢竟極少數,也因此有大悲大喜,往往表現了在字里行間。 舊有夸世間得意事,把金榜題名時與洞房花燭夜并列為特大喜事。

人逢喜事精神爽,金榜題名者如沐春風,飄飄然得意之至,代表作要數唐孟郊的《登科后》了: 昔日齷齪不足夸,今朝放蕩思無涯。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

唐制,新科進士要舉行多種顯示其榮耀的慶賀活動,其中一項,是游覽京都長安著名花苑。詩人陶醉在美好前途中,過去的窮困潦倒也不值一提了。

唐朝詩人王建中舉后同樣的心花怒放,揮毫疾書:一士登甲科,九族光彩新。 唐代三大詩人之一的白居易二十七歲考取了進士,是十七名新科進士中最年輕的一個,參加了長安“雁塔題名”后,興奮得夜難成寢,書寫了《登第》詩,自豪之情洋溢: 慈恩塔下題名處,十七人中最少年。

白居易又有《及第詩》,寫的也是題名金榜后的喜悅與意氣洋洋: 得意減別恨,半酣輕遠程。翩翩馬蹄疾,春日歸鄉情。

唐袁皓《及第后作》,自比蓬萊島上神仙,又如展翅高空九萬里的大鵬,自夸月宮折桂易哉勿難: 金榜高懸姓字真,分明折得一枝春。 蓬瀛乍接神仙侶,江?;厮几炄?。

九萬摶扶排羽翼,十年辛苦涉風塵。 升平時節逢公道,不覺龍門是險驚。

宋代的梁灝屢試不第,但他并不氣餒,苦讀如新,有道是天道酬勤,終于在耄耋之年的八十二歲時中了進士,欽點頭名狀元,興奮之余寫道: 白首窮盡,少伏生八歲;青云得路,多太公二年。 這位高齡狀元真是老當益壯,自稱較之傳授《尚書》的伏生還年輕八歲,比輔助周文王的開國功臣姜子牙只大了二歲! 對于大多數考生來說,逃不出名落孫山的命運,失望與痛苦可想而知。

唐時眾多考生落榜后不回家,留在京都長安,既為下一次考試作準備,又因為無顏見江東父老,如常建的《落第長安》: 家園好在尚留秦,作明時失路人??址旯世嵇L花笑,且向長安度一春。

這首七律的大意謂:榜上無名感到羞?,回鄉恐怕黃鶯花草也會嘲笑,所以家園雖好還是留在長安再一年。 豆盧復《落第歸鄉留別長安主人》詩,也是自感羞愧,只是換了一個無顏面對的對象,意謂借住長安沉浸在憂愁中忘了春天到來,聽到鶯歌才知柳條發了新芽,年復一年落第后東回家鄉,實在不好意思向長安客棧的店主告別: 客里愁多不記春,聞鶯始嘆柳條新。

年年下第東歸去,羞見長安舊主人。 常言道,男兒有淚不輕彈,因考場失意而悲泣者大有人在,更有屢試不第年年傷心落淚的,請看錢起《長安落第》: 花繁柳暗九門深,對飲悲歌淚滿襟。

數日鶯花皆落羽,一回春至一傷心。 還有為落榜寫下絕命詞一死了之的,據清代筆記《冷廬雜識》載,咸豐年間江南鄉試,一個浙江山陰(今紹興)的胡姓考生,在考卷上題寫云: 黃土叢深白骨眠,凄涼情事渺秋煙。

何須更作登科記,修到鴛鴦便是仙。 未待放榜,這個考生已發瘋致死,原因是一次又一次榜上無名絕望到頂。

無怪乎古人將科場落第列為人間四大失意事之一: 寡婦攜兒泣,將軍被敵擒,失恩宮女面,下第舉人心。摘自百度網友,謝謝。

關于科舉詩句

1. 關于科舉的詩句

1、水國寒消春日長,燕鶯催促花枝忙。

風吹金榜落凡世, 三十三人名字香。遙望龍墀新得意,九天敕下多狂醉。

驊騮一百三十蹄,踏破蓬萊五云地。物經千載出塵埃, 從此便為天下瑞。

——《及第謠》唐代:周匡物 2、天子重英豪,文章教爾曹;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少小須勤學,文章可立身;滿朝朱紫貴,盡是讀書人。

學問勤中得,螢窗萬卷書;三冬今足用,誰笑腹空虛。自小多才學,平生志氣高;別人懷寶劍,我有筆如刀。

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將相本無種,男兒當自強。學乃身之寶,儒為席上珍;君看為宰相,必用讀書人。

莫道儒冠誤,詩書不負人;達而相天下,窮則善其身。遺子滿贏金,何如教一經;姓名書錦軸,朱紫佐朝廷。

古有千文義,須知學后通;圣賢俱間出,以此發蒙童。神童衫子短.袖大惹春風;未去朝天子,先來謁相公。

年紀雖然小,文章日漸多待看十五六,一舉便登科。大比因時舉,鄉書以類升;名題仙桂籍,天府快先登。

喜中青錢選,才高壓俊英;螢窗新脫跡,雁塔早題名。年小初登第,皇都得意回;禹門*浪,平地一聲雷。

一舉登科目,雙親未老時;錦衣歸故里,端的是男兒。玉殿傳金榜,君恩賜狀頭;英雄三百輩,附我步瀛洲。

慷慨丈夫志,生當忠孝門;為官須作相,及第必爭先。宮殿召繞聳,街衢競物華;風云今際會,千古帝王家。

日月光天德,山河壯帝居;太平無以報,愿上萬年書。久旱逢甘雨,他鄉遇故知;洞房花燭夜,金榜題名時。

土脈陽和動,韶華滿眼新;一支梅破臘,萬象漸回春?!渡裢姟匪未和翡?3、古人學問無遺力,少壯工夫老始成。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抖棺x書示子聿》宋代:陸游 4、晨趨紫禁中,夕待金門詔。

觀書散遺帙,探古窮至妙。片言茍會心,掩卷忽而笑。

青蠅易相點,白雪難同調。本是疏散人,屢貽褊促誚。

云天屬清朗,林壑憶游眺?;驎r清風來,閑倚欄下嘯。

嚴光桐廬溪,謝客臨海嶠。功成謝人間,從此一投釣。

——《翰林讀書言懷呈集賢諸學士》唐代:李白 5、三更燈火五更雞,正是男兒讀書時。黑發不知勤學早,白首方悔讀書遲。

——《勸學》唐代:顏真卿。

2. 關于科舉的詩句

1、《登科后》

唐•孟郊

昔日齷齪不足夸,今朝放蕩思無涯。 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

2、《名聯談趣》

顧憲成

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 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

3、省試湘靈鼓瑟

錢起

曲終人不見, 江上數峰青。 善鼓云和瑟, 常聞帝子靈。 馮夷空自舞, 楚客不堪聽。

苦調凄金石, 清音入杳冥。 蒼梧來怨慕, 白芷動芳馨。 流水傳湘浦, 悲風過洞庭。

4、《琵琶記》

高明 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將相本無種,男兒當自強。

“少小須勤學,文章可立身。滿朝朱紫貴,盡是讀書人。自小多才學,平生志氣高。別人懷寶劍,我有筆如刀。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將相本無種,男兒當自強。神童衫子短,袖大惹春風。未去朝天子,先來謁相公。年少初登第,皇都得意回。禹門*浪,平地一聲雷。一舉登科日,雙親未老時。錦衣歸故里,端的是男兒?!?

5、天一生水

天子重英豪,文章教爾曹。 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 少小須勤學,文章可立身。

滿朝朱紫貴,盡是讀書人。 自小多才學,平生志氣高。 別人懷寶劍,我有筆如刀。

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將相本無種,男兒當自強。 神童衫子短,袖大惹春風。

未去朝天子,先來謁相公。

年少初登第,皇都得意回。 禹門*浪,平地一聲雷。 一舉登科日,雙親未老時。

錦衣歸故里,端的是男兒。

6、皇榜盡處是孫山,賢郎更在孫山外。 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士族.

7、《都堂試貢士日慶春雪》

密雪分天路,群才坐粉廊。 靄空迷晝景,臨宇借寒光。 似暖花消地,無聲玉滿堂。

灑池偏誤曲,留硯忽因方。 幾處曹風比,何人謝賦長。 春暉早相照,莫滯九衢芳。

8、鶴沖天

柳永

黃金榜上,偶失龍頭望。 明代暫遺賢,如何向? 未遂風去便,爭不恣狂蕩? 何須論得喪。 才子詞人,自是白衣卿相。 煙花巷陌,依約丹青屏障。 幸有意中人,堪尋訪。

且恁偎紅倚翠,風流事,平生暢。 青春都一餉。 忍把浮名,換了淺斟低唱!

9、恐是孫山朝升落、雛雁凱歸草再升。

3. 關于科舉考試的詩句有哪些

1. 黃金榜上,偶失龍頭望。明代暫遺賢,如何向?!馈耳Q沖天·黃金榜上》

2. 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 ?!辖肌兜强坪蟆?/p>

3. 御筆封題墨未乾,君恩重許拜金鑾?!隆兜堑趫蠹胰恕?

4. 得意減別恨,半酣輕遠程。翩翩馬蹄疾,春日歸鄉情?!拙右住都暗谠姟?/p>

5. 金榜高懸姓字真,分明折得一枝春?!圃都暗诤笞鳌?/p>

6. 家園好在尚留秦,作明時失路人?!=ǖ摹堵涞陂L安》

7. 年年下第東歸去,羞見長安舊主人?!贡R復《落第歸鄉留別長安主人》

8. 花繁柳暗九門深,對飲悲歌淚滿襟?!X起《長安落第》

知識延展:

送丘為落第歸江東

王維

憐君不得意,況復柳條春。

為客黃金盡,還家白發新。

五湖三畝宅,萬里一歸人。

知禰不能薦,羞為獻納臣。

譯文:

嘆息你又一次不能遂意,何況在這柳條新綠的初春。

客游京城黃金全部用盡,回家時只落得白發添新。

太湖邊只有你三畝的田宅,遙遙萬里外凄涼涼一個婦人。

深知你禰衡卻沒能推薦,慚愧我空作一名獻納之臣。

這首詩當作于唐玄宗開元二十三年(735年)或開元二十四年(736年)。王維與丘為興味相投,交誼頗深,曾與他有詩唱和。作此詩時王維正在京城做官,對丘為落第表示同情和惋惜,并對自己雖為京官,但無力幫助丘為深表歉意。

4. 關于“科舉考試”的勵志詩句有哪些

1、男兒欲遂平生志,六經勤向窗前讀。

2、昔日齷齪不足夸,今朝放蕩思無涯。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

3、一本白卷交還你,狀元歸去馬如飛。

《鶴沖天·黃金榜上》柳永

黃金榜上,偶失龍頭望。明代暫遺賢,如何向。未遂風云便,爭不恣狂蕩。何須論得喪?才子詞人,自是白衣卿相。

煙花巷陌,依約丹青屏障。幸有意中人,堪尋訪。且恁偎紅倚翠,風流事,平生暢。青春都一餉。忍把浮名,換了淺斟低唱!

《登科后》孟郊

昔日齷齪不足夸,今朝放蕩思無涯。

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 。

《登第報家人》 董德元

御筆封題墨未乾,君恩重許拜金鑾。

故鄉若問登科事,便是當初老榜官。

《省試湘靈鼓瑟》錢起

善鼓云和瑟,常聞帝子靈。

馮夷空自舞,楚客不堪聽。

苦調凄金石,清音入杳冥。

蒼梧來怨慕,白芷動芳馨。

流水傳瀟湘,愁風過洞庭。

曲終人不見,江上數峰青。

5. 中國古代朝代科舉考試有關的詩句有那些

科舉考試悲喜詩 -------------------------------------------------------------------------------- 2006年06月14日 10:14 自隋一代開科取士以后,科舉考試成了讀書人踏入仕途的唯一通路,因為事關榮華富貴,無不夢寐以求金榜題名。

然稱心如愿的畢竟極少數,也因此有大悲大喜,往往表現了在字里行間。 舊有夸世間得意事,把金榜題名時與洞房花燭夜并列為特大喜事。

人逢喜事精神爽,金榜題名者如沐春風,飄飄然得意之至,代表作要數唐孟郊的《登科后》了: 昔日齷齪不足夸,今朝放蕩思無涯。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

唐制,新科進士要舉行多種顯示其榮耀的慶賀活動,其中一項,是游覽京都長安著名花苑。詩人陶醉在美好前途中,過去的窮困潦倒也不值一提了。

唐朝詩人王建中舉后同樣的心花怒放,揮毫疾書:一士登甲科,九族光彩新。 唐代三大詩人之一的白居易二十七歲考取了進士,是十七名新科進士中最年輕的一個,參加了長安“雁塔題名”后,興奮得夜難成寢,書寫了《登第》詩,自豪之情洋溢: 慈恩塔下題名處,十七人中最少年。

白居易又有《及第詩》,寫的也是題名金榜后的喜悅與意氣洋洋: 得意減別恨,半酣輕遠程。翩翩馬蹄疾,春日歸鄉情。

唐袁皓《及第后作》,自比蓬萊島上神仙,又如展翅高空九萬里的大鵬,自夸月宮折桂易哉勿難: 金榜高懸姓字真,分明折得一枝春。 蓬瀛乍接神仙侶,江?;厮几炄?。

九萬摶扶排羽翼,十年辛苦涉風塵。 升平時節逢公道,不覺龍門是險驚。

宋代的梁灝屢試不第,但他并不氣餒,苦讀如新,有道是天道酬勤,終于在耄耋之年的八十二歲時中了進士,欽點頭名狀元,興奮之余寫道: 白首窮盡,少伏生八歲;青云得路,多太公二年。 這位高齡狀元真是老當益壯,自稱較之傳授《尚書》的伏生還年輕八歲,比輔助周文王的開國功臣姜子牙只大了二歲! 對于大多數考生來說,逃不出名落孫山的命運,失望與痛苦可想而知。

唐時眾多考生落榜后不回家,留在京都長安,既為下一次考試作準備,又因為無顏見江東父老,如常建的《落第長安》: 家園好在尚留秦,作明時失路人??址旯世嵇L花笑,且向長安度一春。

這首七律的大意謂:榜上無名感到羞?,回鄉恐怕黃鶯花草也會嘲笑,所以家園雖好還是留在長安再一年。 豆盧復《落第歸鄉留別長安主人》詩,也是自感羞愧,只是換了一個無顏面對的對象,意謂借住長安沉浸在憂愁中忘了春天到來,聽到鶯歌才知柳條發了新芽,年復一年落第后東回家鄉,實在不好意思向長安客棧的店主告別: 客里愁多不記春,聞鶯始嘆柳條新。

年年下第東歸去,羞見長安舊主人。 常言道,男兒有淚不輕彈,因考場失意而悲泣者大有人在,更有屢試不第年年傷心落淚的,請看錢起《長安落第》: 花繁柳暗九門深,對飲悲歌淚滿襟。

數日鶯花皆落羽,一回春至一傷心。 還有為落榜寫下絕命詞一死了之的,據清代筆記《冷廬雜識》載,咸豐年間江南鄉試,一個浙江山陰(今紹興)的胡姓考生,在考卷上題寫云: 黃土叢深白骨眠,凄涼情事渺秋煙。

何須更作登科記,修到鴛鴦便是仙。 未待放榜,這個考生已發瘋致死,原因是一次又一次榜上無名絕望到頂。

無怪乎古人將科場落第列為人間四大失意事之一: 寡婦攜兒泣,將軍被敵擒,失恩宮女面,下第舉人心。摘自百度網友,謝謝。

關于科舉揭榜的詩句

1. 關于科舉的詩句

1、《登科后》

唐•孟郊

昔日齷齪不足夸,今朝放蕩思無涯。 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

2、《名聯談趣》

顧憲成

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 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

3、省試湘靈鼓瑟

錢起

曲終人不見, 江上數峰青。 善鼓云和瑟, 常聞帝子靈。 馮夷空自舞, 楚客不堪聽。

苦調凄金石, 清音入杳冥。 蒼梧來怨慕, 白芷動芳馨。 流水傳湘浦, 悲風過洞庭。

4、《琵琶記》

高明 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將相本無種,男兒當自強。

“少小須勤學,文章可立身。滿朝朱紫貴,盡是讀書人。自小多才學,平生志氣高。別人懷寶劍,我有筆如刀。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將相本無種,男兒當自強。神童衫子短,袖大惹春風。未去朝天子,先來謁相公。年少初登第,皇都得意回。禹門*浪,平地一聲雷。一舉登科日,雙親未老時。錦衣歸故里,端的是男兒?!?

5、天一生水

天子重英豪,文章教爾曹。 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 少小須勤學,文章可立身。

滿朝朱紫貴,盡是讀書人。 自小多才學,平生志氣高。 別人懷寶劍,我有筆如刀。

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將相本無種,男兒當自強。 神童衫子短,袖大惹春風。

未去朝天子,先來謁相公。

年少初登第,皇都得意回。 禹門*浪,平地一聲雷。 一舉登科日,雙親未老時。

錦衣歸故里,端的是男兒。

6、皇榜盡處是孫山,賢郎更在孫山外。 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士族.

7、《都堂試貢士日慶春雪》

密雪分天路,群才坐粉廊。 靄空迷晝景,臨宇借寒光。 似暖花消地,無聲玉滿堂。

灑池偏誤曲,留硯忽因方。 幾處曹風比,何人謝賦長。 春暉早相照,莫滯九衢芳。

8、鶴沖天

柳永

黃金榜上,偶失龍頭望。 明代暫遺賢,如何向? 未遂風去便,爭不恣狂蕩? 何須論得喪。 才子詞人,自是白衣卿相。 煙花巷陌,依約丹青屏障。 幸有意中人,堪尋訪。

且恁偎紅倚翠,風流事,平生暢。 青春都一餉。 忍把浮名,換了淺斟低唱!

9、恐是孫山朝升落、雛雁凱歸草再升。

2. 關于科舉考試的詩句有哪些

1. 黃金榜上,偶失龍頭望。明代暫遺賢,如何向?!馈耳Q沖天·黃金榜上》

2. 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 ?!辖肌兜强坪蟆?/p>

3. 御筆封題墨未乾,君恩重許拜金鑾?!隆兜堑趫蠹胰恕?

4. 得意減別恨,半酣輕遠程。翩翩馬蹄疾,春日歸鄉情?!拙右住都暗谠姟?/p>

5. 金榜高懸姓字真,分明折得一枝春?!圃都暗诤笞鳌?/p>

6. 家園好在尚留秦,作明時失路人?!=ǖ摹堵涞陂L安》

7. 年年下第東歸去,羞見長安舊主人?!贡R復《落第歸鄉留別長安主人》

8. 花繁柳暗九門深,對飲悲歌淚滿襟?!X起《長安落第》

知識延展:

送丘為落第歸江東

王維

憐君不得意,況復柳條春。

為客黃金盡,還家白發新。

五湖三畝宅,萬里一歸人。

知禰不能薦,羞為獻納臣。

譯文:

嘆息你又一次不能遂意,何況在這柳條新綠的初春。

客游京城黃金全部用盡,回家時只落得白發添新。

太湖邊只有你三畝的田宅,遙遙萬里外凄涼涼一個婦人。

深知你禰衡卻沒能推薦,慚愧我空作一名獻納之臣。

這首詩當作于唐玄宗開元二十三年(735年)或開元二十四年(736年)。王維與丘為興味相投,交誼頗深,曾與他有詩唱和。作此詩時王維正在京城做官,對丘為落第表示同情和惋惜,并對自己雖為京官,但無力幫助丘為深表歉意。

3. 關于科舉的古詩詞

唐代詩人朱慶余,在臨考前給水部員外郎張籍寫了一首七言絕句《近試上張水部》探聽虛實:“洞房昨夜停紅燭,待曉堂前拜舅姑。妝罷低眉問夫婿,畫眉深淺入時無?”洞房花燭夜后,早晨要拜見公婆,精心梳妝,羞問夫婿,眉毛畫得深淺合不合時宜?此詩借新婚之后的脈脈情事,把自己比喻成即將拜見公婆的新媳婦,把張水部比喻成舅姑(公婆),探聽虛實。比喻通俗貼切,別出心裁。

張籍看過,大為賞識,回詩一首《酬朱慶余》:“越女新妝出鏡心,自知明艷更沉吟。齊紈未是人間貴,一曲菱歌敵萬金?!痹姼枞砸员扔髯鞔?,把朱慶余比作“越女”,把他的詩比作“菱歌”,用“一曲菱歌敵萬金”表明對其才華的賞識。

4. 寫出關于我國“古代科舉及第后”的詩句

我國“古代科舉及第后”的詩句:

登科后

作者:孟郊

昔日齷齪不足夸,今朝放蕩思無涯。

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

1、《登科后》是唐代詩人孟郊于貞元十二年(796年)進士及第時所作的一首七絕。

2、此詩前兩句將作者過去失意落拓的處境和現今考取功名的得意情境進行今昔對比,突現今朝躍入新天地時的思緒沸騰;后兩句說他在春風里洋洋得意地跨馬疾馳,一天就看完了長安的似錦繁花,表現出極度歡快的心情。

3、全詩節奏輕快,一氣呵成,在“思苦奇澀”的孟詩中別具一格。

5. 關于科舉的詩句

1、水國寒消春日長,燕鶯催促花枝忙。

風吹金榜落凡世, 三十三人名字香。遙望龍墀新得意,九天敕下多狂醉。

驊騮一百三十蹄,踏破蓬萊五云地。物經千載出塵埃, 從此便為天下瑞。

——《及第謠》唐代:周匡物 2、天子重英豪,文章教爾曹;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少小須勤學,文章可立身;滿朝朱紫貴,盡是讀書人。

學問勤中得,螢窗萬卷書;三冬今足用,誰笑腹空虛。自小多才學,平生志氣高;別人懷寶劍,我有筆如刀。

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將相本無種,男兒當自強。學乃身之寶,儒為席上珍;君看為宰相,必用讀書人。

莫道儒冠誤,詩書不負人;達而相天下,窮則善其身。遺子滿贏金,何如教一經;姓名書錦軸,朱紫佐朝廷。

古有千文義,須知學后通;圣賢俱間出,以此發蒙童。神童衫子短.袖大惹春風;未去朝天子,先來謁相公。

年紀雖然小,文章日漸多待看十五六,一舉便登科。大比因時舉,鄉書以類升;名題仙桂籍,天府快先登。

喜中青錢選,才高壓俊英;螢窗新脫跡,雁塔早題名。年小初登第,皇都得意回;禹門*浪,平地一聲雷。

一舉登科目,雙親未老時;錦衣歸故里,端的是男兒。玉殿傳金榜,君恩賜狀頭;英雄三百輩,附我步瀛洲。

慷慨丈夫志,生當忠孝門;為官須作相,及第必爭先。宮殿召繞聳,街衢競物華;風云今際會,千古帝王家。

日月光天德,山河壯帝居;太平無以報,愿上萬年書。久旱逢甘雨,他鄉遇故知;洞房花燭夜,金榜題名時。

土脈陽和動,韶華滿眼新;一支梅破臘,萬象漸回春?!渡裢姟匪未和翡?3、古人學問無遺力,少壯工夫老始成。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抖棺x書示子聿》宋代:陸游 4、晨趨紫禁中,夕待金門詔。

觀書散遺帙,探古窮至妙。片言茍會心,掩卷忽而笑。

青蠅易相點,白雪難同調。本是疏散人,屢貽褊促誚。

云天屬清朗,林壑憶游眺?;驎r清風來,閑倚欄下嘯。

嚴光桐廬溪,謝客臨海嶠。功成謝人間,從此一投釣。

——《翰林讀書言懷呈集賢諸學士》唐代:李白 5、三更燈火五更雞,正是男兒讀書時。黑發不知勤學早,白首方悔讀書遲。

——《勸學》唐代:顏真卿。

關于科舉揭榜的詩句

1. 關于科舉的詩句

1、《登科后》

唐•孟郊

昔日齷齪不足夸,今朝放蕩思無涯。 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

2、《名聯談趣》

顧憲成

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 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

3、省試湘靈鼓瑟

錢起

曲終人不見, 江上數峰青。 善鼓云和瑟, 常聞帝子靈。 馮夷空自舞, 楚客不堪聽。

苦調凄金石, 清音入杳冥。 蒼梧來怨慕, 白芷動芳馨。 流水傳湘浦, 悲風過洞庭。

4、《琵琶記》

高明 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將相本無種,男兒當自強。

“少小須勤學,文章可立身。滿朝朱紫貴,盡是讀書人。自小多才學,平生志氣高。別人懷寶劍,我有筆如刀。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將相本無種,男兒當自強。神童衫子短,袖大惹春風。未去朝天子,先來謁相公。年少初登第,皇都得意回。禹門*浪,平地一聲雷。一舉登科日,雙親未老時。錦衣歸故里,端的是男兒?!?

5、天一生水

天子重英豪,文章教爾曹。 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 少小須勤學,文章可立身。

滿朝朱紫貴,盡是讀書人。 自小多才學,平生志氣高。 別人懷寶劍,我有筆如刀。

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將相本無種,男兒當自強。 神童衫子短,袖大惹春風。

未去朝天子,先來謁相公。

年少初登第,皇都得意回。 禹門*浪,平地一聲雷。 一舉登科日,雙親未老時。

錦衣歸故里,端的是男兒。

6、皇榜盡處是孫山,賢郎更在孫山外。 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士族.

7、《都堂試貢士日慶春雪》

密雪分天路,群才坐粉廊。 靄空迷晝景,臨宇借寒光。 似暖花消地,無聲玉滿堂。

灑池偏誤曲,留硯忽因方。 幾處曹風比,何人謝賦長。 春暉早相照,莫滯九衢芳。

8、鶴沖天

柳永

黃金榜上,偶失龍頭望。 明代暫遺賢,如何向? 未遂風去便,爭不恣狂蕩? 何須論得喪。 才子詞人,自是白衣卿相。 煙花巷陌,依約丹青屏障。 幸有意中人,堪尋訪。

且恁偎紅倚翠,風流事,平生暢。 青春都一餉。 忍把浮名,換了淺斟低唱!

9、恐是孫山朝升落、雛雁凱歸草再升。

2. 關于科舉考試的詩句有哪些

1. 黃金榜上,偶失龍頭望。明代暫遺賢,如何向?!馈耳Q沖天·黃金榜上》

2. 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 ?!辖肌兜强坪蟆?/p>

3. 御筆封題墨未乾,君恩重許拜金鑾?!隆兜堑趫蠹胰恕?

4. 得意減別恨,半酣輕遠程。翩翩馬蹄疾,春日歸鄉情?!拙右住都暗谠姟?/p>

5. 金榜高懸姓字真,分明折得一枝春?!圃都暗诤笞鳌?/p>

6. 家園好在尚留秦,作明時失路人?!=ǖ摹堵涞陂L安》

7. 年年下第東歸去,羞見長安舊主人?!贡R復《落第歸鄉留別長安主人》

8. 花繁柳暗九門深,對飲悲歌淚滿襟?!X起《長安落第》

知識延展:

送丘為落第歸江東

王維

憐君不得意,況復柳條春。

為客黃金盡,還家白發新。

五湖三畝宅,萬里一歸人。

知禰不能薦,羞為獻納臣。

譯文:

嘆息你又一次不能遂意,何況在這柳條新綠的初春。

客游京城黃金全部用盡,回家時只落得白發添新。

太湖邊只有你三畝的田宅,遙遙萬里外凄涼涼一個婦人。

深知你禰衡卻沒能推薦,慚愧我空作一名獻納之臣。

這首詩當作于唐玄宗開元二十三年(735年)或開元二十四年(736年)。王維與丘為興味相投,交誼頗深,曾與他有詩唱和。作此詩時王維正在京城做官,對丘為落第表示同情和惋惜,并對自己雖為京官,但無力幫助丘為深表歉意。

3. 關于科舉的古詩詞

唐代詩人朱慶余,在臨考前給水部員外郎張籍寫了一首七言絕句《近試上張水部》探聽虛實:“洞房昨夜停紅燭,待曉堂前拜舅姑。妝罷低眉問夫婿,畫眉深淺入時無?”洞房花燭夜后,早晨要拜見公婆,精心梳妝,羞問夫婿,眉毛畫得深淺合不合時宜?此詩借新婚之后的脈脈情事,把自己比喻成即將拜見公婆的新媳婦,把張水部比喻成舅姑(公婆),探聽虛實。比喻通俗貼切,別出心裁。

張籍看過,大為賞識,回詩一首《酬朱慶余》:“越女新妝出鏡心,自知明艷更沉吟。齊紈未是人間貴,一曲菱歌敵萬金?!痹姼枞砸员扔髯鞔?,把朱慶余比作“越女”,把他的詩比作“菱歌”,用“一曲菱歌敵萬金”表明對其才華的賞識。

4. 寫出關于我國“古代科舉及第后”的詩句

我國“古代科舉及第后”的詩句:

登科后

作者:孟郊

昔日齷齪不足夸,今朝放蕩思無涯。

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

1、《登科后》是唐代詩人孟郊于貞元十二年(796年)進士及第時所作的一首七絕。

2、此詩前兩句將作者過去失意落拓的處境和現今考取功名的得意情境進行今昔對比,突現今朝躍入新天地時的思緒沸騰;后兩句說他在春風里洋洋得意地跨馬疾馳,一天就看完了長安的似錦繁花,表現出極度歡快的心情。

3、全詩節奏輕快,一氣呵成,在“思苦奇澀”的孟詩中別具一格。

5. 關于科舉的詩句

1、水國寒消春日長,燕鶯催促花枝忙。

風吹金榜落凡世, 三十三人名字香。遙望龍墀新得意,九天敕下多狂醉。

驊騮一百三十蹄,踏破蓬萊五云地。物經千載出塵埃, 從此便為天下瑞。

——《及第謠》唐代:周匡物 2、天子重英豪,文章教爾曹;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少小須勤學,文章可立身;滿朝朱紫貴,盡是讀書人。

學問勤中得,螢窗萬卷書;三冬今足用,誰笑腹空虛。自小多才學,平生志氣高;別人懷寶劍,我有筆如刀。

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將相本無種,男兒當自強。學乃身之寶,儒為席上珍;君看為宰相,必用讀書人。

莫道儒冠誤,詩書不負人;達而相天下,窮則善其身。遺子滿贏金,何如教一經;姓名書錦軸,朱紫佐朝廷。

古有千文義,須知學后通;圣賢俱間出,以此發蒙童。神童衫子短.袖大惹春風;未去朝天子,先來謁相公。

年紀雖然小,文章日漸多待看十五六,一舉便登科。大比因時舉,鄉書以類升;名題仙桂籍,天府快先登。

喜中青錢選,才高壓俊英;螢窗新脫跡,雁塔早題名。年小初登第,皇都得意回;禹門*浪,平地一聲雷。

一舉登科目,雙親未老時;錦衣歸故里,端的是男兒。玉殿傳金榜,君恩賜狀頭;英雄三百輩,附我步瀛洲。

慷慨丈夫志,生當忠孝門;為官須作相,及第必爭先。宮殿召繞聳,街衢競物華;風云今際會,千古帝王家。

日月光天德,山河壯帝居;太平無以報,愿上萬年書。久旱逢甘雨,他鄉遇故知;洞房花燭夜,金榜題名時。

土脈陽和動,韶華滿眼新;一支梅破臘,萬象漸回春?!渡裢姟匪未和翡?3、古人學問無遺力,少壯工夫老始成。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抖棺x書示子聿》宋代:陸游 4、晨趨紫禁中,夕待金門詔。

觀書散遺帙,探古窮至妙。片言茍會心,掩卷忽而笑。

青蠅易相點,白雪難同調。本是疏散人,屢貽褊促誚。

云天屬清朗,林壑憶游眺?;驎r清風來,閑倚欄下嘯。

嚴光桐廬溪,謝客臨海嶠。功成謝人間,從此一投釣。

——《翰林讀書言懷呈集賢諸學士》唐代:李白 5、三更燈火五更雞,正是男兒讀書時。黑發不知勤學早,白首方悔讀書遲。

——《勸學》唐代:顏真卿。

關于科舉揭榜的詩句

1. 關于科舉的詩句

1、《登科后》

唐•孟郊

昔日齷齪不足夸,今朝放蕩思無涯。 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

2、《名聯談趣》

顧憲成

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 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

3、省試湘靈鼓瑟

錢起

曲終人不見, 江上數峰青。 善鼓云和瑟, 常聞帝子靈。 馮夷空自舞, 楚客不堪聽。

苦調凄金石, 清音入杳冥。 蒼梧來怨慕, 白芷動芳馨。 流水傳湘浦, 悲風過洞庭。

4、《琵琶記》

高明 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將相本無種,男兒當自強。

“少小須勤學,文章可立身。滿朝朱紫貴,盡是讀書人。自小多才學,平生志氣高。別人懷寶劍,我有筆如刀。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將相本無種,男兒當自強。神童衫子短,袖大惹春風。未去朝天子,先來謁相公。年少初登第,皇都得意回。禹門*浪,平地一聲雷。一舉登科日,雙親未老時。錦衣歸故里,端的是男兒?!?

5、天一生水

天子重英豪,文章教爾曹。 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 少小須勤學,文章可立身。

滿朝朱紫貴,盡是讀書人。 自小多才學,平生志氣高。 別人懷寶劍,我有筆如刀。

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將相本無種,男兒當自強。 神童衫子短,袖大惹春風。

未去朝天子,先來謁相公。

年少初登第,皇都得意回。 禹門*浪,平地一聲雷。 一舉登科日,雙親未老時。

錦衣歸故里,端的是男兒。

6、皇榜盡處是孫山,賢郎更在孫山外。 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士族.

7、《都堂試貢士日慶春雪》

密雪分天路,群才坐粉廊。 靄空迷晝景,臨宇借寒光。 似暖花消地,無聲玉滿堂。

灑池偏誤曲,留硯忽因方。 幾處曹風比,何人謝賦長。 春暉早相照,莫滯九衢芳。

8、鶴沖天

柳永

黃金榜上,偶失龍頭望。 明代暫遺賢,如何向? 未遂風去便,爭不恣狂蕩? 何須論得喪。 才子詞人,自是白衣卿相。 煙花巷陌,依約丹青屏障。 幸有意中人,堪尋訪。

且恁偎紅倚翠,風流事,平生暢。 青春都一餉。 忍把浮名,換了淺斟低唱!

9、恐是孫山朝升落、雛雁凱歸草再升。

2. 關于科舉考試的詩句有哪些

1. 黃金榜上,偶失龍頭望。明代暫遺賢,如何向?!馈耳Q沖天·黃金榜上》

2. 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 ?!辖肌兜强坪蟆?/p>

3. 御筆封題墨未乾,君恩重許拜金鑾?!隆兜堑趫蠹胰恕?

4. 得意減別恨,半酣輕遠程。翩翩馬蹄疾,春日歸鄉情?!拙右住都暗谠姟?/p>

5. 金榜高懸姓字真,分明折得一枝春?!圃都暗诤笞鳌?/p>

6. 家園好在尚留秦,作明時失路人?!=ǖ摹堵涞陂L安》

7. 年年下第東歸去,羞見長安舊主人?!贡R復《落第歸鄉留別長安主人》

8. 花繁柳暗九門深,對飲悲歌淚滿襟?!X起《長安落第》

知識延展:

送丘為落第歸江東

王維

憐君不得意,況復柳條春。

為客黃金盡,還家白發新。

五湖三畝宅,萬里一歸人。

知禰不能薦,羞為獻納臣。

譯文:

嘆息你又一次不能遂意,何況在這柳條新綠的初春。

客游京城黃金全部用盡,回家時只落得白發添新。

太湖邊只有你三畝的田宅,遙遙萬里外凄涼涼一個婦人。

深知你禰衡卻沒能推薦,慚愧我空作一名獻納之臣。

這首詩當作于唐玄宗開元二十三年(735年)或開元二十四年(736年)。王維與丘為興味相投,交誼頗深,曾與他有詩唱和。作此詩時王維正在京城做官,對丘為落第表示同情和惋惜,并對自己雖為京官,但無力幫助丘為深表歉意。

3. 關于科舉的古詩詞

唐代詩人朱慶余,在臨考前給水部員外郎張籍寫了一首七言絕句《近試上張水部》探聽虛實:“洞房昨夜停紅燭,待曉堂前拜舅姑。妝罷低眉問夫婿,畫眉深淺入時無?”洞房花燭夜后,早晨要拜見公婆,精心梳妝,羞問夫婿,眉毛畫得深淺合不合時宜?此詩借新婚之后的脈脈情事,把自己比喻成即將拜見公婆的新媳婦,把張水部比喻成舅姑(公婆),探聽虛實。比喻通俗貼切,別出心裁。

張籍看過,大為賞識,回詩一首《酬朱慶余》:“越女新妝出鏡心,自知明艷更沉吟。齊紈未是人間貴,一曲菱歌敵萬金?!痹姼枞砸员扔髯鞔?,把朱慶余比作“越女”,把他的詩比作“菱歌”,用“一曲菱歌敵萬金”表明對其才華的賞識。

4. 寫出關于我國“古代科舉及第后”的詩句

我國“古代科舉及第后”的詩句:

登科后

作者:孟郊

昔日齷齪不足夸,今朝放蕩思無涯。

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

1、《登科后》是唐代詩人孟郊于貞元十二年(796年)進士及第時所作的一首七絕。

2、此詩前兩句將作者過去失意落拓的處境和現今考取功名的得意情境進行今昔對比,突現今朝躍入新天地時的思緒沸騰;后兩句說他在春風里洋洋得意地跨馬疾馳,一天就看完了長安的似錦繁花,表現出極度歡快的心情。

3、全詩節奏輕快,一氣呵成,在“思苦奇澀”的孟詩中別具一格。

5. 關于科舉的詩句

1、水國寒消春日長,燕鶯催促花枝忙。

風吹金榜落凡世, 三十三人名字香。遙望龍墀新得意,九天敕下多狂醉。

驊騮一百三十蹄,踏破蓬萊五云地。物經千載出塵埃, 從此便為天下瑞。

——《及第謠》唐代:周匡物 2、天子重英豪,文章教爾曹;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少小須勤學,文章可立身;滿朝朱紫貴,盡是讀書人。

學問勤中得,螢窗萬卷書;三冬今足用,誰笑腹空虛。自小多才學,平生志氣高;別人懷寶劍,我有筆如刀。

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將相本無種,男兒當自強。學乃身之寶,儒為席上珍;君看為宰相,必用讀書人。

莫道儒冠誤,詩書不負人;達而相天下,窮則善其身。遺子滿贏金,何如教一經;姓名書錦軸,朱紫佐朝廷。

古有千文義,須知學后通;圣賢俱間出,以此發蒙童。神童衫子短.袖大惹春風;未去朝天子,先來謁相公。

年紀雖然小,文章日漸多待看十五六,一舉便登科。大比因時舉,鄉書以類升;名題仙桂籍,天府快先登。

喜中青錢選,才高壓俊英;螢窗新脫跡,雁塔早題名。年小初登第,皇都得意回;禹門*浪,平地一聲雷。

一舉登科目,雙親未老時;錦衣歸故里,端的是男兒。玉殿傳金榜,君恩賜狀頭;英雄三百輩,附我步瀛洲。

慷慨丈夫志,生當忠孝門;為官須作相,及第必爭先。宮殿召繞聳,街衢競物華;風云今際會,千古帝王家。

日月光天德,山河壯帝居;太平無以報,愿上萬年書。久旱逢甘雨,他鄉遇故知;洞房花燭夜,金榜題名時。

土脈陽和動,韶華滿眼新;一支梅破臘,萬象漸回春?!渡裢姟匪未和翡?3、古人學問無遺力,少壯工夫老始成。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抖棺x書示子聿》宋代:陸游 4、晨趨紫禁中,夕待金門詔。

觀書散遺帙,探古窮至妙。片言茍會心,掩卷忽而笑。

青蠅易相點,白雪難同調。本是疏散人,屢貽褊促誚。

云天屬清朗,林壑憶游眺?;驎r清風來,閑倚欄下嘯。

嚴光桐廬溪,謝客臨海嶠。功成謝人間,從此一投釣。

——《翰林讀書言懷呈集賢諸學士》唐代:李白 5、三更燈火五更雞,正是男兒讀書時。黑發不知勤學早,白首方悔讀書遲。

——《勸學》唐代:顏真卿。

科舉制的文化常識

1.中國古代科舉考試制度的基本常識
創始于隋,形成于唐,完備于宋,強化于明,至清趨向衰落。

在隋朝以前,中國古代官吏選拔制度各代不同,但薦舉任官制一直占有重要地位。

魏晉南北朝奉行“九品中正制”,世家大族把持鄉舉里選,壟斷仕途。

隋朝科舉考試屬初創階段,為地方薦舉與*考試相結合。

唐承隋制,使科舉考試制度化并逐步完善。唐初科舉分兩種:①???,歲考一次;②制科,由皇帝主持,按形勢需要臨時下令舉行。

宋朝科舉沿唐之舊,更為完備。其科目以進士為重,增加殿試,由皇帝親策??荚噧热輳纳褡谄鸶囊越浟x為主。

明代科舉僅進士一科。為強化*主義君主集權,控制思想文化,明據元代科舉命題取自朱熹《四書集注》之法,規定試卷應“代圣人之言”,以程朱理學觀點指導作文。同時規定試卷須用八股文體寫作。

以經義八股為考試內容的科舉制度發展至清朝,弊端已暴露無遺。清初即有大臣建議改革,但清統治者為推行文化*主義,將科舉考試作為籠絡漢族士大夫的手段和禁錮知識分子思想的工具,除分滿人、 *** 兩榜錄取以優待八旗子弟外,余皆承明之舊。

光緒三十一年(1905),隨著近代科學文化的傳入和國內民主*運動的高漲,終于迫使清廷下令“??婆e以廣學?!?,廢除了行之千年的科舉考試制度。
2.科舉的知識
你好:

科舉考試起源于隋,完善于唐,發展于宋,鼎盛于明(改為八股文),廢除于清(清光緒年間廢除).

另附上關于科舉考試的分類(清朝時期的):

科舉考試:

1.童子試:

① 縣試(需要5人保舉,其中4百姓,1秀才)(由縣令出題主考)

② 府試(需要6人保舉,其中4百姓,2秀才)(由知府出題主考)

③ 院試(由*派來的學政出題主考)

(全部通過獲得“生員”稱號,俗稱“秀才”)

2.正試:

① 鄉試(鄉試第一獲得“解元”稱號,其余獲得“舉人”稱號)

② 會試(會試第一獲得“會元”稱號,其余獲得“貢士”稱號(俗稱“貢生”))

③ 殿試(殿試第一獲得“狀元”稱號,第二獲得“榜眼”稱號,第三獲得“探花”稱號。此三名合稱“一甲”)(第四到第十合稱“二甲”)

(只有獲得“秀才”稱號后才有資格參加正試)

3.戲子、罪犯、丁憂(父母死亡三年之內的人)不得參加考試

父為主考官的也不得參加考試

4.同時拿到“解元”、“會元”、“狀元”叫“連中三元”,中國歷史上“連中三元”的人不超過5個

樓上的大蝦說得很全了,佩服佩服.

以上是我的觀點,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3.什么是文化常識
四、文化常識: 1、初唐四杰:王勃、楊炯、盧照鄰、駱賓王。

2、三國:魏、蜀、吳。 3、“四大古典名著”:《紅樓夢》、《三國演義》、《水滸》、《西游記》。

4、“四大民間傳說”:《牛郎織女》、《梁山伯與祝英臺》、《孟姜女》、《白蛇傳》。 5、世界四大短篇小說巨匠:契訶夫、莫泊桑、馬克•吐溫、歐•亨利。

6、蘇軾的散文代表北宋散文的最高成就,其詩與黃庭堅并稱“蘇黃”。 7、馬致遠的散曲代表作《天凈沙•秋思》,被譽為“秋思之祖”。

8、曹雪芹“披閱十載,增刪五次”創作了我國古典小說中最偉大的現實主義作品《紅樓夢》(又稱《石頭記》),它問世后就廣為流傳,深受人們喜愛,還出現了專門研究該書的一門學問——“紅學”,“紅學”現已成為世界文學研究中的重要課題。 9、魯迅是中國現代文學的奠基人,陳毅被稱為“元帥詩人”; 臧克家因詩作多為農村題材,有“泥土詩人”之稱; 田間被聞一多譽為“時代的鼓手”(擂鼓詩人)。

10、歲寒三友:松、竹、梅。 11、花中四君子:梅、蘭、竹、菊。

12、文人四友:琴、棋、書、畫。 13、文房四寶:筆、墨、紙、硯。

14、四庫全書:經、史、子、集。 15、《詩經》“六義”指:風、雅、頌(分類)、賦、比、興(表現手法)。

16、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說。 17、桂冠、鰲頭、榜首、問鼎、奪魁:第一。

18、三綱五常:“三綱”:父為子綱、君為臣綱、夫為妻綱;“五?!保喝?、義、禮、智、信。 19、“四書”“五經”是儒家的主要經典:“四書”即《論語》《孟子》《中庸》《大學》;“五經”指《詩》《書》《禮》《易》《春秋》。

20、三皇:天皇、地皇、人皇或伏羲、女媧、神農; 五帝:黃帝、顓頊、帝嚳、唐堯、虞舜。 21、五金:金、銀、銅、鐵、錫。

22、五味:酸、甜、苦、辣、咸。 23、五行:金、木、水、火、土。

24、“永字八法”是說“永”字具有:點、橫、豎、撇、捺、折、鉤、提八種筆畫。 25、古代的學校有庠、序、太學等名稱,明清時最高學府為國子監。

26、三教九流:“三教”:儒教、佛教、道教;“九流”:儒家、道家、陰陽家、法家、名家、墨家、縱橫家、雜家、農家。 27、古代科舉考試(從隋代至明清): A 童生試,也叫“童試”,應試者不分年齡大小都稱童生,合格后取得生員(秀才、相公)資格,這樣才能參加科舉考試。

B 鄉試,明清兩代每三年在各省省城舉行的一次考試,由秀才參加,考取的叫舉人,第一名叫解(jiè)員。 C 會試,明清兩代每三年在京城舉行的一次考試,各省的舉人及國子監監生皆可應考,錄取三百名為貢士,第一名叫會元。

D 殿試,是科舉制最高級別的考試,皇帝在殿廷上,對會試錄取的貢士親自策問,以定甲第。錄取分三甲:一甲三名,賜“進士及第”的稱號,第一名稱狀元(鼎元),第二名稱榜眼,第三名稱探花,合稱“三甲鼎”;二甲若干名,賜“進士出身”的稱號;三甲若干名,賜“同進士出身”的稱號。

附:(表格) 級別 (童試)院試 正式科舉考試 鄉試 會試 殿試 時間 每年一次 三年一次(秋) 三年一次(春) 會試后同年4月 地點 府(州)縣 省城 禮部(京城) 宮殿 應試者 儒生、童生 秀才 舉人 貢士 獲取功名 秀才 (舉人)第一名為解元 (貢士)第一名為會元 (進士)前三名為: 狀元、榜眼、探花 正式的科舉考試分類:鄉試、會試、殿試*。 連登三甲(三元及第):解元——會元——狀元古代科舉考試。

五、詩句與人: 三顧頻頻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T葛亮 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

——諸葛亮 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T葛亮 已知天下三分鼎,猶竭人謀就出師。

——諸葛亮 剛正不阿,留得正氣沖霄漢;幽愁發憤,著成信史照塵寰?!抉R遷 酌酒花間磨針石上,倚劍天外掛弓扶桑。

——李白 千古詩才,蓬萊文章建安骨;一身傲骨,青蓮居士謫仙人?!畎?翁去八百年,醉鄉猶在;山行六七里,亭影不孤。

——歐陽修 鐵板銅琶繼東坡高唱大江東去,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隨鴻雁南飛?!翖壖?世上蒼痍,詩中圣哲;人間疾苦,筆底波瀾。

——杜甫 猶留正氣參天地,永剩丹心照古今?!奶煜?深思高舉潔白清忠,汩羅江上萬古悲風。

——屈原 四面湖山歸眼底,萬家憂樂在心頭?!吨傺?大河百代,眾浪齊奔淘盡萬古英雄漢;詞苑千載,群芳競秀盛開一枝女兒花。

——李清照 譯著尚未成書,驚聞隕星,中國何人領吶喊?先生已經作古,痛憶舊雨,文壇從此感彷徨?!斞?*** 稱朱自清:“不為五斗米而折腰的人?!?br />
列寧贊高爾基:“無產階級藝術的最杰出的代表?!?芭蕾舞的化身:烏蘭諾娃。

關漢卿被稱為:“東方的莎士比亞”。 六、一句話評書: ①《三國演義》:文不甚深,言不甚俗。

②《紅樓夢》:字字看來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尋常。(曹雪芹語) ③《夢溪筆談》:中國科技史上的坐標。

(英•李約瑟) ④龍爭虎斗:《三國演義》 ⑤帝王的鏡子:《資治通鑒》 ⑥雋永的說辭:《戰國策》 ⑦不朽的戰爭藝術:《孫子兵法》 ⑧舊時代的葬歌:《駱駝祥子。
4.古代文化常識知多少
、人的稱謂 二、古代職官 三、天文歷法 四、古代地理 五、科舉制度 六、風俗禮儀 七、飲食器用 八、音樂文娛 九、文史典籍 十、目錄辭書 十一、古代軍制 1、人的稱謂 古代時人的稱謂 ·常見稱謂 ·特殊稱謂 ·中國古代姓氏 2、古代職官 古代職官一覽,以及解說 ·古代官職的一覽, 詳細解說 ·官職的任免升降 ·古代授官稱謂 ·古代兼代官職的稱謂 3、天文歷法 天文歷法 ·星宿名稱 ·歷法 ·二十八星宿 4、古代地理 古代地理,稱謂 ·古代地理,稱謂 5、科舉制度 古代科舉的詳細解說 ·科舉制度一覽 ·中國古代科舉制度的發展 6、風俗禮儀 我國傳統習俗 ·風俗禮儀,傳統節日,稱謂等 7、飲食器用 古代飲食器用 ·古代的飲食與器用 8、音樂文娛 【五聲】也稱“五音”,即我國古代五聲音階中的宮、商、角、徵()、羽五個音級。

五聲與古代的所謂陰陽五行、五味、五色、五官,、五谷等樸素的理論形式一樣,是我國早期整體化的美學觀,被西方人看作是整個東方音樂的基本形態。

·古代音樂文娛 9、文史典籍 【四書】 【五經】 【六經】 【十三經】 【三字經】 【千字文】 【千家詩】 【唐詩三百首】 【文。、人的稱謂 二、古代職官 三、天文歷法 四、古代地理 五、科舉制度 六、風俗禮儀 七、飲食器用 八、音樂文娛 九、文史典籍 十、目錄辭書 十一、古代軍制 1、人的稱謂 古代時人的稱謂 ·常見稱謂 ·特殊稱謂 ·中國古代姓氏 2、古代職官 古代職官一覽,以及解說 ·古代官職的一覽, 詳細解說 ·官職的任免升降 ·古代授官稱謂 ·古代兼代官職的稱謂 3、天文歷法 天文歷法 ·星宿名稱 ·歷法 ·二十八星宿 4、古代地理 古代地理,稱謂 ·古代地理,稱謂 5、科舉制度 古代科舉的詳細解說 ·科舉制度一覽 ·中國古代科舉制度的發展 6、風俗禮儀 我國傳統習俗 ·風俗禮儀,傳統節日,稱謂等 7、飲食器用 古代飲食器用 ·古代的飲食與器用 8、音樂文娛 【五聲】也稱“五音”,即我國古代五聲音階中的宮、商、角、徵()、羽五個音級。

五聲與古代的所謂陰陽五行、五味、五色、五官,、五谷等樸素的理論形式一樣,是我國早期整體化的美學觀,被西方人看作是整個東方音樂的基本形態。

·古代音樂文娛 9、文史典籍 【四書】 【五經】 【六經】 【十三經】 【三字經】 【千字文】 【千家詩】 【唐詩三百首】 【文選】 【古文觀止】 【古文辭類纂】 【二十四史】 【史記】 【資治通鑒】 【太平廣記】 【詩文集的命名方式】 【史書編寫方式】 ·文史典籍。
5.中國古代的文化常識知多少
一、年齡稱謂 01、襁褓:未滿周歲的嬰兒 02、孩提:指2——3歲的兒童 03、垂髫:指幼年兒童(又叫“總角”) 04、豆蔻:指女子十三歲 05、及笄:指女子十五歲 06、加冠:指男子二十歲(又“弱冠”) 07、而立之年:指三十歲 08、不惑之年:指四十歲 09、知命之年:指五十歲(又“知天命”、“半百”) 10、花甲之年:指六十歲 11、古稀之年:指七十歲 12、耄耋之年:指八、九十歲 13、期頤之年:一百歲 二、明清科舉考試(起于隋代,盛于明清,清光緒31年廢止) (1)等級:院試(又叫“童試”,縣級考試 ,童生參加,考上為“生員”,即“秀才”。) 鄉試(又叫“秋闈”,省級考試,生員參加,考上為“舉人”。) 會試(又叫“春闈”,國家級考試,舉人參加,考上為“貢士”。) 殿試(國家級考試,皇帝主考,貢士參加,考上為“進士”。其中,第一名叫“狀元” 第二名叫“榜眼”,第三名叫“探花”) (2)內容:四書五經等,規定文章格式為“八股文” 三、古代主要節日 (01)元日:正月初一,一年開始。 (02)人日:正月初七,主小孩。 (03)上元:正月十五,張燈為戲,又叫“燈節” (04)社日:春分前后,祭祀祈禱農事。 (05)寒食:清明前兩日,禁火三日(吳子胥) (06)清明:四月初,掃墓、祭祀。 (07)端午:五月初五,吃粽子,劃龍(屈原) (08)七夕:七月初七,婦女乞巧(牛郎織女) (09)中元:七月十五,祭祀鬼神,又叫“鬼節” (10)中秋:八月十五,賞月,思鄉 (11)重陽:九月初九,登高,插茱萸免災 (12)冬至:又叫“至日”,節氣的起點。 (13)臘日:臘月初八,喝“臘八粥” (14)除夕:一年的最后一天的晚上,初舊迎新 四、古代的刑罰 (01)黥刑:又叫“墨刑”,額頰上刺字涂墨。 (02)劓刑:割鼻子 (03)笞刑:又叫“杖刑”,打板子(背、腿、臀) (04)刖刑:將腳砍掉(和氏璧) (05)宮刑:又叫“腐刑”,去掉男子生殖器(司馬遷) (06)臏刑:剔去膝蓋骨(孫臏) (07)大辟:砍頭 (08)炮烙:將人燒烤死 (09)車裂:又叫“五馬分尸”(商鞅) (10)湯鑊:將人煮死 (11)腰斬:從腰部斬籪 (12)凌遲:又叫“千刀萬剮” (13)棄市:暴尸街頭 五、古代紀年法(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1)干支紀年:用“天干”和“地支”一一相配來紀年的方法。其特點是: A、天干和地支各一位組成一個紀年,如“甲子年”、“乙丑年”等。 B、天干和地支的相配永遠是單數對單數、雙數對雙數,不可能出現奇偶相組合。 C、60年一循環,周而復始。 *將公歷年換算成干支年的方法(略) (2)年號紀年:從漢武帝起,帝王即位都有年號,后就用帝王年號來紀年。 如:康熙元年等。 *年號紀年和干支紀年可兼用,如:順治二年乙酉四月 (3)王公年次紀年:用于春秋戰國時代的一種紀年方法,如:趙惠文王十六年 六、有關官職的問題 1、詞語 (1)授官:除 拜 (2)升官:遷 擢 (3)降官:謫 左遷 (4)免官:罷 黜 (5)招聘:征 辟 (6)京官調任地方官:出 徙 (7)大臣辭職:乞骸骨 2、六部: (1)吏部(官職任免升調等) (2)戶部(土地稅收戶口等) (3)禮部(典禮科舉學校等) (4)刑部(司法刑獄案件等) (5)兵部(軍事軍隊邊防等) (6)工部(工程營造水利等) *“六部”是漢以后的*官職,各*官為尚書,副職為侍郎

地理山川 1、陰陽(陰:山北水南,陽光不易照到之處;陽:山南水北。 2、江河(古代“江”專指長江,“河”專指黃河。 3、關內、關外(漢朝前,“關”特指函谷關;明清時以至現在稱東北三省為“關外”。 4、山東、山西(“山”特指崤山,后來有時指太行山。 5、古今地名(大都--北京;大梁、汴梁、東京、汴京--開封;京口--鎮江;金陵、建業、建康、江寧、石頭誠--南京;臨安、錢塘--杭州;姑蘇、吳郡--蘇州;淮上、江都、維揚--揚州;會稽--紹興;長安--西安;奉天--沈陽;直沽--天津。) 6、五岳(東岳泰山西岳華山中岳嵩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 地名 要注要注意古代方位、地名的廉潔和現代不同的地方。 (1)六合:指天地四方(即上、下、東、南、西、北)。 (2)八荒:人為東、東南、南、西南、西北、北、東北八個方向。茺為荒遠之地。八荒指遠離中原的地方。 (3)九州:古代分天下為九州,即兗州、冀州、青州、徐州、豫州、荊州、楊州、梁州、雍州。 (4)山東:指崤山以東。 (5)江南:泛指長江以南。 (6)江左:即長江以東。 (7)江表:長江以外,指江南。 (8)河北、河南、泛指中原之地,即黃河流域一帶。
6.高中歷史文化常識
必修一 1、中國歷史上第一位皇帝是 秦始皇 。

2、中國近代史上第一個不平等條約是 《南京條約》 。 3、中國近代史上中國人民第一次自發的大規模抵抗外國侵略的斗爭是 三元里人民抗英 。

4、抗戰以來的首次大捷是 平型關大捷 。 5、抗戰以來的最大勝利是 臺兒莊戰役 。

6、中國人民反對帝國主義侵略第一次取得完全勝利的是 抗日戰爭 。 7、中國近代第一個資產階級*政黨 同盟會 。

8、中國第一部資產階級*是 《中華*臨時約法》 。 9、近代中國第一次完全意義上的反帝反封建的資產階級民主*是 辛亥* 。

10、中國近代以來第一個徹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綱領是 *** 二大制定 。 11、中國 *** 第一次獨立自主地運用馬克思主義原理解決自己的路線、方針和*問題,妥善處理了黨內長期存在的矛盾和分歧的是 遵義會議 。

12、新中國第一部社會主義類型*是1954年《中華人民共和國*》 。 13、“一國兩制”構想首次得到成功運用是在解決 臺灣 問題上。

14、“和平共處五項原則”首次提出是 1953 年 周恩來 會見 印度 代表團時。 15、新中國第一次以世界五大國身份參加的重要國際會議是 日內瓦會議 。

16、第一次沒有殖民主義國家參加的亞非國際會議是 亞非萬隆會議 。 17、羅馬第一部有章可循的成文法是 《十二銅表法》 。

18、世界上第一部成文*是 《1787年聯邦*》 。 19、美國首任總統是 華盛頓 。

20、馬克思第一次指明無產階級是實現社會主義*、完*類解放的力量是在1844年發表的 《黑格爾法哲學的批判》 。 21、國際工人運動第一個戰斗綱領是 《 *** 宣言》 22、十月*勝利后,成立了以列寧為首的世界上第一個 工農蘇維埃 *** ,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個 社會主義 國家。

23、第一次不結盟國家和 *** 首腦會議召開是在 1961 年。 必修二 1、1763年成為世界上最大的殖民帝國的是 英國 。

2、工業*首先發生在 英國 ,并首先從 棉紡織業 業開始。 3、1866年,西門子 發明世界上第一臺大功率發電機,標志著第二次工業*的開始。

4、第一座中心發電廠是1882年 愛迪生 建立的 紐約市珍珠街發電廠 。 5、歐洲統一貨幣建設邁出的第一步是 維爾納計劃 。

6、世界上第一個由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組成的自由貿易區是 亞太經合組織 。 7、亞太經合組織首次領導人非正式會議于1993年在 美國西雅圖 舉行。

必修三 1、開創了中國古代私人講學之風的是 孔子 ; 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出現的國家培養*管理人才的官立學校是 太學 。 2、儒家學派和墨家學派的創始人分別是 孔子 和 墨子 ,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韓非子 。

3、中國古代第一部較為完整的法典是 李悝 所著的 《法經》 。 4、在古代古代中國四大發明中,影響最為久遠,對文明發展和社會進步的積極作用也最為顯著的是 紙 。

5、迄今所知世界上最早的有明確刊印日期的印刷品是 《金剛經》 。 使用銅活字印制的最大的一部書是 《古今圖書集成》 。

6、“書圣”是指 王羲之 ,“詩圣”是指 杜甫 。 7、中國最古老的一部詩歌總集是 《詩經》 。

8、近代中國第一個睜眼看世界的人是 林則徐 。 9、近代中國第一部系統的世界地理志是 《四洲志》 。

10、當時第一部由中國人編撰的最詳備的世界史地著作是 《海國圖志》 。 11、邁出了近代中國向西方學習的第一步的是“ 師夷長技以制夷 ”。

12、在中國較早介紹馬克思的人是 梁啟超 。 13、1958年中國第一座實驗性原子能反應堆 建成,標志中國開始跨入原子能時代。

1964年中國第一顆 原子彈 爆炸成功。 1965年中國在世界上首次人工合成 牛胰島素 。

1967年中國成功爆炸第一顆 氫彈 。 1970年用自制“長征一號”運載火箭成功把中國第一顆 人造衛星 送入預定軌道。

1984年中國成功發*第一顆 實驗通訊衛星 ,隨后第一顆實用通訊衛星升空。 14、1988年9月, *** 第一次明確提出了“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論斷。

15、中國航天史上首位進入太空的航天員是 楊利偉 。 16、完成了人類對自然界認識史上的第一次理論大綜合的是 基因測序任務和水稻基因工作框架序列圖 。

17、1946 年 美 國研制出第一臺電子計算機。 18、拜倫最具有代表性、戰斗性,也是最輝煌的作品是長詩 《唐璜》 。

19、開創了浪漫主義音樂的先河的是 貝多芬 。 20、貝多芬最輝煌和最有影響力的作品是他寫的 《英雄交響曲》 。

21、音樂史上最早在交響樂中加入合唱的作品,“音樂文學史上最偉大的杰作”是 貝多芬的 合唱交響曲 。 22、法國批判現實主義文學的奠基者是 司湯達 。

第一部批判現實主義文學作品是 《紅與黑》 。 23、列夫·托爾斯泰最重要的三*篇巨著是《安娜卡列尼娜》《復活》《戰爭與和平》。

其中他藝術上最完美的一*篇小說是 《安娜卡列尼娜》 。 24、*民族樂派成就最大的音樂家是 柴可夫斯基 。

25、后期印象主義繪畫最著名的代表人物是 凡高 。 26、亞洲第一位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是 泰戈爾 。

27、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第一篇白話小說是1918年 魯迅 發表的 《狂人日記》 。 28、1895年12月28日,法國的 盧米埃爾 兄弟在巴黎反映了人類第一部。

科舉制的文化常識

1.中國古代科舉考試制度的基本常識
創始于隋,形成于唐,完備于宋,強化于明,至清趨向衰落。

在隋朝以前,中國古代官吏選拔制度各代不同,但薦舉任官制一直占有重要地位。

魏晉南北朝奉行“九品中正制”,世家大族把持鄉舉里選,壟斷仕途。

隋朝科舉考試屬初創階段,為地方薦舉與*考試相結合。

唐承隋制,使科舉考試制度化并逐步完善。唐初科舉分兩種:①???,歲考一次;②制科,由皇帝主持,按形勢需要臨時下令舉行。

宋朝科舉沿唐之舊,更為完備。其科目以進士為重,增加殿試,由皇帝親策??荚噧热輳纳褡谄鸶囊越浟x為主。

明代科舉僅進士一科。為強化*主義君主集權,控制思想文化,明據元代科舉命題取自朱熹《四書集注》之法,規定試卷應“代圣人之言”,以程朱理學觀點指導作文。同時規定試卷須用八股文體寫作。

以經義八股為考試內容的科舉制度發展至清朝,弊端已暴露無遺。清初即有大臣建議改革,但清統治者為推行文化*主義,將科舉考試作為籠絡漢族士大夫的手段和禁錮知識分子思想的工具,除分滿人、 *** 兩榜錄取以優待八旗子弟外,余皆承明之舊。

光緒三十一年(1905),隨著近代科學文化的傳入和國內民主*運動的高漲,終于迫使清廷下令“??婆e以廣學?!?,廢除了行之千年的科舉考試制度。
2.科舉的知識
你好:

科舉考試起源于隋,完善于唐,發展于宋,鼎盛于明(改為八股文),廢除于清(清光緒年間廢除).

另附上關于科舉考試的分類(清朝時期的):

科舉考試:

1.童子試:

① 縣試(需要5人保舉,其中4百姓,1秀才)(由縣令出題主考)

② 府試(需要6人保舉,其中4百姓,2秀才)(由知府出題主考)

③ 院試(由*派來的學政出題主考)

(全部通過獲得“生員”稱號,俗稱“秀才”)

2.正試:

① 鄉試(鄉試第一獲得“解元”稱號,其余獲得“舉人”稱號)

② 會試(會試第一獲得“會元”稱號,其余獲得“貢士”稱號(俗稱“貢生”))

③ 殿試(殿試第一獲得“狀元”稱號,第二獲得“榜眼”稱號,第三獲得“探花”稱號。此三名合稱“一甲”)(第四到第十合稱“二甲”)

(只有獲得“秀才”稱號后才有資格參加正試)

3.戲子、罪犯、丁憂(父母死亡三年之內的人)不得參加考試

父為主考官的也不得參加考試

4.同時拿到“解元”、“會元”、“狀元”叫“連中三元”,中國歷史上“連中三元”的人不超過5個

樓上的大蝦說得很全了,佩服佩服.

以上是我的觀點,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3.什么是文化常識
四、文化常識: 1、初唐四杰:王勃、楊炯、盧照鄰、駱賓王。

2、三國:魏、蜀、吳。 3、“四大古典名著”:《紅樓夢》、《三國演義》、《水滸》、《西游記》。

4、“四大民間傳說”:《牛郎織女》、《梁山伯與祝英臺》、《孟姜女》、《白蛇傳》。 5、世界四大短篇小說巨匠:契訶夫、莫泊桑、馬克•吐溫、歐•亨利。

6、蘇軾的散文代表北宋散文的最高成就,其詩與黃庭堅并稱“蘇黃”。 7、馬致遠的散曲代表作《天凈沙•秋思》,被譽為“秋思之祖”。

8、曹雪芹“披閱十載,增刪五次”創作了我國古典小說中最偉大的現實主義作品《紅樓夢》(又稱《石頭記》),它問世后就廣為流傳,深受人們喜愛,還出現了專門研究該書的一門學問——“紅學”,“紅學”現已成為世界文學研究中的重要課題。 9、魯迅是中國現代文學的奠基人,陳毅被稱為“元帥詩人”; 臧克家因詩作多為農村題材,有“泥土詩人”之稱; 田間被聞一多譽為“時代的鼓手”(擂鼓詩人)。

10、歲寒三友:松、竹、梅。 11、花中四君子:梅、蘭、竹、菊。

12、文人四友:琴、棋、書、畫。 13、文房四寶:筆、墨、紙、硯。

14、四庫全書:經、史、子、集。 15、《詩經》“六義”指:風、雅、頌(分類)、賦、比、興(表現手法)。

16、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說。 17、桂冠、鰲頭、榜首、問鼎、奪魁:第一。

18、三綱五常:“三綱”:父為子綱、君為臣綱、夫為妻綱;“五?!保喝?、義、禮、智、信。 19、“四書”“五經”是儒家的主要經典:“四書”即《論語》《孟子》《中庸》《大學》;“五經”指《詩》《書》《禮》《易》《春秋》。

20、三皇:天皇、地皇、人皇或伏羲、女媧、神農; 五帝:黃帝、顓頊、帝嚳、唐堯、虞舜。 21、五金:金、銀、銅、鐵、錫。

22、五味:酸、甜、苦、辣、咸。 23、五行:金、木、水、火、土。

24、“永字八法”是說“永”字具有:點、橫、豎、撇、捺、折、鉤、提八種筆畫。 25、古代的學校有庠、序、太學等名稱,明清時最高學府為國子監。

26、三教九流:“三教”:儒教、佛教、道教;“九流”:儒家、道家、陰陽家、法家、名家、墨家、縱橫家、雜家、農家。 27、古代科舉考試(從隋代至明清): A 童生試,也叫“童試”,應試者不分年齡大小都稱童生,合格后取得生員(秀才、相公)資格,這樣才能參加科舉考試。

B 鄉試,明清兩代每三年在各省省城舉行的一次考試,由秀才參加,考取的叫舉人,第一名叫解(jiè)員。 C 會試,明清兩代每三年在京城舉行的一次考試,各省的舉人及國子監監生皆可應考,錄取三百名為貢士,第一名叫會元。

D 殿試,是科舉制最高級別的考試,皇帝在殿廷上,對會試錄取的貢士親自策問,以定甲第。錄取分三甲:一甲三名,賜“進士及第”的稱號,第一名稱狀元(鼎元),第二名稱榜眼,第三名稱探花,合稱“三甲鼎”;二甲若干名,賜“進士出身”的稱號;三甲若干名,賜“同進士出身”的稱號。

附:(表格) 級別 (童試)院試 正式科舉考試 鄉試 會試 殿試 時間 每年一次 三年一次(秋) 三年一次(春) 會試后同年4月 地點 府(州)縣 省城 禮部(京城) 宮殿 應試者 儒生、童生 秀才 舉人 貢士 獲取功名 秀才 (舉人)第一名為解元 (貢士)第一名為會元 (進士)前三名為: 狀元、榜眼、探花 正式的科舉考試分類:鄉試、會試、殿試*。 連登三甲(三元及第):解元——會元——狀元古代科舉考試。

五、詩句與人: 三顧頻頻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T葛亮 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

——諸葛亮 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T葛亮 已知天下三分鼎,猶竭人謀就出師。

——諸葛亮 剛正不阿,留得正氣沖霄漢;幽愁發憤,著成信史照塵寰?!抉R遷 酌酒花間磨針石上,倚劍天外掛弓扶桑。

——李白 千古詩才,蓬萊文章建安骨;一身傲骨,青蓮居士謫仙人?!畎?翁去八百年,醉鄉猶在;山行六七里,亭影不孤。

——歐陽修 鐵板銅琶繼東坡高唱大江東去,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隨鴻雁南飛?!翖壖?世上蒼痍,詩中圣哲;人間疾苦,筆底波瀾。

——杜甫 猶留正氣參天地,永剩丹心照古今?!奶煜?深思高舉潔白清忠,汩羅江上萬古悲風。

——屈原 四面湖山歸眼底,萬家憂樂在心頭?!吨傺?大河百代,眾浪齊奔淘盡萬古英雄漢;詞苑千載,群芳競秀盛開一枝女兒花。

——李清照 譯著尚未成書,驚聞隕星,中國何人領吶喊?先生已經作古,痛憶舊雨,文壇從此感彷徨?!斞?*** 稱朱自清:“不為五斗米而折腰的人?!?br />
列寧贊高爾基:“無產階級藝術的最杰出的代表?!?芭蕾舞的化身:烏蘭諾娃。

關漢卿被稱為:“東方的莎士比亞”。 六、一句話評書: ①《三國演義》:文不甚深,言不甚俗。

②《紅樓夢》:字字看來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尋常。(曹雪芹語) ③《夢溪筆談》:中國科技史上的坐標。

(英•李約瑟) ④龍爭虎斗:《三國演義》 ⑤帝王的鏡子:《資治通鑒》 ⑥雋永的說辭:《戰國策》 ⑦不朽的戰爭藝術:《孫子兵法》 ⑧舊時代的葬歌:《駱駝祥子。
4.古代文化常識知多少
、人的稱謂 二、古代職官 三、天文歷法 四、古代地理 五、科舉制度 六、風俗禮儀 七、飲食器用 八、音樂文娛 九、文史典籍 十、目錄辭書 十一、古代軍制 1、人的稱謂 古代時人的稱謂 ·常見稱謂 ·特殊稱謂 ·中國古代姓氏 2、古代職官 古代職官一覽,以及解說 ·古代官職的一覽, 詳細解說 ·官職的任免升降 ·古代授官稱謂 ·古代兼代官職的稱謂 3、天文歷法 天文歷法 ·星宿名稱 ·歷法 ·二十八星宿 4、古代地理 古代地理,稱謂 ·古代地理,稱謂 5、科舉制度 古代科舉的詳細解說 ·科舉制度一覽 ·中國古代科舉制度的發展 6、風俗禮儀 我國傳統習俗 ·風俗禮儀,傳統節日,稱謂等 7、飲食器用 古代飲食器用 ·古代的飲食與器用 8、音樂文娛 【五聲】也稱“五音”,即我國古代五聲音階中的宮、商、角、徵()、羽五個音級。

五聲與古代的所謂陰陽五行、五味、五色、五官,、五谷等樸素的理論形式一樣,是我國早期整體化的美學觀,被西方人看作是整個東方音樂的基本形態。

·古代音樂文娛 9、文史典籍 【四書】 【五經】 【六經】 【十三經】 【三字經】 【千字文】 【千家詩】 【唐詩三百首】 【文。、人的稱謂 二、古代職官 三、天文歷法 四、古代地理 五、科舉制度 六、風俗禮儀 七、飲食器用 八、音樂文娛 九、文史典籍 十、目錄辭書 十一、古代軍制 1、人的稱謂 古代時人的稱謂 ·常見稱謂 ·特殊稱謂 ·中國古代姓氏 2、古代職官 古代職官一覽,以及解說 ·古代官職的一覽, 詳細解說 ·官職的任免升降 ·古代授官稱謂 ·古代兼代官職的稱謂 3、天文歷法 天文歷法 ·星宿名稱 ·歷法 ·二十八星宿 4、古代地理 古代地理,稱謂 ·古代地理,稱謂 5、科舉制度 古代科舉的詳細解說 ·科舉制度一覽 ·中國古代科舉制度的發展 6、風俗禮儀 我國傳統習俗 ·風俗禮儀,傳統節日,稱謂等 7、飲食器用 古代飲食器用 ·古代的飲食與器用 8、音樂文娛 【五聲】也稱“五音”,即我國古代五聲音階中的宮、商、角、徵()、羽五個音級。

五聲與古代的所謂陰陽五行、五味、五色、五官,、五谷等樸素的理論形式一樣,是我國早期整體化的美學觀,被西方人看作是整個東方音樂的基本形態。

·古代音樂文娛 9、文史典籍 【四書】 【五經】 【六經】 【十三經】 【三字經】 【千字文】 【千家詩】 【唐詩三百首】 【文選】 【古文觀止】 【古文辭類纂】 【二十四史】 【史記】 【資治通鑒】 【太平廣記】 【詩文集的命名方式】 【史書編寫方式】 ·文史典籍。
5.中國古代的文化常識知多少
一、年齡稱謂 01、襁褓:未滿周歲的嬰兒 02、孩提:指2——3歲的兒童 03、垂髫:指幼年兒童(又叫“總角”) 04、豆蔻:指女子十三歲 05、及笄:指女子十五歲 06、加冠:指男子二十歲(又“弱冠”) 07、而立之年:指三十歲 08、不惑之年:指四十歲 09、知命之年:指五十歲(又“知天命”、“半百”) 10、花甲之年:指六十歲 11、古稀之年:指七十歲 12、耄耋之年:指八、九十歲 13、期頤之年:一百歲 二、明清科舉考試(起于隋代,盛于明清,清光緒31年廢止) (1)等級:院試(又叫“童試”,縣級考試 ,童生參加,考上為“生員”,即“秀才”。) 鄉試(又叫“秋闈”,省級考試,生員參加,考上為“舉人”。) 會試(又叫“春闈”,國家級考試,舉人參加,考上為“貢士”。) 殿試(國家級考試,皇帝主考,貢士參加,考上為“進士”。其中,第一名叫“狀元” 第二名叫“榜眼”,第三名叫“探花”) (2)內容:四書五經等,規定文章格式為“八股文” 三、古代主要節日 (01)元日:正月初一,一年開始。 (02)人日:正月初七,主小孩。 (03)上元:正月十五,張燈為戲,又叫“燈節” (04)社日:春分前后,祭祀祈禱農事。 (05)寒食:清明前兩日,禁火三日(吳子胥) (06)清明:四月初,掃墓、祭祀。 (07)端午:五月初五,吃粽子,劃龍(屈原) (08)七夕:七月初七,婦女乞巧(牛郎織女) (09)中元:七月十五,祭祀鬼神,又叫“鬼節” (10)中秋:八月十五,賞月,思鄉 (11)重陽:九月初九,登高,插茱萸免災 (12)冬至:又叫“至日”,節氣的起點。 (13)臘日:臘月初八,喝“臘八粥” (14)除夕:一年的最后一天的晚上,初舊迎新 四、古代的刑罰 (01)黥刑:又叫“墨刑”,額頰上刺字涂墨。 (02)劓刑:割鼻子 (03)笞刑:又叫“杖刑”,打板子(背、腿、臀) (04)刖刑:將腳砍掉(和氏璧) (05)宮刑:又叫“腐刑”,去掉男子生殖器(司馬遷) (06)臏刑:剔去膝蓋骨(孫臏) (07)大辟:砍頭 (08)炮烙:將人燒烤死 (09)車裂:又叫“五馬分尸”(商鞅) (10)湯鑊:將人煮死 (11)腰斬:從腰部斬籪 (12)凌遲:又叫“千刀萬剮” (13)棄市:暴尸街頭 五、古代紀年法(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1)干支紀年:用“天干”和“地支”一一相配來紀年的方法。其特點是: A、天干和地支各一位組成一個紀年,如“甲子年”、“乙丑年”等。 B、天干和地支的相配永遠是單數對單數、雙數對雙數,不可能出現奇偶相組合。 C、60年一循環,周而復始。 *將公歷年換算成干支年的方法(略) (2)年號紀年:從漢武帝起,帝王即位都有年號,后就用帝王年號來紀年。 如:康熙元年等。 *年號紀年和干支紀年可兼用,如:順治二年乙酉四月 (3)王公年次紀年:用于春秋戰國時代的一種紀年方法,如:趙惠文王十六年 六、有關官職的問題 1、詞語 (1)授官:除 拜 (2)升官:遷 擢 (3)降官:謫 左遷 (4)免官:罷 黜 (5)招聘:征 辟 (6)京官調任地方官:出 徙 (7)大臣辭職:乞骸骨 2、六部: (1)吏部(官職任免升調等) (2)戶部(土地稅收戶口等) (3)禮部(典禮科舉學校等) (4)刑部(司法刑獄案件等) (5)兵部(軍事軍隊邊防等) (6)工部(工程營造水利等) *“六部”是漢以后的*官職,各*官為尚書,副職為侍郎

地理山川 1、陰陽(陰:山北水南,陽光不易照到之處;陽:山南水北。 2、江河(古代“江”專指長江,“河”專指黃河。 3、關內、關外(漢朝前,“關”特指函谷關;明清時以至現在稱東北三省為“關外”。 4、山東、山西(“山”特指崤山,后來有時指太行山。 5、古今地名(大都--北京;大梁、汴梁、東京、汴京--開封;京口--鎮江;金陵、建業、建康、江寧、石頭誠--南京;臨安、錢塘--杭州;姑蘇、吳郡--蘇州;淮上、江都、維揚--揚州;會稽--紹興;長安--西安;奉天--沈陽;直沽--天津。) 6、五岳(東岳泰山西岳華山中岳嵩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 地名 要注要注意古代方位、地名的廉潔和現代不同的地方。 (1)六合:指天地四方(即上、下、東、南、西、北)。 (2)八荒:人為東、東南、南、西南、西北、北、東北八個方向。茺為荒遠之地。八荒指遠離中原的地方。 (3)九州:古代分天下為九州,即兗州、冀州、青州、徐州、豫州、荊州、楊州、梁州、雍州。 (4)山東:指崤山以東。 (5)江南:泛指長江以南。 (6)江左:即長江以東。 (7)江表:長江以外,指江南。 (8)河北、河南、泛指中原之地,即黃河流域一帶。
6.高中歷史文化常識
必修一 1、中國歷史上第一位皇帝是 秦始皇 。

2、中國近代史上第一個不平等條約是 《南京條約》 。 3、中國近代史上中國人民第一次自發的大規模抵抗外國侵略的斗爭是 三元里人民抗英 。

4、抗戰以來的首次大捷是 平型關大捷 。 5、抗戰以來的最大勝利是 臺兒莊戰役 。

6、中國人民反對帝國主義侵略第一次取得完全勝利的是 抗日戰爭 。 7、中國近代第一個資產階級*政黨 同盟會 。

8、中國第一部資產階級*是 《中華*臨時約法》 。 9、近代中國第一次完全意義上的反帝反封建的資產階級民主*是 辛亥* 。

10、中國近代以來第一個徹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綱領是 *** 二大制定 。 11、中國 *** 第一次獨立自主地運用馬克思主義原理解決自己的路線、方針和*問題,妥善處理了黨內長期存在的矛盾和分歧的是 遵義會議 。

12、新中國第一部社會主義類型*是1954年《中華人民共和國*》 。 13、“一國兩制”構想首次得到成功運用是在解決 臺灣 問題上。

14、“和平共處五項原則”首次提出是 1953 年 周恩來 會見 印度 代表團時。 15、新中國第一次以世界五大國身份參加的重要國際會議是 日內瓦會議 。

16、第一次沒有殖民主義國家參加的亞非國際會議是 亞非萬隆會議 。 17、羅馬第一部有章可循的成文法是 《十二銅表法》 。

18、世界上第一部成文*是 《1787年聯邦*》 。 19、美國首任總統是 華盛頓 。

20、馬克思第一次指明無產階級是實現社會主義*、完*類解放的力量是在1844年發表的 《黑格爾法哲學的批判》 。 21、國際工人運動第一個戰斗綱領是 《 *** 宣言》 22、十月*勝利后,成立了以列寧為首的世界上第一個 工農蘇維埃 *** ,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個 社會主義 國家。

23、第一次不結盟國家和 *** 首腦會議召開是在 1961 年。 必修二 1、1763年成為世界上最大的殖民帝國的是 英國 。

2、工業*首先發生在 英國 ,并首先從 棉紡織業 業開始。 3、1866年,西門子 發明世界上第一臺大功率發電機,標志著第二次工業*的開始。

4、第一座中心發電廠是1882年 愛迪生 建立的 紐約市珍珠街發電廠 。 5、歐洲統一貨幣建設邁出的第一步是 維爾納計劃 。

6、世界上第一個由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組成的自由貿易區是 亞太經合組織 。 7、亞太經合組織首次領導人非正式會議于1993年在 美國西雅圖 舉行。

必修三 1、開創了中國古代私人講學之風的是 孔子 ; 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出現的國家培養*管理人才的官立學校是 太學 。 2、儒家學派和墨家學派的創始人分別是 孔子 和 墨子 ,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韓非子 。

3、中國古代第一部較為完整的法典是 李悝 所著的 《法經》 。 4、在古代古代中國四大發明中,影響最為久遠,對文明發展和社會進步的積極作用也最為顯著的是 紙 。

5、迄今所知世界上最早的有明確刊印日期的印刷品是 《金剛經》 。 使用銅活字印制的最大的一部書是 《古今圖書集成》 。

6、“書圣”是指 王羲之 ,“詩圣”是指 杜甫 。 7、中國最古老的一部詩歌總集是 《詩經》 。

8、近代中國第一個睜眼看世界的人是 林則徐 。 9、近代中國第一部系統的世界地理志是 《四洲志》 。

10、當時第一部由中國人編撰的最詳備的世界史地著作是 《海國圖志》 。 11、邁出了近代中國向西方學習的第一步的是“ 師夷長技以制夷 ”。

12、在中國較早介紹馬克思的人是 梁啟超 。 13、1958年中國第一座實驗性原子能反應堆 建成,標志中國開始跨入原子能時代。

1964年中國第一顆 原子彈 爆炸成功。 1965年中國在世界上首次人工合成 牛胰島素 。

1967年中國成功爆炸第一顆 氫彈 。 1970年用自制“長征一號”運載火箭成功把中國第一顆 人造衛星 送入預定軌道。

1984年中國成功發*第一顆 實驗通訊衛星 ,隨后第一顆實用通訊衛星升空。 14、1988年9月, *** 第一次明確提出了“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論斷。

15、中國航天史上首位進入太空的航天員是 楊利偉 。 16、完成了人類對自然界認識史上的第一次理論大綜合的是 基因測序任務和水稻基因工作框架序列圖 。

17、1946 年 美 國研制出第一臺電子計算機。 18、拜倫最具有代表性、戰斗性,也是最輝煌的作品是長詩 《唐璜》 。

19、開創了浪漫主義音樂的先河的是 貝多芬 。 20、貝多芬最輝煌和最有影響力的作品是他寫的 《英雄交響曲》 。

21、音樂史上最早在交響樂中加入合唱的作品,“音樂文學史上最偉大的杰作”是 貝多芬的 合唱交響曲 。 22、法國批判現實主義文學的奠基者是 司湯達 。

第一部批判現實主義文學作品是 《紅與黑》 。 23、列夫·托爾斯泰最重要的三*篇巨著是《安娜卡列尼娜》《復活》《戰爭與和平》。

其中他藝術上最完美的一*篇小說是 《安娜卡列尼娜》 。 24、*民族樂派成就最大的音樂家是 柴可夫斯基 。

25、后期印象主義繪畫最著名的代表人物是 凡高 。 26、亞洲第一位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是 泰戈爾 。

27、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第一篇白話小說是1918年 魯迅 發表的 《狂人日記》 。 28、1895年12月28日,法國的 盧米埃爾 兄弟在巴黎反映了人類第一部。

關于科舉制度的古詩句

1. 關于科舉的詩句

1、水國寒消春日長,燕鶯催促花枝忙。

風吹金榜落凡世, 三十三人名字香。遙望龍墀新得意,九天敕下多狂醉。

驊騮一百三十蹄,踏破蓬萊五云地。物經千載出塵埃, 從此便為天下瑞。

——《及第謠》唐代:周匡物 2、天子重英豪,文章教爾曹;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少小須勤學,文章可立身;滿朝朱紫貴,盡是讀書人。

學問勤中得,螢窗萬卷書;三冬今足用,誰笑腹空虛。自小多才學,平生志氣高;別人懷寶劍,我有筆如刀。

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將相本無種,男兒當自強。學乃身之寶,儒為席上珍;君看為宰相,必用讀書人。

莫道儒冠誤,詩書不負人;達而相天下,窮則善其身。遺子滿贏金,何如教一經;姓名書錦軸,朱紫佐朝廷。

古有千文義,須知學后通;圣賢俱間出,以此發蒙童。神童衫子短.袖大惹春風;未去朝天子,先來謁相公。

年紀雖然小,文章日漸多待看十五六,一舉便登科。大比因時舉,鄉書以類升;名題仙桂籍,天府快先登。

喜中青錢選,才高壓俊英;螢窗新脫跡,雁塔早題名。年小初登第,皇都得意回;禹門*浪,平地一聲雷。

一舉登科目,雙親未老時;錦衣歸故里,端的是男兒。玉殿傳金榜,君恩賜狀頭;英雄三百輩,附我步瀛洲。

慷慨丈夫志,生當忠孝門;為官須作相,及第必爭先。宮殿召繞聳,街衢競物華;風云今際會,千古帝王家。

日月光天德,山河壯帝居;太平無以報,愿上萬年書。久旱逢甘雨,他鄉遇故知;洞房花燭夜,金榜題名時。

土脈陽和動,韶華滿眼新;一支梅破臘,萬象漸回春?!渡裢姟匪未和翡?3、古人學問無遺力,少壯工夫老始成。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抖棺x書示子聿》宋代:陸游 4、晨趨紫禁中,夕待金門詔。

觀書散遺帙,探古窮至妙。片言茍會心,掩卷忽而笑。

青蠅易相點,白雪難同調。本是疏散人,屢貽褊促誚。

云天屬清朗,林壑憶游眺?;驎r清風來,閑倚欄下嘯。

嚴光桐廬溪,謝客臨海嶠。功成謝人間,從此一投釣。

——《翰林讀書言懷呈集賢諸學士》唐代:李白 5、三更燈火五更雞,正是男兒讀書時。黑發不知勤學早,白首方悔讀書遲。

——《勸學》唐代:顏真卿。

2. 關于“科舉”的詩句有哪些

1.《登科后》唐:孟郊 昔日齷齪不足夸,今朝放蕩思無涯。

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 。 2.《放榜日作》唐:韋莊 一聲開鼓辟金扉,三十仙材上翠微。

葛水霧中龍乍變, 緱山煙外鶴初飛。鄒陽暖艷催花發,太皞春光簇馬歸。

回首便辭塵土世,彩云新換六銖衣。 3.《及第后作》唐:袁皓 金榜高懸姓字真,分明折得一枝春。

蓬瀛乍接神仙侶, 江?;厮几炄?。九萬摶扶排羽翼,十年辛苦涉風塵。

升平時節逢公道,不覺龍門是嶮津。 4.《看榜日》唐:劉滄 禁漏初停蘭省開,列仙名目上清來。

飛鳴曉日鶯聲遠, 變化春風鶴影回。廣陌萬人生喜色,曲江千樹發寒梅。

青云已是酬恩處,莫惜芳時醉酒杯。 5.《登第報家人》 宋:董德元御筆封題墨未乾,君恩重許拜金鑾。

故鄉若問登科事,便是當初老榜官。

3. 關于科舉的詩句

1、《登科后》

唐•孟郊

昔日齷齪不足夸,今朝放蕩思無涯。 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

2、《名聯談趣》

顧憲成

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 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

3、省試湘靈鼓瑟

錢起

曲終人不見, 江上數峰青。 善鼓云和瑟, 常聞帝子靈。 馮夷空自舞, 楚客不堪聽。

苦調凄金石, 清音入杳冥。 蒼梧來怨慕, 白芷動芳馨。 流水傳湘浦, 悲風過洞庭。

4、《琵琶記》

高明 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將相本無種,男兒當自強。

“少小須勤學,文章可立身。滿朝朱紫貴,盡是讀書人。自小多才學,平生志氣高。別人懷寶劍,我有筆如刀。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將相本無種,男兒當自強。神童衫子短,袖大惹春風。未去朝天子,先來謁相公。年少初登第,皇都得意回。禹門*浪,平地一聲雷。一舉登科日,雙親未老時。錦衣歸故里,端的是男兒?!?

5、天一生水

天子重英豪,文章教爾曹。 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 少小須勤學,文章可立身。

滿朝朱紫貴,盡是讀書人。 自小多才學,平生志氣高。 別人懷寶劍,我有筆如刀。

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將相本無種,男兒當自強。 神童衫子短,袖大惹春風。

未去朝天子,先來謁相公。

年少初登第,皇都得意回。 禹門*浪,平地一聲雷。 一舉登科日,雙親未老時。

錦衣歸故里,端的是男兒。

6、皇榜盡處是孫山,賢郎更在孫山外。 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士族.

7、《都堂試貢士日慶春雪》

密雪分天路,群才坐粉廊。 靄空迷晝景,臨宇借寒光。 似暖花消地,無聲玉滿堂。

灑池偏誤曲,留硯忽因方。 幾處曹風比,何人謝賦長。 春暉早相照,莫滯九衢芳。

8、鶴沖天

柳永

黃金榜上,偶失龍頭望。 明代暫遺賢,如何向? 未遂風去便,爭不恣狂蕩? 何須論得喪。 才子詞人,自是白衣卿相。 煙花巷陌,依約丹青屏障。 幸有意中人,堪尋訪。

且恁偎紅倚翠,風流事,平生暢。 青春都一餉。 忍把浮名,換了淺斟低唱!

9、恐是孫山朝升落、雛雁凱歸草再升。

4. 關于“科舉考試”的勵志詩句有哪些

1、《浪淘沙》劉禹錫莫道讒言如浪深,莫言遷客似沙沉.千淘萬漉雖辛苦,吹盡狂沙始到金.2、《竹石》鄭板橋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巖中.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3、《贈蕭瑀》李世民疾風知勁草,板蕩識誠臣.勇夫安識義,智者必懷仁.4、《西游記》吳承恩人心生一念,天地悉皆知,善惡若無報,乾坤必有私.5、《贈梁任父同年》黃遵憲寸寸河山寸寸金,侉離*力誰任?杜鵑再拜憂天淚,精衛無窮填海心. 在中國,科舉制從隋朝(一說唐朝)開始實行,直至清光緒卅一年(1905年)舉行最后一科進士考試為止(世界上最后一屆科舉考試結束于1919年的越南阮朝),前后經歷一千三百余年,成為世界延續時間最長的選拔人才的辦法。

中國古代規模最大的科舉考場為江南貢院,占地超過30余萬平方米。另辟有的中國科舉博物館是中國唯一反映中國科舉考試制度為內容的專業性博物館,也是中國科舉制度中心、中國科舉文化中心和中國科舉文物收藏中心。

5. 描寫“科舉制度”的詩句有哪些

1、水國寒消春日長,燕鶯催促花枝忙。風吹金榜落凡世, 三十三人名字香。遙望龍墀新得意,九天敕下多狂醉。 驊騮一百三十蹄,踏破蓬萊五云地。物經千載出塵埃, 從此便為天下瑞?!都暗谥{》唐代:周匡物

2、天子重英豪,文章教爾曹;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少小須勤學,文章可立身;滿朝朱紫貴,盡是讀書人。學問勤中得,螢窗萬卷書;三冬今足用,誰笑腹空虛。自小多才學,平生志氣高;別人懷寶劍,我有筆如刀。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將相本無種,男兒當自強。學乃身之寶,儒為席上珍;君看為宰相,必用讀書人。莫道儒冠誤,詩書不負人;達而相天下,窮則善其身。遺子滿贏金,何如教一經;姓名書錦軸,朱紫佐朝廷。古有千文義,須知學后通;圣賢俱間出,以此發蒙童。神童衫子短.袖大惹春風;未去朝天子,先來謁相公。年紀雖然小,文章日漸多待看十五六,一舉便登科。大比因時舉,鄉書以類升;名題仙桂籍,天府快先登。喜中青錢選,才高壓俊英;螢窗新脫跡,雁塔早題名。年小初登第,皇都得意回;禹門*浪,平地一聲雷。一舉登科目,雙親未老時;錦衣歸故里,端的是男兒。玉殿傳金榜,君恩賜狀頭;英雄三百輩,附我步瀛洲??犊煞蛑?,生當忠孝門;為官須作相,及第必爭先。宮殿召繞聳,街衢競物華;風云今際會,千古帝王家。日月光天德,山河壯帝居;太平無以報,愿上萬年書。久旱逢甘雨,他鄉遇故知;洞房花燭夜,金榜題名時。土脈陽和動,韶華滿眼新;一支梅破臘,萬象漸回春?!渡裢姟匪未和翡?/p>

3、古人學問無遺力,少壯工夫老始成。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抖棺x書示子聿》宋代:陸游

4、晨趨紫禁中,夕待金門詔。觀書散遺帙,探古窮至妙。片言茍會心,掩卷忽而笑。青蠅易相點,白雪難同調。本是疏散人,屢貽褊促誚。云天屬清朗,林壑憶游眺?;驎r清風來,閑倚欄下嘯。嚴光桐廬溪,謝客臨海嶠。功成謝人間,從此一投釣?!逗擦肿x書言懷呈集賢諸學士》唐代:李白

5、三更燈火五更雞,正是男兒讀書時。黑發不知勤學早,白首方悔讀書遲?!秳駥W》唐代:顏真卿

6. 關于“科舉考試”的勵志詩句有哪些

1、男兒欲遂平生志,六經勤向窗前讀。

2、昔日齷齪不足夸,今朝放蕩思無涯。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

3、一本白卷交還你,狀元歸去馬如飛。

《鶴沖天·黃金榜上》柳永

黃金榜上,偶失龍頭望。明代暫遺賢,如何向。未遂風云便,爭不恣狂蕩。何須論得喪?才子詞人,自是白衣卿相。

煙花巷陌,依約丹青屏障。幸有意中人,堪尋訪。且恁偎紅倚翠,風流事,平生暢。青春都一餉。忍把浮名,換了淺斟低唱!

《登科后》孟郊

昔日齷齪不足夸,今朝放蕩思無涯。

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 。

《登第報家人》 董德元

御筆封題墨未乾,君恩重許拜金鑾。

故鄉若問登科事,便是當初老榜官。

《省試湘靈鼓瑟》錢起

善鼓云和瑟,常聞帝子靈。

馮夷空自舞,楚客不堪聽。

苦調凄金石,清音入杳冥。

蒼梧來怨慕,白芷動芳馨。

流水傳瀟湘,愁風過洞庭。

曲終人不見,江上數峰青。

關于科舉制度的古詩句

1. 關于科舉的詩句

1、水國寒消春日長,燕鶯催促花枝忙。

風吹金榜落凡世, 三十三人名字香。遙望龍墀新得意,九天敕下多狂醉。

驊騮一百三十蹄,踏破蓬萊五云地。物經千載出塵埃, 從此便為天下瑞。

——《及第謠》唐代:周匡物 2、天子重英豪,文章教爾曹;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少小須勤學,文章可立身;滿朝朱紫貴,盡是讀書人。

學問勤中得,螢窗萬卷書;三冬今足用,誰笑腹空虛。自小多才學,平生志氣高;別人懷寶劍,我有筆如刀。

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將相本無種,男兒當自強。學乃身之寶,儒為席上珍;君看為宰相,必用讀書人。

莫道儒冠誤,詩書不負人;達而相天下,窮則善其身。遺子滿贏金,何如教一經;姓名書錦軸,朱紫佐朝廷。

古有千文義,須知學后通;圣賢俱間出,以此發蒙童。神童衫子短.袖大惹春風;未去朝天子,先來謁相公。

年紀雖然小,文章日漸多待看十五六,一舉便登科。大比因時舉,鄉書以類升;名題仙桂籍,天府快先登。

喜中青錢選,才高壓俊英;螢窗新脫跡,雁塔早題名。年小初登第,皇都得意回;禹門*浪,平地一聲雷。

一舉登科目,雙親未老時;錦衣歸故里,端的是男兒。玉殿傳金榜,君恩賜狀頭;英雄三百輩,附我步瀛洲。

慷慨丈夫志,生當忠孝門;為官須作相,及第必爭先。宮殿召繞聳,街衢競物華;風云今際會,千古帝王家。

日月光天德,山河壯帝居;太平無以報,愿上萬年書。久旱逢甘雨,他鄉遇故知;洞房花燭夜,金榜題名時。

土脈陽和動,韶華滿眼新;一支梅破臘,萬象漸回春?!渡裢姟匪未和翡?3、古人學問無遺力,少壯工夫老始成。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抖棺x書示子聿》宋代:陸游 4、晨趨紫禁中,夕待金門詔。

觀書散遺帙,探古窮至妙。片言茍會心,掩卷忽而笑。

青蠅易相點,白雪難同調。本是疏散人,屢貽褊促誚。

云天屬清朗,林壑憶游眺?;驎r清風來,閑倚欄下嘯。

嚴光桐廬溪,謝客臨海嶠。功成謝人間,從此一投釣。

——《翰林讀書言懷呈集賢諸學士》唐代:李白 5、三更燈火五更雞,正是男兒讀書時。黑發不知勤學早,白首方悔讀書遲。

——《勸學》唐代:顏真卿。

2. 關于“科舉”的詩句有哪些

1.《登科后》唐:孟郊 昔日齷齪不足夸,今朝放蕩思無涯。

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 。 2.《放榜日作》唐:韋莊 一聲開鼓辟金扉,三十仙材上翠微。

葛水霧中龍乍變, 緱山煙外鶴初飛。鄒陽暖艷催花發,太皞春光簇馬歸。

回首便辭塵土世,彩云新換六銖衣。 3.《及第后作》唐:袁皓 金榜高懸姓字真,分明折得一枝春。

蓬瀛乍接神仙侶, 江?;厮几炄?。九萬摶扶排羽翼,十年辛苦涉風塵。

升平時節逢公道,不覺龍門是嶮津。 4.《看榜日》唐:劉滄 禁漏初停蘭省開,列仙名目上清來。

飛鳴曉日鶯聲遠, 變化春風鶴影回。廣陌萬人生喜色,曲江千樹發寒梅。

青云已是酬恩處,莫惜芳時醉酒杯。 5.《登第報家人》 宋:董德元御筆封題墨未乾,君恩重許拜金鑾。

故鄉若問登科事,便是當初老榜官。

3. 關于科舉的詩句

1、《登科后》

唐•孟郊

昔日齷齪不足夸,今朝放蕩思無涯。 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

2、《名聯談趣》

顧憲成

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 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

3、省試湘靈鼓瑟

錢起

曲終人不見, 江上數峰青。 善鼓云和瑟, 常聞帝子靈。 馮夷空自舞, 楚客不堪聽。

苦調凄金石, 清音入杳冥。 蒼梧來怨慕, 白芷動芳馨。 流水傳湘浦, 悲風過洞庭。

4、《琵琶記》

高明 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將相本無種,男兒當自強。

“少小須勤學,文章可立身。滿朝朱紫貴,盡是讀書人。自小多才學,平生志氣高。別人懷寶劍,我有筆如刀。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將相本無種,男兒當自強。神童衫子短,袖大惹春風。未去朝天子,先來謁相公。年少初登第,皇都得意回。禹門*浪,平地一聲雷。一舉登科日,雙親未老時。錦衣歸故里,端的是男兒?!?

5、天一生水

天子重英豪,文章教爾曹。 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 少小須勤學,文章可立身。

滿朝朱紫貴,盡是讀書人。 自小多才學,平生志氣高。 別人懷寶劍,我有筆如刀。

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將相本無種,男兒當自強。 神童衫子短,袖大惹春風。

未去朝天子,先來謁相公。

年少初登第,皇都得意回。 禹門*浪,平地一聲雷。 一舉登科日,雙親未老時。

錦衣歸故里,端的是男兒。

6、皇榜盡處是孫山,賢郎更在孫山外。 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士族.

7、《都堂試貢士日慶春雪》

密雪分天路,群才坐粉廊。 靄空迷晝景,臨宇借寒光。 似暖花消地,無聲玉滿堂。

灑池偏誤曲,留硯忽因方。 幾處曹風比,何人謝賦長。 春暉早相照,莫滯九衢芳。

8、鶴沖天

柳永

黃金榜上,偶失龍頭望。 明代暫遺賢,如何向? 未遂風去便,爭不恣狂蕩? 何須論得喪。 才子詞人,自是白衣卿相。 煙花巷陌,依約丹青屏障。 幸有意中人,堪尋訪。

且恁偎紅倚翠,風流事,平生暢。 青春都一餉。 忍把浮名,換了淺斟低唱!

9、恐是孫山朝升落、雛雁凱歸草再升。

4. 關于“科舉考試”的勵志詩句有哪些

1、《浪淘沙》劉禹錫莫道讒言如浪深,莫言遷客似沙沉.千淘萬漉雖辛苦,吹盡狂沙始到金.2、《竹石》鄭板橋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巖中.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3、《贈蕭瑀》李世民疾風知勁草,板蕩識誠臣.勇夫安識義,智者必懷仁.4、《西游記》吳承恩人心生一念,天地悉皆知,善惡若無報,乾坤必有私.5、《贈梁任父同年》黃遵憲寸寸河山寸寸金,侉離*力誰任?杜鵑再拜憂天淚,精衛無窮填海心. 在中國,科舉制從隋朝(一說唐朝)開始實行,直至清光緒卅一年(1905年)舉行最后一科進士考試為止(世界上最后一屆科舉考試結束于1919年的越南阮朝),前后經歷一千三百余年,成為世界延續時間最長的選拔人才的辦法。

中國古代規模最大的科舉考場為江南貢院,占地超過30余萬平方米。另辟有的中國科舉博物館是中國唯一反映中國科舉考試制度為內容的專業性博物館,也是中國科舉制度中心、中國科舉文化中心和中國科舉文物收藏中心。

5. 描寫“科舉制度”的詩句有哪些

1、水國寒消春日長,燕鶯催促花枝忙。風吹金榜落凡世, 三十三人名字香。遙望龍墀新得意,九天敕下多狂醉。 驊騮一百三十蹄,踏破蓬萊五云地。物經千載出塵埃, 從此便為天下瑞?!都暗谥{》唐代:周匡物

2、天子重英豪,文章教爾曹;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少小須勤學,文章可立身;滿朝朱紫貴,盡是讀書人。學問勤中得,螢窗萬卷書;三冬今足用,誰笑腹空虛。自小多才學,平生志氣高;別人懷寶劍,我有筆如刀。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將相本無種,男兒當自強。學乃身之寶,儒為席上珍;君看為宰相,必用讀書人。莫道儒冠誤,詩書不負人;達而相天下,窮則善其身。遺子滿贏金,何如教一經;姓名書錦軸,朱紫佐朝廷。古有千文義,須知學后通;圣賢俱間出,以此發蒙童。神童衫子短.袖大惹春風;未去朝天子,先來謁相公。年紀雖然小,文章日漸多待看十五六,一舉便登科。大比因時舉,鄉書以類升;名題仙桂籍,天府快先登。喜中青錢選,才高壓俊英;螢窗新脫跡,雁塔早題名。年小初登第,皇都得意回;禹門*浪,平地一聲雷。一舉登科目,雙親未老時;錦衣歸故里,端的是男兒。玉殿傳金榜,君恩賜狀頭;英雄三百輩,附我步瀛洲??犊煞蛑?,生當忠孝門;為官須作相,及第必爭先。宮殿召繞聳,街衢競物華;風云今際會,千古帝王家。日月光天德,山河壯帝居;太平無以報,愿上萬年書。久旱逢甘雨,他鄉遇故知;洞房花燭夜,金榜題名時。土脈陽和動,韶華滿眼新;一支梅破臘,萬象漸回春?!渡裢姟匪未和翡?/p>

3、古人學問無遺力,少壯工夫老始成。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抖棺x書示子聿》宋代:陸游

4、晨趨紫禁中,夕待金門詔。觀書散遺帙,探古窮至妙。片言茍會心,掩卷忽而笑。青蠅易相點,白雪難同調。本是疏散人,屢貽褊促誚。云天屬清朗,林壑憶游眺?;驎r清風來,閑倚欄下嘯。嚴光桐廬溪,謝客臨海嶠。功成謝人間,從此一投釣?!逗擦肿x書言懷呈集賢諸學士》唐代:李白

5、三更燈火五更雞,正是男兒讀書時。黑發不知勤學早,白首方悔讀書遲?!秳駥W》唐代:顏真卿

6. 關于“科舉考試”的勵志詩句有哪些

1、男兒欲遂平生志,六經勤向窗前讀。

2、昔日齷齪不足夸,今朝放蕩思無涯。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

3、一本白卷交還你,狀元歸去馬如飛。

《鶴沖天·黃金榜上》柳永

黃金榜上,偶失龍頭望。明代暫遺賢,如何向。未遂風云便,爭不恣狂蕩。何須論得喪?才子詞人,自是白衣卿相。

煙花巷陌,依約丹青屏障。幸有意中人,堪尋訪。且恁偎紅倚翠,風流事,平生暢。青春都一餉。忍把浮名,換了淺斟低唱!

《登科后》孟郊

昔日齷齪不足夸,今朝放蕩思無涯。

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 。

《登第報家人》 董德元

御筆封題墨未乾,君恩重許拜金鑾。

故鄉若問登科事,便是當初老榜官。

《省試湘靈鼓瑟》錢起

善鼓云和瑟,常聞帝子靈。

馮夷空自舞,楚客不堪聽。

苦調凄金石,清音入杳冥。

蒼梧來怨慕,白芷動芳馨。

流水傳瀟湘,愁風過洞庭。

曲終人不見,江上數峰青。

關于科舉制度的古詩句

1. 關于科舉的詩句

1、水國寒消春日長,燕鶯催促花枝忙。

風吹金榜落凡世, 三十三人名字香。遙望龍墀新得意,九天敕下多狂醉。

驊騮一百三十蹄,踏破蓬萊五云地。物經千載出塵埃, 從此便為天下瑞。

——《及第謠》唐代:周匡物 2、天子重英豪,文章教爾曹;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少小須勤學,文章可立身;滿朝朱紫貴,盡是讀書人。

學問勤中得,螢窗萬卷書;三冬今足用,誰笑腹空虛。自小多才學,平生志氣高;別人懷寶劍,我有筆如刀。

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將相本無種,男兒當自強。學乃身之寶,儒為席上珍;君看為宰相,必用讀書人。

莫道儒冠誤,詩書不負人;達而相天下,窮則善其身。遺子滿贏金,何如教一經;姓名書錦軸,朱紫佐朝廷。

古有千文義,須知學后通;圣賢俱間出,以此發蒙童。神童衫子短.袖大惹春風;未去朝天子,先來謁相公。

年紀雖然小,文章日漸多待看十五六,一舉便登科。大比因時舉,鄉書以類升;名題仙桂籍,天府快先登。

喜中青錢選,才高壓俊英;螢窗新脫跡,雁塔早題名。年小初登第,皇都得意回;禹門*浪,平地一聲雷。

一舉登科目,雙親未老時;錦衣歸故里,端的是男兒。玉殿傳金榜,君恩賜狀頭;英雄三百輩,附我步瀛洲。

慷慨丈夫志,生當忠孝門;為官須作相,及第必爭先。宮殿召繞聳,街衢競物華;風云今際會,千古帝王家。

日月光天德,山河壯帝居;太平無以報,愿上萬年書。久旱逢甘雨,他鄉遇故知;洞房花燭夜,金榜題名時。

土脈陽和動,韶華滿眼新;一支梅破臘,萬象漸回春?!渡裢姟匪未和翡?3、古人學問無遺力,少壯工夫老始成。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抖棺x書示子聿》宋代:陸游 4、晨趨紫禁中,夕待金門詔。

觀書散遺帙,探古窮至妙。片言茍會心,掩卷忽而笑。

青蠅易相點,白雪難同調。本是疏散人,屢貽褊促誚。

云天屬清朗,林壑憶游眺?;驎r清風來,閑倚欄下嘯。

嚴光桐廬溪,謝客臨海嶠。功成謝人間,從此一投釣。

——《翰林讀書言懷呈集賢諸學士》唐代:李白 5、三更燈火五更雞,正是男兒讀書時。黑發不知勤學早,白首方悔讀書遲。

——《勸學》唐代:顏真卿。

2. 關于“科舉”的詩句有哪些

1.《登科后》唐:孟郊 昔日齷齪不足夸,今朝放蕩思無涯。

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 。 2.《放榜日作》唐:韋莊 一聲開鼓辟金扉,三十仙材上翠微。

葛水霧中龍乍變, 緱山煙外鶴初飛。鄒陽暖艷催花發,太皞春光簇馬歸。

回首便辭塵土世,彩云新換六銖衣。 3.《及第后作》唐:袁皓 金榜高懸姓字真,分明折得一枝春。

蓬瀛乍接神仙侶, 江?;厮几炄?。九萬摶扶排羽翼,十年辛苦涉風塵。

升平時節逢公道,不覺龍門是嶮津。 4.《看榜日》唐:劉滄 禁漏初停蘭省開,列仙名目上清來。

飛鳴曉日鶯聲遠, 變化春風鶴影回。廣陌萬人生喜色,曲江千樹發寒梅。

青云已是酬恩處,莫惜芳時醉酒杯。 5.《登第報家人》 宋:董德元御筆封題墨未乾,君恩重許拜金鑾。

故鄉若問登科事,便是當初老榜官。

3. 關于科舉的詩句

1、《登科后》

唐•孟郊

昔日齷齪不足夸,今朝放蕩思無涯。 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

2、《名聯談趣》

顧憲成

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 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

3、省試湘靈鼓瑟

錢起

曲終人不見, 江上數峰青。 善鼓云和瑟, 常聞帝子靈。 馮夷空自舞, 楚客不堪聽。

苦調凄金石, 清音入杳冥。 蒼梧來怨慕, 白芷動芳馨。 流水傳湘浦, 悲風過洞庭。

4、《琵琶記》

高明 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將相本無種,男兒當自強。

“少小須勤學,文章可立身。滿朝朱紫貴,盡是讀書人。自小多才學,平生志氣高。別人懷寶劍,我有筆如刀。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將相本無種,男兒當自強。神童衫子短,袖大惹春風。未去朝天子,先來謁相公。年少初登第,皇都得意回。禹門*浪,平地一聲雷。一舉登科日,雙親未老時。錦衣歸故里,端的是男兒?!?

5、天一生水

天子重英豪,文章教爾曹。 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 少小須勤學,文章可立身。

滿朝朱紫貴,盡是讀書人。 自小多才學,平生志氣高。 別人懷寶劍,我有筆如刀。

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將相本無種,男兒當自強。 神童衫子短,袖大惹春風。

未去朝天子,先來謁相公。

年少初登第,皇都得意回。 禹門*浪,平地一聲雷。 一舉登科日,雙親未老時。

錦衣歸故里,端的是男兒。

6、皇榜盡處是孫山,賢郎更在孫山外。 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士族.

7、《都堂試貢士日慶春雪》

密雪分天路,群才坐粉廊。 靄空迷晝景,臨宇借寒光。 似暖花消地,無聲玉滿堂。

灑池偏誤曲,留硯忽因方。 幾處曹風比,何人謝賦長。 春暉早相照,莫滯九衢芳。

8、鶴沖天

柳永

黃金榜上,偶失龍頭望。 明代暫遺賢,如何向? 未遂風去便,爭不恣狂蕩? 何須論得喪。 才子詞人,自是白衣卿相。 煙花巷陌,依約丹青屏障。 幸有意中人,堪尋訪。

且恁偎紅倚翠,風流事,平生暢。 青春都一餉。 忍把浮名,換了淺斟低唱!

9、恐是孫山朝升落、雛雁凱歸草再升。

4. 關于“科舉考試”的勵志詩句有哪些

1、《浪淘沙》劉禹錫莫道讒言如浪深,莫言遷客似沙沉.千淘萬漉雖辛苦,吹盡狂沙始到金.2、《竹石》鄭板橋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巖中.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3、《贈蕭瑀》李世民疾風知勁草,板蕩識誠臣.勇夫安識義,智者必懷仁.4、《西游記》吳承恩人心生一念,天地悉皆知,善惡若無報,乾坤必有私.5、《贈梁任父同年》黃遵憲寸寸河山寸寸金,侉離*力誰任?杜鵑再拜憂天淚,精衛無窮填海心. 在中國,科舉制從隋朝(一說唐朝)開始實行,直至清光緒卅一年(1905年)舉行最后一科進士考試為止(世界上最后一屆科舉考試結束于1919年的越南阮朝),前后經歷一千三百余年,成為世界延續時間最長的選拔人才的辦法。

中國古代規模最大的科舉考場為江南貢院,占地超過30余萬平方米。另辟有的中國科舉博物館是中國唯一反映中國科舉考試制度為內容的專業性博物館,也是中國科舉制度中心、中國科舉文化中心和中國科舉文物收藏中心。

5. 描寫“科舉制度”的詩句有哪些

1、水國寒消春日長,燕鶯催促花枝忙。風吹金榜落凡世, 三十三人名字香。遙望龍墀新得意,九天敕下多狂醉。 驊騮一百三十蹄,踏破蓬萊五云地。物經千載出塵埃, 從此便為天下瑞?!都暗谥{》唐代:周匡物

2、天子重英豪,文章教爾曹;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少小須勤學,文章可立身;滿朝朱紫貴,盡是讀書人。學問勤中得,螢窗萬卷書;三冬今足用,誰笑腹空虛。自小多才學,平生志氣高;別人懷寶劍,我有筆如刀。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將相本無種,男兒當自強。學乃身之寶,儒為席上珍;君看為宰相,必用讀書人。莫道儒冠誤,詩書不負人;達而相天下,窮則善其身。遺子滿贏金,何如教一經;姓名書錦軸,朱紫佐朝廷。古有千文義,須知學后通;圣賢俱間出,以此發蒙童。神童衫子短.袖大惹春風;未去朝天子,先來謁相公。年紀雖然小,文章日漸多待看十五六,一舉便登科。大比因時舉,鄉書以類升;名題仙桂籍,天府快先登。喜中青錢選,才高壓俊英;螢窗新脫跡,雁塔早題名。年小初登第,皇都得意回;禹門*浪,平地一聲雷。一舉登科目,雙親未老時;錦衣歸故里,端的是男兒。玉殿傳金榜,君恩賜狀頭;英雄三百輩,附我步瀛洲??犊煞蛑?,生當忠孝門;為官須作相,及第必爭先。宮殿召繞聳,街衢競物華;風云今際會,千古帝王家。日月光天德,山河壯帝居;太平無以報,愿上萬年書。久旱逢甘雨,他鄉遇故知;洞房花燭夜,金榜題名時。土脈陽和動,韶華滿眼新;一支梅破臘,萬象漸回春?!渡裢姟匪未和翡?/p>

3、古人學問無遺力,少壯工夫老始成。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抖棺x書示子聿》宋代:陸游

4、晨趨紫禁中,夕待金門詔。觀書散遺帙,探古窮至妙。片言茍會心,掩卷忽而笑。青蠅易相點,白雪難同調。本是疏散人,屢貽褊促誚。云天屬清朗,林壑憶游眺?;驎r清風來,閑倚欄下嘯。嚴光桐廬溪,謝客臨海嶠。功成謝人間,從此一投釣?!逗擦肿x書言懷呈集賢諸學士》唐代:李白

5、三更燈火五更雞,正是男兒讀書時。黑發不知勤學早,白首方悔讀書遲?!秳駥W》唐代:顏真卿

6. 關于“科舉考試”的勵志詩句有哪些

1、男兒欲遂平生志,六經勤向窗前讀。

2、昔日齷齪不足夸,今朝放蕩思無涯。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

3、一本白卷交還你,狀元歸去馬如飛。

《鶴沖天·黃金榜上》柳永

黃金榜上,偶失龍頭望。明代暫遺賢,如何向。未遂風云便,爭不恣狂蕩。何須論得喪?才子詞人,自是白衣卿相。

煙花巷陌,依約丹青屏障。幸有意中人,堪尋訪。且恁偎紅倚翠,風流事,平生暢。青春都一餉。忍把浮名,換了淺斟低唱!

《登科后》孟郊

昔日齷齪不足夸,今朝放蕩思無涯。

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 。

《登第報家人》 董德元

御筆封題墨未乾,君恩重許拜金鑾。

故鄉若問登科事,便是當初老榜官。

《省試湘靈鼓瑟》錢起

善鼓云和瑟,常聞帝子靈。

馮夷空自舞,楚客不堪聽。

苦調凄金石,清音入杳冥。

蒼梧來怨慕,白芷動芳馨。

流水傳瀟湘,愁風過洞庭。

曲終人不見,江上數峰青。

關于科舉制度的詩句

1.關于科舉考試的詩句有哪些

1. 黃金榜上,偶失龍頭望。明代暫遺賢,如何向?!馈耳Q沖天·黃金榜上》

2. 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 ?!辖肌兜强坪蟆?/p>

3. 御筆封題墨未乾,君恩重許拜金鑾?!隆兜堑趫蠹胰恕?

4. 得意減別恨,半酣輕遠程。翩翩馬蹄疾,春日歸鄉情?!拙右住都暗谠姟?/p>

5. 金榜高懸姓字真,分明折得一枝春?!圃都暗诤笞鳌?/p>

6. 家園好在尚留秦,作明時失路人?!=ǖ摹堵涞陂L安》

7. 年年下第東歸去,羞見長安舊主人?!贡R復《落第歸鄉留別長安主人》

8. 花繁柳暗九門深,對飲悲歌淚滿襟?!X起《長安落第》

知識延展:

送丘為落第歸江東

王維

憐君不得意,況復柳條春。

為客黃金盡,還家白發新。

五湖三畝宅,萬里一歸人。

知禰不能薦,羞為獻納臣。

譯文:

嘆息你又一次不能遂意,何況在這柳條新綠的初春。

客游京城黃金全部用盡,回家時只落得白發添新。

太湖邊只有你三畝的田宅,遙遙萬里外凄涼涼一個婦人。

深知你禰衡卻沒能推薦,慚愧我空作一名獻納之臣。

這首詩當作于唐玄宗開元二十三年(735年)或開元二十四年(736年)。王維與丘為興味相投,交誼頗深,曾與他有詩唱和。作此詩時王維正在京城做官,對丘為落第表示同情和惋惜,并對自己雖為京官,但無力幫助丘為深表歉意。

2.描寫“科舉制度”的詩句有哪些

1、水國寒消春日長,燕鶯催促花枝忙。風吹金榜落凡世, 三十三人名字香。遙望龍墀新得意,九天敕下多狂醉。 驊騮一百三十蹄,踏破蓬萊五云地。物經千載出塵埃, 從此便為天下瑞?!都暗谥{》唐代:周匡物

2、天子重英豪,文章教爾曹;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少小須勤學,文章可立身;滿朝朱紫貴,盡是讀書人。學問勤中得,螢窗萬卷書;三冬今足用,誰笑腹空虛。自小多才學,平生志氣高;別人懷寶劍,我有筆如刀。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將相本無種,男兒當自強。學乃身之寶,儒為席上珍;君看為宰相,必用讀書人。莫道儒冠誤,詩書不負人;達而相天下,窮則善其身。遺子滿贏金,何如教一經;姓名書錦軸,朱紫佐朝廷。古有千文義,須知學后通;圣賢俱間出,以此發蒙童。神童衫子短.袖大惹春風;未去朝天子,先來謁相公。年紀雖然小,文章日漸多待看十五六,一舉便登科。大比因時舉,鄉書以類升;名題仙桂籍,天府快先登。喜中青錢選,才高壓俊英;螢窗新脫跡,雁塔早題名。年小初登第,皇都得意回;禹門*浪,平地一聲雷。一舉登科目,雙親未老時;錦衣歸故里,端的是男兒。玉殿傳金榜,君恩賜狀頭;英雄三百輩,附我步瀛洲??犊煞蛑?,生當忠孝門;為官須作相,及第必爭先。宮殿召繞聳,街衢競物華;風云今際會,千古帝王家。日月光天德,山河壯帝居;太平無以報,愿上萬年書。久旱逢甘雨,他鄉遇故知;洞房花燭夜,金榜題名時。土脈陽和動,韶華滿眼新;一支梅破臘,萬象漸回春?!渡裢姟匪未和翡?/p>

3、古人學問無遺力,少壯工夫老始成。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抖棺x書示子聿》宋代:陸游

4、晨趨紫禁中,夕待金門詔。觀書散遺帙,探古窮至妙。片言茍會心,掩卷忽而笑。青蠅易相點,白雪難同調。本是疏散人,屢貽褊促誚。云天屬清朗,林壑憶游眺?;驎r清風來,閑倚欄下嘯。嚴光桐廬溪,謝客臨海嶠。功成謝人間,從此一投釣?!逗擦肿x書言懷呈集賢諸學士》唐代:李白

5、三更燈火五更雞,正是男兒讀書時。黑發不知勤學早,白首方悔讀書遲?!秳駥W》唐代:顏真卿

3.關于科舉考試的勵志詩句

登科后

孟郊 〔唐代〕

昔日齷齪不足夸,今朝放蕩思無涯。

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

譯文:

以往不如意的處境再也不足一提,今日及第令人神采飛揚,興致高漲。

迎著浩蕩春風得意地縱馬奔馳,就好像一天就可以看完長安似錦的繁華。

擴展資料:

《登科后》是唐代詩人孟郊于貞元十二年(796年)進士及第時所作的一首七絕。此詩前兩句將作者過去失意落拓的處境和現今考取功名的得意情境進行今昔對比,突現今朝躍入新天地時的思緒沸騰;后兩句說他在春風里洋洋得意地跨馬疾馳,一天就看完了長安的似錦繁花,表現出極度歡快的心情。全詩節奏輕快,一氣呵成,在“思苦奇澀”的孟詩中別具一格。

4.描寫“科舉制度”的詩句有哪些

1、水國寒消春日長,燕鶯催促花枝忙。

風吹金榜落凡世, 三十三人名字香。遙望龍墀新得意,九天敕下多狂醉。

驊騮一百三十蹄,踏破蓬萊五云地。物經千載出塵埃, 從此便為天下瑞。

——《及第謠》唐代:周匡物2、天子重英豪,文章教爾曹;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少小須勤學,文章可立身;滿朝朱紫貴,盡是讀書人。

學問勤中得,螢窗萬卷書;三冬今足用,誰笑腹空虛。自小多才學,平生志氣高;別人懷寶劍,我有筆如刀。

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將相本無種,男兒當自強。學乃身之寶,儒為席上珍;君看為宰相,必用讀書人。

莫道儒冠誤,詩書不負人;達而相天下,窮則善其身。遺子滿贏金,何如教一經;姓名書錦軸,朱紫佐朝廷。

古有千文義,須知學后通;圣賢俱間出,以此發蒙童。神童衫子短.袖大惹春風;未去朝天子,先來謁相公。

年紀雖然小,文章日漸多待看十五六,一舉便登科。大比因時舉,鄉書以類升;名題仙桂籍,天府快先登。

喜中青錢選,才高壓俊英;螢窗新脫跡,雁塔早題名。年小初登第,皇都得意回;禹門*浪,平地一聲雷。

一舉登科目,雙親未老時;錦衣歸故里,端的是男兒。玉殿傳金榜,君恩賜狀頭;英雄三百輩,附我步瀛洲。

慷慨丈夫志,生當忠孝門;為官須作相,及第必爭先。宮殿召繞聳,街衢競物華;風云今際會,千古帝王家。

日月光天德,山河壯帝居;太平無以報,愿上萬年書。久旱逢甘雨,他鄉遇故知;洞房花燭夜,金榜題名時。

土脈陽和動,韶華滿眼新;一支梅破臘,萬象漸回春?!渡裢姟匪未和翡?、古人學問無遺力,少壯工夫老始成。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抖棺x書示子聿》宋代:陸游4、晨趨紫禁中,夕待金門詔。

觀書散遺帙,探古窮至妙。片言茍會心,掩卷忽而笑。

青蠅易相點,白雪難同調。本是疏散人,屢貽褊促誚。

云天屬清朗,林壑憶游眺?;驎r清風來,閑倚欄下嘯。

嚴光桐廬溪,謝客臨海嶠。功成謝人間,從此一投釣。

——《翰林讀書言懷呈集賢諸學士》唐代:李白5、三更燈火五更雞,正是男兒讀書時。黑發不知勤學早,白首方悔讀書遲。

——《勸學》唐代:顏真卿。

5.描寫科舉的詩句

《鶴沖天·黃金榜上》柳永

黃金榜上,偶失龍頭望。明代暫遺賢,如何向。未遂風云便,爭不恣狂蕩。何須論得喪?才子詞人,自是白衣卿相。

煙花巷陌,依約丹青屏障。幸有意中人,堪尋訪。且恁偎紅倚翠,風流事,平生暢。青春都一餉。忍把浮名,換了淺斟低唱!

《登科后》孟郊

昔日齷齪不足夸,今朝放蕩思無涯。

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 。

《登第報家人》 董德元

御筆封題墨未乾,君恩重許拜金鑾。

故鄉若問登科事,便是當初老榜官。

《省試湘靈鼓瑟》錢起

善鼓云和瑟,常聞帝子靈。

馮夷空自舞,楚客不堪聽。

苦調凄金石,清音入杳冥。

蒼梧來怨慕,白芷動芳馨。

流水傳瀟湘,愁風過洞庭。

曲終人不見,江上數峰青。

6.誰能提供一些描寫科舉制度的詩句

孟郊《登科后》

昔日齷齪不足夸,今朝放蕩思無涯。

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

1.唐代朱慶余《近試上張水部》

“洞房昨夜停紅燭,待曉堂前拜舅姑.

妝罷低眉問夫婿,畫眉深淺入時無?”是考前寫給水部(唐時屬工部)員外郎張籍以探聽虛實的.借新婚之后的脈脈情事,把自己比喻成即將拜見公婆的新媳婦,把張水部比喻成舅姑(公婆),表達忐忑心情.

張籍回了一首《酬朱慶余》“越女新妝出鏡心,自知明艷更沉吟.

齊紈未足人間貴,一曲菱歌敵萬金.”把朱慶余比作“越女”,把其詩比作“菱歌”,表明對其才華的賞識.

2、唐代孟郊昔年屢考不中,寫下《再下第》:“一夕九起嗟,夢短不到家.兩度長安陌,空將淚見花.”后來終于登榜,又寫下一首《登科后》:“昔日齷齪不足夸,今朝放蕩思無涯.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

3、宋代柳永不第后作《鶴沖天》“黃金榜上,偶失龍頭望.明代暫遺賢,如何向?未遂風云便,爭不恣狂蕩?何須論得喪.才子詞人,自是白衣卿相.煙花巷陌,依約丹青屏障.幸有意中人,堪尋訪.且恁偎紅倚翠,風流事,平生暢.青春都一餉.忍把浮名,換了淺斟低唱!”

4、宋代董德元《柳梢青》“滿腹文章,滿頭霜雪,滿面埃塵.直至如今,別無收拾,只有清貧.功名已是因循.最懊恨、張巡李巡.幾個明年,幾番好運,只是瞞人.”道盡個中滋味.

5、宋真宗趙恒親自作了一首《勸學詩》“富家不用買良田,書中自有千鍾粟;安居不用架高堂,書中自有黃金屋; 出門莫恨無人隨,書中車馬多如簇;娶妻莫恨無良媒,書中自有顏如玉;男兒若遂平生志.六經勤向窗前讀.”幾乎可以看做是為科舉考試打廣告了.

以上是比較常見的詩詞,另外還有一些“太宗皇帝真長策,賺的英雄盡白頭”“天下英雄,如我彀中”“皇榜盡處是孫山,賢郎更在孫山外”等名句

KOF多彩ZH突 2014-11-18

7.關于科舉的詩句

1、水國寒消春日長,燕鶯催促花枝忙。

風吹金榜落凡世, 三十三人名字香。遙望龍墀新得意,九天敕下多狂醉。

驊騮一百三十蹄,踏破蓬萊五云地。物經千載出塵埃, 從此便為天下瑞。

——《及第謠》唐代:周匡物 2、天子重英豪,文章教爾曹;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少小須勤學,文章可立身;滿朝朱紫貴,盡是讀書人。

學問勤中得,螢窗萬卷書;三冬今足用,誰笑腹空虛。自小多才學,平生志氣高;別人懷寶劍,我有筆如刀。

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將相本無種,男兒當自強。學乃身之寶,儒為席上珍;君看為宰相,必用讀書人。

莫道儒冠誤,詩書不負人;達而相天下,窮則善其身。遺子滿贏金,何如教一經;姓名書錦軸,朱紫佐朝廷。

古有千文義,須知學后通;圣賢俱間出,以此發蒙童。神童衫子短.袖大惹春風;未去朝天子,先來謁相公。

年紀雖然小,文章日漸多待看十五六,一舉便登科。大比因時舉,鄉書以類升;名題仙桂籍,天府快先登。

喜中青錢選,才高壓俊英;螢窗新脫跡,雁塔早題名。年小初登第,皇都得意回;禹門*浪,平地一聲雷。

一舉登科目,雙親未老時;錦衣歸故里,端的是男兒。玉殿傳金榜,君恩賜狀頭;英雄三百輩,附我步瀛洲。

慷慨丈夫志,生當忠孝門;為官須作相,及第必爭先。宮殿召繞聳,街衢競物華;風云今際會,千古帝王家。

日月光天德,山河壯帝居;太平無以報,愿上萬年書。久旱逢甘雨,他鄉遇故知;洞房花燭夜,金榜題名時。

土脈陽和動,韶華滿眼新;一支梅破臘,萬象漸回春?!渡裢姟匪未和翡?3、古人學問無遺力,少壯工夫老始成。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抖棺x書示子聿》宋代:陸游 4、晨趨紫禁中,夕待金門詔。

觀書散遺帙,探古窮至妙。片言茍會心,掩卷忽而笑。

青蠅易相點,白雪難同調。本是疏散人,屢貽褊促誚。

云天屬清朗,林壑憶游眺?;驎r清風來,閑倚欄下嘯。

嚴光桐廬溪,謝客臨海嶠。功成謝人間,從此一投釣。

——《翰林讀書言懷呈集賢諸學士》唐代:李白 5、三更燈火五更雞,正是男兒讀書時。黑發不知勤學早,白首方悔讀書遲。

——《勸學》唐代:顏真卿。

關于科舉制度的詩句

1.關于科舉考試的詩句有哪些

1. 黃金榜上,偶失龍頭望。明代暫遺賢,如何向?!馈耳Q沖天·黃金榜上》

2. 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 ?!辖肌兜强坪蟆?/p>

3. 御筆封題墨未乾,君恩重許拜金鑾?!隆兜堑趫蠹胰恕?

4. 得意減別恨,半酣輕遠程。翩翩馬蹄疾,春日歸鄉情?!拙右住都暗谠姟?/p>

5. 金榜高懸姓字真,分明折得一枝春?!圃都暗诤笞鳌?/p>

6. 家園好在尚留秦,作明時失路人?!=ǖ摹堵涞陂L安》

7. 年年下第東歸去,羞見長安舊主人?!贡R復《落第歸鄉留別長安主人》

8. 花繁柳暗九門深,對飲悲歌淚滿襟?!X起《長安落第》

知識延展:

送丘為落第歸江東

王維

憐君不得意,況復柳條春。

為客黃金盡,還家白發新。

五湖三畝宅,萬里一歸人。

知禰不能薦,羞為獻納臣。

譯文:

嘆息你又一次不能遂意,何況在這柳條新綠的初春。

客游京城黃金全部用盡,回家時只落得白發添新。

太湖邊只有你三畝的田宅,遙遙萬里外凄涼涼一個婦人。

深知你禰衡卻沒能推薦,慚愧我空作一名獻納之臣。

這首詩當作于唐玄宗開元二十三年(735年)或開元二十四年(736年)。王維與丘為興味相投,交誼頗深,曾與他有詩唱和。作此詩時王維正在京城做官,對丘為落第表示同情和惋惜,并對自己雖為京官,但無力幫助丘為深表歉意。

2.描寫“科舉制度”的詩句有哪些

1、水國寒消春日長,燕鶯催促花枝忙。風吹金榜落凡世, 三十三人名字香。遙望龍墀新得意,九天敕下多狂醉。 驊騮一百三十蹄,踏破蓬萊五云地。物經千載出塵埃, 從此便為天下瑞?!都暗谥{》唐代:周匡物

2、天子重英豪,文章教爾曹;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少小須勤學,文章可立身;滿朝朱紫貴,盡是讀書人。學問勤中得,螢窗萬卷書;三冬今足用,誰笑腹空虛。自小多才學,平生志氣高;別人懷寶劍,我有筆如刀。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將相本無種,男兒當自強。學乃身之寶,儒為席上珍;君看為宰相,必用讀書人。莫道儒冠誤,詩書不負人;達而相天下,窮則善其身。遺子滿贏金,何如教一經;姓名書錦軸,朱紫佐朝廷。古有千文義,須知學后通;圣賢俱間出,以此發蒙童。神童衫子短.袖大惹春風;未去朝天子,先來謁相公。年紀雖然小,文章日漸多待看十五六,一舉便登科。大比因時舉,鄉書以類升;名題仙桂籍,天府快先登。喜中青錢選,才高壓俊英;螢窗新脫跡,雁塔早題名。年小初登第,皇都得意回;禹門*浪,平地一聲雷。一舉登科目,雙親未老時;錦衣歸故里,端的是男兒。玉殿傳金榜,君恩賜狀頭;英雄三百輩,附我步瀛洲??犊煞蛑?,生當忠孝門;為官須作相,及第必爭先。宮殿召繞聳,街衢競物華;風云今際會,千古帝王家。日月光天德,山河壯帝居;太平無以報,愿上萬年書。久旱逢甘雨,他鄉遇故知;洞房花燭夜,金榜題名時。土脈陽和動,韶華滿眼新;一支梅破臘,萬象漸回春?!渡裢姟匪未和翡?/p>

3、古人學問無遺力,少壯工夫老始成。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抖棺x書示子聿》宋代:陸游

4、晨趨紫禁中,夕待金門詔。觀書散遺帙,探古窮至妙。片言茍會心,掩卷忽而笑。青蠅易相點,白雪難同調。本是疏散人,屢貽褊促誚。云天屬清朗,林壑憶游眺?;驎r清風來,閑倚欄下嘯。嚴光桐廬溪,謝客臨海嶠。功成謝人間,從此一投釣?!逗擦肿x書言懷呈集賢諸學士》唐代:李白

5、三更燈火五更雞,正是男兒讀書時。黑發不知勤學早,白首方悔讀書遲?!秳駥W》唐代:顏真卿

3.關于科舉考試的勵志詩句

登科后

孟郊 〔唐代〕

昔日齷齪不足夸,今朝放蕩思無涯。

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

譯文:

以往不如意的處境再也不足一提,今日及第令人神采飛揚,興致高漲。

迎著浩蕩春風得意地縱馬奔馳,就好像一天就可以看完長安似錦的繁華。

擴展資料:

《登科后》是唐代詩人孟郊于貞元十二年(796年)進士及第時所作的一首七絕。此詩前兩句將作者過去失意落拓的處境和現今考取功名的得意情境進行今昔對比,突現今朝躍入新天地時的思緒沸騰;后兩句說他在春風里洋洋得意地跨馬疾馳,一天就看完了長安的似錦繁花,表現出極度歡快的心情。全詩節奏輕快,一氣呵成,在“思苦奇澀”的孟詩中別具一格。

4.描寫“科舉制度”的詩句有哪些

1、水國寒消春日長,燕鶯催促花枝忙。

風吹金榜落凡世, 三十三人名字香。遙望龍墀新得意,九天敕下多狂醉。

驊騮一百三十蹄,踏破蓬萊五云地。物經千載出塵埃, 從此便為天下瑞。

——《及第謠》唐代:周匡物2、天子重英豪,文章教爾曹;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少小須勤學,文章可立身;滿朝朱紫貴,盡是讀書人。

學問勤中得,螢窗萬卷書;三冬今足用,誰笑腹空虛。自小多才學,平生志氣高;別人懷寶劍,我有筆如刀。

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將相本無種,男兒當自強。學乃身之寶,儒為席上珍;君看為宰相,必用讀書人。

莫道儒冠誤,詩書不負人;達而相天下,窮則善其身。遺子滿贏金,何如教一經;姓名書錦軸,朱紫佐朝廷。

古有千文義,須知學后通;圣賢俱間出,以此發蒙童。神童衫子短.袖大惹春風;未去朝天子,先來謁相公。

年紀雖然小,文章日漸多待看十五六,一舉便登科。大比因時舉,鄉書以類升;名題仙桂籍,天府快先登。

喜中青錢選,才高壓俊英;螢窗新脫跡,雁塔早題名。年小初登第,皇都得意回;禹門*浪,平地一聲雷。

一舉登科目,雙親未老時;錦衣歸故里,端的是男兒。玉殿傳金榜,君恩賜狀頭;英雄三百輩,附我步瀛洲。

慷慨丈夫志,生當忠孝門;為官須作相,及第必爭先。宮殿召繞聳,街衢競物華;風云今際會,千古帝王家。

日月光天德,山河壯帝居;太平無以報,愿上萬年書。久旱逢甘雨,他鄉遇故知;洞房花燭夜,金榜題名時。

土脈陽和動,韶華滿眼新;一支梅破臘,萬象漸回春?!渡裢姟匪未和翡?、古人學問無遺力,少壯工夫老始成。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抖棺x書示子聿》宋代:陸游4、晨趨紫禁中,夕待金門詔。

觀書散遺帙,探古窮至妙。片言茍會心,掩卷忽而笑。

青蠅易相點,白雪難同調。本是疏散人,屢貽褊促誚。

云天屬清朗,林壑憶游眺?;驎r清風來,閑倚欄下嘯。

嚴光桐廬溪,謝客臨海嶠。功成謝人間,從此一投釣。

——《翰林讀書言懷呈集賢諸學士》唐代:李白5、三更燈火五更雞,正是男兒讀書時。黑發不知勤學早,白首方悔讀書遲。

——《勸學》唐代:顏真卿。

5.描寫科舉的詩句

《鶴沖天·黃金榜上》柳永

黃金榜上,偶失龍頭望。明代暫遺賢,如何向。未遂風云便,爭不恣狂蕩。何須論得喪?才子詞人,自是白衣卿相。

煙花巷陌,依約丹青屏障。幸有意中人,堪尋訪。且恁偎紅倚翠,風流事,平生暢。青春都一餉。忍把浮名,換了淺斟低唱!

《登科后》孟郊

昔日齷齪不足夸,今朝放蕩思無涯。

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 。

《登第報家人》 董德元

御筆封題墨未乾,君恩重許拜金鑾。

故鄉若問登科事,便是當初老榜官。

《省試湘靈鼓瑟》錢起

善鼓云和瑟,常聞帝子靈。

馮夷空自舞,楚客不堪聽。

苦調凄金石,清音入杳冥。

蒼梧來怨慕,白芷動芳馨。

流水傳瀟湘,愁風過洞庭。

曲終人不見,江上數峰青。

6.誰能提供一些描寫科舉制度的詩句

孟郊《登科后》

昔日齷齪不足夸,今朝放蕩思無涯。

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

1.唐代朱慶余《近試上張水部》

“洞房昨夜停紅燭,待曉堂前拜舅姑.

妝罷低眉問夫婿,畫眉深淺入時無?”是考前寫給水部(唐時屬工部)員外郎張籍以探聽虛實的.借新婚之后的脈脈情事,把自己比喻成即將拜見公婆的新媳婦,把張水部比喻成舅姑(公婆),表達忐忑心情.

張籍回了一首《酬朱慶余》“越女新妝出鏡心,自知明艷更沉吟.

齊紈未足人間貴,一曲菱歌敵萬金.”把朱慶余比作“越女”,把其詩比作“菱歌”,表明對其才華的賞識.

2、唐代孟郊昔年屢考不中,寫下《再下第》:“一夕九起嗟,夢短不到家.兩度長安陌,空將淚見花.”后來終于登榜,又寫下一首《登科后》:“昔日齷齪不足夸,今朝放蕩思無涯.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

3、宋代柳永不第后作《鶴沖天》“黃金榜上,偶失龍頭望.明代暫遺賢,如何向?未遂風云便,爭不恣狂蕩?何須論得喪.才子詞人,自是白衣卿相.煙花巷陌,依約丹青屏障.幸有意中人,堪尋訪.且恁偎紅倚翠,風流事,平生暢.青春都一餉.忍把浮名,換了淺斟低唱!”

4、宋代董德元《柳梢青》“滿腹文章,滿頭霜雪,滿面埃塵.直至如今,別無收拾,只有清貧.功名已是因循.最懊恨、張巡李巡.幾個明年,幾番好運,只是瞞人.”道盡個中滋味.

5、宋真宗趙恒親自作了一首《勸學詩》“富家不用買良田,書中自有千鍾粟;安居不用架高堂,書中自有黃金屋; 出門莫恨無人隨,書中車馬多如簇;娶妻莫恨無良媒,書中自有顏如玉;男兒若遂平生志.六經勤向窗前讀.”幾乎可以看做是為科舉考試打廣告了.

以上是比較常見的詩詞,另外還有一些“太宗皇帝真長策,賺的英雄盡白頭”“天下英雄,如我彀中”“皇榜盡處是孫山,賢郎更在孫山外”等名句

KOF多彩ZH突 2014-11-18

7.關于科舉的詩句

1、水國寒消春日長,燕鶯催促花枝忙。

風吹金榜落凡世, 三十三人名字香。遙望龍墀新得意,九天敕下多狂醉。

驊騮一百三十蹄,踏破蓬萊五云地。物經千載出塵埃, 從此便為天下瑞。

——《及第謠》唐代:周匡物 2、天子重英豪,文章教爾曹;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少小須勤學,文章可立身;滿朝朱紫貴,盡是讀書人。

學問勤中得,螢窗萬卷書;三冬今足用,誰笑腹空虛。自小多才學,平生志氣高;別人懷寶劍,我有筆如刀。

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將相本無種,男兒當自強。學乃身之寶,儒為席上珍;君看為宰相,必用讀書人。

莫道儒冠誤,詩書不負人;達而相天下,窮則善其身。遺子滿贏金,何如教一經;姓名書錦軸,朱紫佐朝廷。

古有千文義,須知學后通;圣賢俱間出,以此發蒙童。神童衫子短.袖大惹春風;未去朝天子,先來謁相公。

年紀雖然小,文章日漸多待看十五六,一舉便登科。大比因時舉,鄉書以類升;名題仙桂籍,天府快先登。

喜中青錢選,才高壓俊英;螢窗新脫跡,雁塔早題名。年小初登第,皇都得意回;禹門*浪,平地一聲雷。

一舉登科目,雙親未老時;錦衣歸故里,端的是男兒。玉殿傳金榜,君恩賜狀頭;英雄三百輩,附我步瀛洲。

慷慨丈夫志,生當忠孝門;為官須作相,及第必爭先。宮殿召繞聳,街衢競物華;風云今際會,千古帝王家。

日月光天德,山河壯帝居;太平無以報,愿上萬年書。久旱逢甘雨,他鄉遇故知;洞房花燭夜,金榜題名時。

土脈陽和動,韶華滿眼新;一支梅破臘,萬象漸回春?!渡裢姟匪未和翡?3、古人學問無遺力,少壯工夫老始成。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抖棺x書示子聿》宋代:陸游 4、晨趨紫禁中,夕待金門詔。

觀書散遺帙,探古窮至妙。片言茍會心,掩卷忽而笑。

青蠅易相點,白雪難同調。本是疏散人,屢貽褊促誚。

云天屬清朗,林壑憶游眺?;驎r清風來,閑倚欄下嘯。

嚴光桐廬溪,謝客臨海嶠。功成謝人間,從此一投釣。

——《翰林讀書言懷呈集賢諸學士》唐代:李白 5、三更燈火五更雞,正是男兒讀書時。黑發不知勤學早,白首方悔讀書遲。

——《勸學》唐代:顏真卿。

關于科舉制的成語和詩句

1. 與科舉制有關的成語有哪些

榜上有名

金榜題名金榜掛名

名落孫山

狀元及第

白蠟明經:白蠟:比喻光禿空白。明經:科舉制度中科目之一。比喻屢試不中。

蟾宮折桂:蟾宮:月宮。攀折月宮桂花??婆e時代比喻應考得中

得意門生:得意:稱心如意;門生:親授業的弟子或科舉中試者對座師的自稱。后泛指學生。最滿意的弟子或學生。

獨占鰲頭:鰲頭:宮殿門前臺階上的鰲魚浮雕,科舉進士發榜時狀元站此迎榜??婆e時代指點狀元。比喻占首位或第一名。

高步通衢高步云衢:衢:大路。原指官居顯位。后也指科舉登第。同“高步云衢”。

及第成名:及第:科舉時*試中選。通過考試并得到功名。

開科取士:科:科舉考試。指舊舉行科舉考試以選取優異的士人。

連中三元:三元:科舉制度稱鄉試、會試、殿試的第一名為解元、會元、狀元,合稱“三元”。接連在鄉試、會試、殿試中考中了第一名。

年誼世好:年誼:科舉時代稱同年登科的關系;世好:兩家世代友好??婆e時代兩家因同年登科而為世交的人。

攀蟾折桂:攀登蟾宮,折取月桂。喻科舉登第。

暴腮龍門:象魚仰望龍門而不得上一樣??婆e時代比喻應進士試不第,后也比喻生活遭遇挫折,處境窘迫。

十年窗下:科舉時代,讀書人要取得功名,終年埋頭在書本里。形容十年時間閉門苦讀。

郤詵丹桂:晉郤詵舉賢良對策為天下第一,自視為“桂林之一枝,昆山之片玉”。見《晉書·郤詵傳》。

郤詵高第:比喻指科舉高中,榮登榜首。

楊穿三葉:原指射技高超。也比喻兄弟三人相繼科舉及第。

一舉成名:原指一旦中了科舉就揚名天下。后指一下子就出了名。

月中折桂:在月亮中折桂樹枝。比喻科舉及第。

朱衣使者:指科舉考試官。

2. “金榜題名”是不是關于科舉制的成語

你的答案是正確的 以下是參考資料: 金榜題名 【解釋】:〖釋義〗金榜:科舉時代稱殿試揭曉的榜;題名:寫上名字。

指科舉得中。 【出處】:五代·五王?!短妻浴肪砣骸昂畏?,太和九年及第;明年,捷三篇,因以一絕寄舊同年曰:‘金榜題名墨上新,今年依舊去年春。

花間每被紅妝問,何事重來只一人?!?【示例】:旬月之間,~,已登三甲進士。

(明·洪楩《清平山堂話本·陳巡檢梅嶺失妻記》) 【近義詞】:金榜掛名、名列前茅 【反義詞】:名落孫山、榜上無名 【語法】:主謂式;作謂語、賓語、分句;指科舉得中。

3. 有關科舉制度的詞語 比如“及第”

【察舉】漢代選拔官吏制度的一種形式。

察舉有考察、推舉的意思,又叫薦舉。由侯國、州郡的地方長官在轄區內隨時考察、選取人才,推薦給上級或*,經過試用考核,再任命官職。

察舉的主要科目有孝廉、賢良文學、茂才等?!稄埡鈧鳌罚骸坝涝?,舉孝廉不行?!?/p>

《陳情表》:“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榮,舉臣秀才?!保h代避劉秀諱,稱秀才為茂才) 【征辟】也是漢代選拔官吏制度的一種形式。

征,是皇帝征聘社會知名人士到朝廷充任要職。辟,是*官署的高級官僚或地方*的官吏任用屬吏,再向朝廷推薦。

《張衡傳》:“連辟公府,不就?!薄鞍驳垩怕労馍菩g學,公車特征拜郎中?!?/p>

【孝廉】漢代察舉制的科目之一。孝廉是孝順父母、辦事廉正的意思。

實際上察舉多為世族大家壟斷,互相吹捧,弄虛作假,當時有童謠諷刺:“舉秀才,不知書;舉孝廉,父別居?!?【科舉】指歷代封建王朝通過考試選拔官吏的一種制度。

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辦法,所以叫科舉。從隋代至明清,科舉制實行了‘干三百多年。

《詩話二則·推敲》“島(指賈島)初赴舉京師”,意思是說賈島當初前去長安參加科舉考試。到明朝,科舉考試形成了完備的制度,共分四級:院試(即童生試)、鄉試、會試和殿試,考試內容基本是儒家經義,以“四書”文句為題,規定文章格式為八股文,解釋必須以朱熹《四書集注》為準。

【童生試】也叫“童試”;明代由提學官主持、清代由各省學政主持的地方科舉考試,包括縣試、府試和院試三個階段,院試合格后取得生員(秀才)資格,方能進入府、州、縣學學習,所以又叫入學考試。應試者不分年齡大小都稱童生。

《左忠毅公逸事》“及試,吏呼名至史公”,這里就是指童生試,在這次考試中左光斗錄取史可法為生員(秀才),當時史可法二十歲?!洞倏棥贰耙赜谐擅?,操童子業”,“操童子業”是說正在準備參加童生試。

【鄉試】明清兩代每三年在各省省城(包括京城)舉行的一次考試,因在秋八月舉行,故又稱秋闈(闈,考場)。主考官由皇帝委派。

考后發布正、副榜,正榜所取的叫舉人,第一名叫解(jie)元。 【會試】明清兩代每三年在京城舉行的一次考試,因在春季舉行,故又稱春闈。

考試由禮部主持,皇帝任命正、副總裁,各省的舉人及國子監監生皆可應考,錄取三百名為貢士,第一名叫會元。 【殿試】是科舉制最高級別的考試,皇帝在殿廷上,對會試錄取的貢士親自策問,以定甲第。

實際上皇帝有時委派大臣主管殿試,并不親自策問。錄取分為三甲:一甲三名,賜“進士及第”的稱號,第一名稱狀元(鼎元),第二名稱榜眼,第三名稱探花;二甲若干名,賜“進士出身”的稱號;三甲若干名,賜“同進士出身”的稱號。

二、三甲第一名皆稱傳臚,一、二、三甲統稱進士。 【及第】指科舉考試應試中選,應試未中的叫落第、下第。

《祭妹文》:“逾三年,予披宮錦還家?!惫艜r考中進士要披宮袍,這里“披宮錦”即指中進士。

《祭妹文》:“大概說長安登科,函使報信遲早云爾?!薄暗强啤笔羌暗诘膭e稱,也就是考中進士。

【進士】參見“殿試”條。是科舉考試的最高功名。

《儒林外史》第十七回:“讀書畢竟中進士是個了局?!必暿繀⒓拥钤囦洖槿锥冀羞M士。

據統計,在我國一千三百多年的科舉制度史上,考中進士的總數至少是98749人。古代許多著名作家都是進士出身,如唐代的賀知章、王勃、宋之問、王昌齡、王維、岑參、韓愈、劉禹錫、白居易、柳宗元、杜牧等,宋代的范仲淹、歐陽修、司馬光、王安石、蘇軾等。

考中進士,一甲即授官職,其余二甲參加翰林院考試,學習三年再授官職。 【狀元】參見“殿試”條。

科舉制度殿試第一名,又稱殿元、鼎元,為科名中最高榮譽。歷史上獲狀元稱號的有一千多人,但真正參加殿試被錄取的大約七百五十名左右。

唐代著名詩人賀知章、王維,宋代文天祥都是經殿試而被賜狀元稱號的。 【會元】參見“會試”條。

舉人參加會試,第一名稱會元,其余考中的稱貢士。 【解元】參見“鄉試”條。

生員(秀才)參加鄉試,第一名稱解元,其余考中的稱舉人。 【連中三元】科舉考試以名列第一者為元,凡在鄉、會、殿三試中連續獲得第一名,被稱為“連中三元”。

據統計,歷史上連中三元的至少有十六人。歐陽修《賣油翁》中提到的“陳康肅公堯咨”,陳堯咨與其兄陳堯叟都曾考中狀元,而陳堯叟則是連中三元。

【鼎甲】指殿試一甲三名:狀元、榜眼、探花,如一鼎之三足,故稱鼎甲。狀元居鼎甲之首,因而別稱鼎元。

【貢士】參見“會試”條。參加會試而被錄取的稱貢士。

【舉人】參見“鄉試”條。參加鄉試而被錄取的稱舉人。

舉人可授知縣官職?!度辶滞馐贰返谌貙懛哆M中舉后,張鄉紳立即送賀儀銀和房屋,范的丈人胡屠戶也立時變了嘴臉吹捧女婿“是天上的星宿”,而范得了消息,高興得發了瘋。

說明古代中舉后便可升官發財。 【生員】即秀才,參見“童生試”條。

通過院試(童試)的可稱為生員或秀才。如王安石《傷仲永》“傳一鄉秀才觀之”。

東漢時避光武帝劉秀諱,而稱秀才為茂才,《阿Q正傳》中稱趙少爺“茂才公”,表示諷。

關于科舉制的成語和詩句

1. 與科舉制有關的成語有哪些

榜上有名

金榜題名金榜掛名

名落孫山

狀元及第

白蠟明經:白蠟:比喻光禿空白。明經:科舉制度中科目之一。比喻屢試不中。

蟾宮折桂:蟾宮:月宮。攀折月宮桂花??婆e時代比喻應考得中

得意門生:得意:稱心如意;門生:親授業的弟子或科舉中試者對座師的自稱。后泛指學生。最滿意的弟子或學生。

獨占鰲頭:鰲頭:宮殿門前臺階上的鰲魚浮雕,科舉進士發榜時狀元站此迎榜??婆e時代指點狀元。比喻占首位或第一名。

高步通衢高步云衢:衢:大路。原指官居顯位。后也指科舉登第。同“高步云衢”。

及第成名:及第:科舉時*試中選。通過考試并得到功名。

開科取士:科:科舉考試。指舊舉行科舉考試以選取優異的士人。

連中三元:三元:科舉制度稱鄉試、會試、殿試的第一名為解元、會元、狀元,合稱“三元”。接連在鄉試、會試、殿試中考中了第一名。

年誼世好:年誼:科舉時代稱同年登科的關系;世好:兩家世代友好??婆e時代兩家因同年登科而為世交的人。

攀蟾折桂:攀登蟾宮,折取月桂。喻科舉登第。

暴腮龍門:象魚仰望龍門而不得上一樣??婆e時代比喻應進士試不第,后也比喻生活遭遇挫折,處境窘迫。

十年窗下:科舉時代,讀書人要取得功名,終年埋頭在書本里。形容十年時間閉門苦讀。

郤詵丹桂:晉郤詵舉賢良對策為天下第一,自視為“桂林之一枝,昆山之片玉”。見《晉書·郤詵傳》。

郤詵高第:比喻指科舉高中,榮登榜首。

楊穿三葉:原指射技高超。也比喻兄弟三人相繼科舉及第。

一舉成名:原指一旦中了科舉就揚名天下。后指一下子就出了名。

月中折桂:在月亮中折桂樹枝。比喻科舉及第。

朱衣使者:指科舉考試官。

2. “金榜題名”是不是關于科舉制的成語

你的答案是正確的 以下是參考資料: 金榜題名 【解釋】:〖釋義〗金榜:科舉時代稱殿試揭曉的榜;題名:寫上名字。

指科舉得中。 【出處】:五代·五王?!短妻浴肪砣骸昂畏?,太和九年及第;明年,捷三篇,因以一絕寄舊同年曰:‘金榜題名墨上新,今年依舊去年春。

花間每被紅妝問,何事重來只一人?!?【示例】:旬月之間,~,已登三甲進士。

(明·洪楩《清平山堂話本·陳巡檢梅嶺失妻記》) 【近義詞】:金榜掛名、名列前茅 【反義詞】:名落孫山、榜上無名 【語法】:主謂式;作謂語、賓語、分句;指科舉得中。

3. 有關科舉制度的詞語 比如“及第”

【察舉】漢代選拔官吏制度的一種形式。

察舉有考察、推舉的意思,又叫薦舉。由侯國、州郡的地方長官在轄區內隨時考察、選取人才,推薦給上級或*,經過試用考核,再任命官職。

察舉的主要科目有孝廉、賢良文學、茂才等?!稄埡鈧鳌罚骸坝涝?,舉孝廉不行?!?/p>

《陳情表》:“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榮,舉臣秀才?!保h代避劉秀諱,稱秀才為茂才) 【征辟】也是漢代選拔官吏制度的一種形式。

征,是皇帝征聘社會知名人士到朝廷充任要職。辟,是*官署的高級官僚或地方*的官吏任用屬吏,再向朝廷推薦。

《張衡傳》:“連辟公府,不就?!薄鞍驳垩怕労馍菩g學,公車特征拜郎中?!?/p>

【孝廉】漢代察舉制的科目之一。孝廉是孝順父母、辦事廉正的意思。

實際上察舉多為世族大家壟斷,互相吹捧,弄虛作假,當時有童謠諷刺:“舉秀才,不知書;舉孝廉,父別居?!?【科舉】指歷代封建王朝通過考試選拔官吏的一種制度。

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辦法,所以叫科舉。從隋代至明清,科舉制實行了‘干三百多年。

《詩話二則·推敲》“島(指賈島)初赴舉京師”,意思是說賈島當初前去長安參加科舉考試。到明朝,科舉考試形成了完備的制度,共分四級:院試(即童生試)、鄉試、會試和殿試,考試內容基本是儒家經義,以“四書”文句為題,規定文章格式為八股文,解釋必須以朱熹《四書集注》為準。

【童生試】也叫“童試”;明代由提學官主持、清代由各省學政主持的地方科舉考試,包括縣試、府試和院試三個階段,院試合格后取得生員(秀才)資格,方能進入府、州、縣學學習,所以又叫入學考試。應試者不分年齡大小都稱童生。

《左忠毅公逸事》“及試,吏呼名至史公”,這里就是指童生試,在這次考試中左光斗錄取史可法為生員(秀才),當時史可法二十歲?!洞倏棥贰耙赜谐擅?,操童子業”,“操童子業”是說正在準備參加童生試。

【鄉試】明清兩代每三年在各省省城(包括京城)舉行的一次考試,因在秋八月舉行,故又稱秋闈(闈,考場)。主考官由皇帝委派。

考后發布正、副榜,正榜所取的叫舉人,第一名叫解(jie)元。 【會試】明清兩代每三年在京城舉行的一次考試,因在春季舉行,故又稱春闈。

考試由禮部主持,皇帝任命正、副總裁,各省的舉人及國子監監生皆可應考,錄取三百名為貢士,第一名叫會元。 【殿試】是科舉制最高級別的考試,皇帝在殿廷上,對會試錄取的貢士親自策問,以定甲第。

實際上皇帝有時委派大臣主管殿試,并不親自策問。錄取分為三甲:一甲三名,賜“進士及第”的稱號,第一名稱狀元(鼎元),第二名稱榜眼,第三名稱探花;二甲若干名,賜“進士出身”的稱號;三甲若干名,賜“同進士出身”的稱號。

二、三甲第一名皆稱傳臚,一、二、三甲統稱進士。 【及第】指科舉考試應試中選,應試未中的叫落第、下第。

《祭妹文》:“逾三年,予披宮錦還家?!惫艜r考中進士要披宮袍,這里“披宮錦”即指中進士。

《祭妹文》:“大概說長安登科,函使報信遲早云爾?!薄暗强啤笔羌暗诘膭e稱,也就是考中進士。

【進士】參見“殿試”條。是科舉考試的最高功名。

《儒林外史》第十七回:“讀書畢竟中進士是個了局?!必暿繀⒓拥钤囦洖槿锥冀羞M士。

據統計,在我國一千三百多年的科舉制度史上,考中進士的總數至少是98749人。古代許多著名作家都是進士出身,如唐代的賀知章、王勃、宋之問、王昌齡、王維、岑參、韓愈、劉禹錫、白居易、柳宗元、杜牧等,宋代的范仲淹、歐陽修、司馬光、王安石、蘇軾等。

考中進士,一甲即授官職,其余二甲參加翰林院考試,學習三年再授官職。 【狀元】參見“殿試”條。

科舉制度殿試第一名,又稱殿元、鼎元,為科名中最高榮譽。歷史上獲狀元稱號的有一千多人,但真正參加殿試被錄取的大約七百五十名左右。

唐代著名詩人賀知章、王維,宋代文天祥都是經殿試而被賜狀元稱號的。 【會元】參見“會試”條。

舉人參加會試,第一名稱會元,其余考中的稱貢士。 【解元】參見“鄉試”條。

生員(秀才)參加鄉試,第一名稱解元,其余考中的稱舉人。 【連中三元】科舉考試以名列第一者為元,凡在鄉、會、殿三試中連續獲得第一名,被稱為“連中三元”。

據統計,歷史上連中三元的至少有十六人。歐陽修《賣油翁》中提到的“陳康肅公堯咨”,陳堯咨與其兄陳堯叟都曾考中狀元,而陳堯叟則是連中三元。

【鼎甲】指殿試一甲三名:狀元、榜眼、探花,如一鼎之三足,故稱鼎甲。狀元居鼎甲之首,因而別稱鼎元。

【貢士】參見“會試”條。參加會試而被錄取的稱貢士。

【舉人】參見“鄉試”條。參加鄉試而被錄取的稱舉人。

舉人可授知縣官職?!度辶滞馐贰返谌貙懛哆M中舉后,張鄉紳立即送賀儀銀和房屋,范的丈人胡屠戶也立時變了嘴臉吹捧女婿“是天上的星宿”,而范得了消息,高興得發了瘋。

說明古代中舉后便可升官發財。 【生員】即秀才,參見“童生試”條。

通過院試(童試)的可稱為生員或秀才。如王安石《傷仲永》“傳一鄉秀才觀之”。

東漢時避光武帝劉秀諱,而稱秀才為茂才,《阿Q正傳》中稱趙少爺“茂才公”,表示諷。

關于科舉的文言文常識

1. 古文常見科舉名詞

及第指科舉考試應試中選,應試未中的叫落第、下第。

《祭妹文》:“逾三年,予披宮錦還家?!惫艜r考中進士要披宮袍,這里“披宮錦”即指中進士。

《祭妹文》:“大概說長安登科,函使報信遲早云爾?!薄暗强啤笔羌暗诘膭e稱,也就是考中進士。

進士參見“殿試”條。是科舉考試的最高功名?!?/p>

貢士參加殿試錄為三甲都叫進士??贾羞M士,一甲即授官職,其余二甲參加翰林院考試,學習三年再授官職。

狀元參見“殿試”條??婆e制度殿試第一名,又稱殿元、鼎元。

唐代著名詩人賀知章、王維,宋代文天祥都是經殿試而被賜狀元稱號的。會元參見“會試”條。

舉人參加會試,第一名稱會元,其余考中的稱貢士。解元參見“鄉試”條。

生員(秀才)參加鄉試,第一名稱解元,第二至五名為經元,其余考中的稱舉人。連中三元科舉考試以名列第一者為元,凡在鄉、會、殿三試中連續獲得第一名,被稱為“連中三元”。

據統計,歷史上連中三元的至少有十六人。歐陽修《賣油翁》中提到的“陳康肅公堯咨”,陳堯咨與其兄陳堯叟都曾考中狀元,而陳堯叟則是連中三元。

鼎甲指殿試一甲三名:狀元、榜眼、探花,如一鼎之三足,故稱鼎甲。狀元居鼎甲之首,因而別稱鼎元。

貢士參見“會試”條。參加會試而被錄取的稱貢士。

舉人參見“鄉試”條。參加鄉試而被錄取的稱舉人。

舉人可授知縣官職?!度辶滞馐贰返谌貙懛哆M中舉后,張鄉紳立即送賀儀銀和房屋,范的丈人胡屠戶也立時變了嘴臉吹捧女婿“是天上的星宿”,而范得了消息,高興得發了瘋。

說明古代中舉后便可升官發財。生員即秀才,參見“童生試”條。

通過院試(童試)的可稱為生員或秀才。如王安石《傷仲永》“傳一鄉秀才觀之”。

東漢時避光武帝劉秀諱,而稱秀才為茂才。名詞釋意【八股文】明清科舉考試制度所規定的一種文體,也叫時文、制義、制藝、時藝、四書文、八比文。

這種文體有一套固定的格式,規定由破題、承題、起講、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八個部分組成,每一部分的句數、句型也都有嚴格的限定?!捌祁}”規定兩句,說破題目意義;“承題”三句或四句,承接“破題”加以說明;“起講”概括全文,是議論的開始;“入手”引入文章主體;從“起股”到“束股”是八股文的主要部分,尤以“中股”為重心。

在正式議論的這四個段落中,每段都有兩股相互排比對偶的文字,共為八股,八股文由此得名。八股文的題目,出自《四書》、《五經》,八股文的內容,不許超出《四書》、《五經》范圍,要模擬圣賢的口氣,傳達圣賢的思想。

無論是內容還是形式?!窘鸢瘛抗糯婆e制度殿試后錄取進士,揭曉名次的布告,因用黃紙書寫,故而稱黃甲、金榜。

多由皇帝點定,俗稱皇榜??贾羞M士就稱金榜題名。

【同年】科舉時代同榜錄取的人互稱同年?!队杻€示康》:“同年曰:‘君賜不可違也。

’”【?!肯拇鷮W院的名稱,舉行祭祀禮儀和教習射御、傳授書數的場所?!锯詘iang第二聲】殷商時代學校的名稱。

《孟子·齊桓晉文之事》:“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薄拘颉恐艽鷮W校的名稱。

《孟子·滕文公》:“設為庠序學校以教之?!惫湃顺R遭孕蚍Q學院,先秦學校分為兩大類:國學和鄉學。

國學為天子或諸侯所設,包括太學和小學兩種。太學、小學教學內容都是“六藝”(禮、樂、射、御、書、數)為主,小學尤以書、數為主。

【鄉學】與國學相對而言,泛指地方所設的學院?!攫⑾聦W宮】戰國時期齊國的高等學府,因設于都城臨淄稷下而得名。

當時的儒、法、墨、道、陰陽等各學派都匯集于此,他們興學論戰、評論時政和傳授生徒,孟子和荀子等大師都曾來此講學,是戰國時期“百家爭鳴”的重要園地?!咎珜W】中國封建時代的教育行政機構和最高學府。

魏晉至明清或設太學,或設國子學(監),或兩者同時設立,名稱不一,制度也有變化,但都是教授王公貴族子弟的最高學府,就學的生員皆稱太學生、國子生?!稄埡鈧鳌罚骸耙蛉刖?,觀太學?!?/p>

《送東陽馬生序》:“東陽馬生君則在太學已二年?!薄緡颖O】參見“太學”條。

漢魏設太學,西晉改稱國子學,隋又稱國子監,從此國子監與太學互稱,都是最高學府兼有教育行政機構的職能。如明代設“國子監”,而《送東陽馬生序》中則稱之為“太學”。

【書院】唐宋至明清出現的一種獨立的教育機構,是私人或官府所設的聚徒講授、研究學問的場所,宋代著名的四大書院是:江西廬山的白鹿洞書院、湖南長沙的岳麓書院、湖南衡陽的石鼓書院和河南商丘的應天府書院。明代無錫有“東林書院”,他們被稱為“東林黨”。

【學官】古代主管學務的*和官學教師的統稱。如祭酒、博士、助教、提學、學政、教授和教習、教諭等。

【祭酒】古代主管國子監或太學的教育行政長官。戰國時荀子曾三任稷下學宮的祭酒,相當于當代的大學校長。

唐代的韓愈、明代的崔銑(《記王忠肅公翱事》的作者)都曾任過國子監祭酒?!静┦俊抗艦楣倜?,現為學位名稱。

秦漢時是掌管書籍文典、通曉史事的官職,后成為學術上專通一經或精通一藝、從事教授生徒的官職?!度龂尽蚊蓚鳌罚骸肮仑M欲卿治經為博士邪!”《。

2. 科舉的知識

你好:

科舉考試起源于隋,完善于唐,發展于宋,鼎盛于明(改為八股文),廢除于清(清光緒年間廢除).

另附上關于科舉考試的分類(清朝時期的):

科舉考試:

1.童子試:

① 縣試(需要5人保舉,其中4百姓,1秀才)(由縣令出題主考)

② 府試(需要6人保舉,其中4百姓,2秀才)(由知府出題主考)

③ 院試(由*派來的學政出題主考)

(全部通過獲得“生員”稱號,俗稱“秀才”)

2.正試:

① 鄉試(鄉試第一獲得“解元”稱號,其余獲得“舉人”稱號)

② 會試(會試第一獲得“會元”稱號,其余獲得“貢士”稱號(俗稱“貢生”))

③ 殿試(殿試第一獲得“狀元”稱號,第二獲得“榜眼”稱號,第三獲得“探花”稱號。此三名合稱“一甲”)(第四到第十合稱“二甲”)

(只有獲得“秀才”稱號后才有資格參加正試)

3.戲子、罪犯、丁憂(父母死亡三年之內的人)不得參加考試

父為主考官的也不得參加考試

4.同時拿到“解元”、“會元”、“狀元”叫“連中三元”,中國歷史上“連中三元”的人不超過5個

樓上的大蝦說得很全了,佩服佩服.

以上是我的觀點,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3. 中國古代科舉考試制度的基本常識

創始于隋,形成于唐,完備于宋,強化于明,至清趨向衰落。

在隋朝以前,中國古代官吏選拔制度各代不同,但薦舉任官制一直占有重要地位。

魏晉南北朝奉行“九品中正制”,世家大族把持鄉舉里選,壟斷仕途。

隋朝科舉考試屬初創階段,為地方薦舉與*考試相結合。

唐承隋制,使科舉考試制度化并逐步完善。唐初科舉分兩種:①???,歲考一次;②制科,由皇帝主持,按形勢需要臨時下令舉行。

宋朝科舉沿唐之舊,更為完備。其科目以進士為重,增加殿試,由皇帝親策??荚噧热輳纳褡谄鸶囊越浟x為主。

明代科舉僅進士一科。為強化*主義君主集權,控制思想文化,明據元代科舉命題取自朱熹《四書集注》之法,規定試卷應“代圣人之言”,以程朱理學觀點指導作文。同時規定試卷須用八股文體寫作。

以經義八股為考試內容的科舉制度發展至清朝,弊端已暴露無遺。清初即有大臣建議改革,但清統治者為推行文化*主義,將科舉考試作為籠絡漢族士大夫的手段和禁錮知識分子思想的工具,除分滿人、漢人兩榜錄取以優待八旗子弟外,余皆承明之舊。

光緒三十一年(1905),隨著近代科學文化的傳入和國內民主*運動的高漲,終于迫使清廷下令“??婆e以廣學?!?,廢除了行之千年的科舉考試制度。

4. 古代文化常識的科舉

校、序、庠、學、國子監學校夏稱“?!?,商稱“序”,周稱“庠”,都是民間辦學的性質。

學,太學,國子學,是國家的高等學府;隋朝改國子學為國子監,設國子、太學、四門、書學、算學等科,主管官稱祭酒,學官稱博士,入學者稱監生。貢舉、察舉、制舉古時*向君王薦舉人員,泛稱貢舉,后來“分科”貢舉,也稱科舉。

漢代由郡、國考察舉薦,經考核合格即授予官職,有孝廉、賢良文學、茂才(秀才)等科,叫察舉。除貢舉外,皇帝親自殿試取材,稱為制舉,也叫制科。

九品中正魏晉南北朝史的選官制度。各州郡設中正官負責品評當地人物,分為九品,依品授官。

實際上以家世為重,形成了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士族的門閥制度。 古代宗法制度,設七廟供奉七代祖先,太祖廟居中,左右三昭三穆,共七廟。

布衣、百姓、考妣布衣,是用麻或葛織成的布所做的衣服,為平民百姓代稱,后來也多指未做官的讀書人 。百姓,是戰國以前對貴族的總稱,因為那時只有貴族稱姓,戰國時漸成為平民的通稱。

父母別稱考妣惡,后指死去的父母 。望族、寒族有聲望的世家豪族為望族,寒素之族叫寒族,魏晉南北朝時不屬于士族的家族。

黎民、黔首黎民,即平民、民眾。黔首,是戰國及秦代對國民的稱呼。

科舉順序【察舉】漢代選拔官吏制度的一種形式。察舉有考察、推舉的意思,又叫薦舉。

由侯國、州郡的地方長官在轄區內隨時考察、選取人才,推薦給上級或*,經過試用考核,再任命官職。察舉的主要科目有孝廉、賢良文學、茂才等。

《張衡傳》:“永元中,舉孝廉不行?!薄蛾惽楸怼罚骸扒疤爻煎?,察臣孝廉;后刺史臣榮,舉臣秀才?!?/p>

(漢代避劉秀諱,稱秀才為茂才)【征辟】也是漢代選拔官吏制度的一種形式。征,是皇帝征聘社會知名人士到朝廷充任要職。

辟,是*官署的高級官僚或地方 *** 的官吏任用屬吏,再向朝廷推薦?!稄埡鈧鳌罚骸斑B辟公府,不就?!?/p>

“安帝雅聞衡善術學,公車特征拜郎中?!薄拘⒘繚h代察舉制的科目之一。

孝廉是孝順父母、辦事廉正的意思。實際上察舉多為世族大家壟斷,互相吹捧,弄虛作假,當時有童謠諷刺:“舉秀才,不知書;舉孝廉,父別居?!?/p>

【科舉】指歷代封建王朝通過考試選拔官吏的一種制度。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辦法,所以叫科舉。

從隋代至明清,科舉制實行了‘干三百多年?!对娫挾t·推敲》“島(指賈島)初赴舉京師”,意思是說賈島當初前去長安參加科舉考試。

到明朝,科舉考試形成了完備的制度,共分四級:院試(即童生試)、鄉試、會試和殿試,考試內容基本是儒家經義,以“四書”文句為題,規定文章格式為八股文,解釋必須以朱熹《四書集注》為準?!就嚒恳步小巴嚒?;明代由提學官主持、清代由各省學政主持的地方科舉考試,包括縣試、府試和院試三個階段,院試合格后取得生員(秀才)資格,方能進入府、州、縣學學習,所以又叫入學考試。

應試者不分年齡大小都稱童生?!蹲笾乙愎菔隆贰凹霸?,吏呼名至史公”,這里就是指童生試,在這次考試中左光斗錄取史可法為生員(秀才),當時史可法二十歲。

《促織》“邑有成名者,操童子業”,“操童子業”是說正在準備參加童生試?!距l試】明清兩代每三年在各省省城(包括京城)舉行的一次考試,因在秋八月舉行,故又稱秋闈(闈,考場)。

主考官由皇帝委派??己蟀l布正、副榜,正榜所取的叫舉人,第一名叫解(jie)元。

【會試】明清兩代每三年在京城舉行的一次考試,因在春季舉行,故又稱春闈??荚囉啥Y部主持,皇帝任命正、副總裁,各省的舉人及國子監監生皆可應考,錄取三百名為貢士,第一名叫會元。

【殿試】是科舉制最高級別的考試,皇帝在殿廷上,對會試錄取的貢士親自策問,以定甲第。實際上皇帝有時委派大臣主管殿試,并不親自策問。

錄取分為三甲:一甲三名,賜“進士及第”的稱號,第一名稱狀元(鼎元),第二名稱榜眼,第三名稱探花;二甲若干名,賜“進士出身”的稱號;三甲若干名,賜“同進士出身”的稱號。二、三甲第一名皆稱傳臚,一、二、三甲統稱進士。

【及第】指科舉考試應試中選,應試未中的叫落第、下第?!都烂梦摹罚骸坝馊?,予披宮錦還家?!?/p>

古時考中進士要披宮袍,這里“披宮錦”即指中進士?!都烂梦摹罚骸按蟾耪f長安登科,函使報信遲早云爾?!?/p>

“登科”是及第的別稱,也就是考中進士?!具M士】參見“殿試”條。

是科舉考試的最高功名?!度辶滞馐贰返谑呋兀骸白x書畢竟中進士是個了局?!?/p>

貢士參加殿試錄為三甲都叫進士。據統計,在我國一千三百多年的科舉制度史上,考中進士的總數至少是98749人。

古代許多著名作家都是進士出身,如唐代的賀知章、王勃、宋之問、王昌齡、王維、岑參、韓愈、劉禹錫、白居易、柳宗元、杜牧等,宋代的范仲淹、歐陽修、司馬光、王安石、蘇軾等??贾羞M士,一甲即授官職,其余二甲參加翰林院考試,學習三年再授官職。

【狀元】參見“殿試”條??婆e制度殿試第一名,又稱殿元、鼎元,為科名中最高榮譽。

歷史上獲狀元稱號的有一千多人,但真正參加殿試被錄取的大約七百五十名左右。唐代著名詩人賀知章、王。

5. 古文語法一些關于古文的語法知識,像什么定語后置呀,判斷句呀

常見文言文特殊句式例析 常見的文言文特殊句式有四種:判斷句、省略句、被動句、倒裝句. 一、判斷句 對客觀事物表示肯定或否定,構成判斷與被判斷關系的句子,叫判斷句.通常由以下幾種方式構成: 1.以虛詞配合一定的句式表示的判斷句,如借用“者”、“也”等詞構成. (l)陳勝者,陽城人也《陳涉世家》 (2)夫戰,勇氣也《曹劌論戰》 (3)環滁皆山也《醉翁亭記》 (4)城北徐公,齊國之美麗者也.《鄒忌諷齊王納諫》 2.借助于“乃”、“是”、“為”、“則”、“悉”、“本”等詞構成. (1)當立者乃公子扶蘇《陳涉世家》 (2)斯是陋室《陋室銘》 (3)項燕為楚將《陳涉世家》 (4)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岳陽樓記》 (5)此悉貞良死節之臣《出師表》 (6)臣本布衣《出師表》 (7)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出師表》 3.“者”、“也”都省略,單以名詞或名詞性短語作謂語來表示判斷,也是文言文中判斷句的一種形式. (1)七略四庫,天子之書《黃生借書說》 (2)汗牛塞屋,富貴家之書《黃生借書說》 二、省略句 有些句子在一定的語言環境中,省略了句子的某些成分,這種句子叫省略句.古漢語中省略句常見的有以下幾種形式: 1.主語省略 (1)永州之野產異蛇,[蛇]黑質而白章《捕蛇者說》 (2)[桃花源中人“見漁人,乃大驚《桃花源記》 2.謂語省略 (1)一鼓作氣,再[鼓]而衰,三[鼓]而竭《曹劌論戰》 (2)陳涉自立為將軍,[立]吳廣為都尉《陳涉世家》 3.賓語省略 (l)上使[扶蘇]外將兵《陳涉世家》 (2)便要[漁人]還家《桃花源記》 4.介詞省略 (l)置[于]人所罾魚腹中《陳涉世家》 (2)武陵人[以]捕魚為業《桃花源記》 三、被動句 古漢語中,主語和謂語屬于被動式關系的敘述句叫被動句.一般有以下幾種形式: l.用“為……所……”、“為所”表示被動. (1)其印為予群從所得《活板》 (2)為鄉里所患《周處》 (3)二蟲盡為所吞《幼時記趣》 2.用“為+動詞”表示被動. (1)吳廣素愛人,士卒多為用者《陳涉世家》 (2)兔不可復得,而身為宋國笑《守株待兔》 3.用“于”表示被動. (1)只辱于奴隸人之手《馬說》 (2)得幸于武宗《樂工羅程》 四、倒裝句 現代漢語中的倒裝句是為了適應修辭表達的需要,但在古代,倒裝句是正常的句法,所以在文言文翻譯時有時要作適當的調整.古漢語中的倒裝句通常有以下幾種形式: 1.主謂倒裝 (1)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 (2)悲哉世也《公之僑獻琴》 2.賓語前置 a.用助詞“之”使賓語提前 何陋之有《陋室銘》 b.疑問代詞作賓語,放在動詞或介詞的前面 吾誰與歸《岳陽樓記》 3.定語后置 常用“者”作標志,翻譯時放在名詞前面. (1)蓋簡桃核修狹者為之《核舟記》 (2)馬之千里者,一食或盡粟一石《馬說》 (3)遂率子孫荷擔者三夫《愚公移山》 4.介賓短語后置 它相當于現代漢語的狀語,翻譯時應放在謂語前. (1)投以骨《狼》 (2)戰于長勺《曹劌論戰》 (3)祭以尉首《陳涉世家》 以上四種文言文特殊句式,以初中階段文言文學習中經常會遇到.掌握這些特殊句的用法,對提高我們的文言文閱讀能力大有幫助. 文言文特殊句式 被動句 所謂被動,是指主語與位于之間的關系是被動關系,也就是說,主語是位于動詞所表示的行為的被動者、受害者,而不是主動者、實施者. 用“為”表被動 “身死人手,為天下笑者.”(……被天下人嘲笑) 用“被”表被動 “忠而被謗,能無怨乎?”(忠心卻被別人誹謗,能不怨恨嗎?) 用“見”表被動 “……徒見欺”(……白白地被欺騙) 用“于”表被動 “受制于人”(被人控制) “不能容于遠近.”(不能被鄰里所容) 文言文中,被動句的主語是謂語動詞所表示的行為被動者,受事者,而不是主動者,施事者.在古漢語中,在古漢語中,被動句主要有兩大類型:一是在標志的被動句,即借助一些被動詞來表示,二是無標志的被動句,又叫意念被動句. 有標志的被動句,大體有以下幾種形式: 動詞后用介詞“于”表被動,“于”起介紹引進動作行為的主動者的作用.如:“故內惑于鄭袖,外欺于張儀.”(《史記.屈原列傳》)這里“惑”、“欺”的動作是由“于”后的“鄭袖”、“張儀”發出來的. 有時也在介詞“于”或動詞前加“受”,形成“受.于.”的形式表被動.如:“吾不能舉金吳之地,十萬之從,受制于人.”(《資治通鑒》) 用“見”、“于”,“見.于.”表被動.如:“秦城恐不可得,徒見欺.”(《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臣誠恐見欺于王而負趙.”(同上)“暴見于王.”(《孟子.梁惠王下》) “見”有一種特殊用法和表被動的“見”的形式很相近,如:“冀君實或見怒也.”(《答司馬諫議書》)這里的“見”不表被動,它是放豐動詞前,表示對自己怎么樣的客氣說法,像現代漢語中的“見諒”等那為此種用法.用“為”,“為.所.”表被動.如:“(巨)偏在遠郡, 行將為人所并.”(《資治通鑒》) 用“被”表被動.如:“予猶記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張溥《五人墓碑記》)無標志的被動句,這種情況是指沒有被動詞的被動句.如:“荊州之民附操者,*兵勢耳.”(《資治通鑒》)這里的“*兵勢”是“被兵勢所*”的意思. 被動句 被動。

6. 關于古文的基本常識

古文定義:在1954年以前的文言文的統稱(一般不包括“駢文”). 唐宋八大家,是唐宋時期八個散文代表作家的合稱,指的是唐代的韓愈、柳宗元、宋代的歐陽修、蘇洵、蘇軾、蘇轍、王安石和曾鞏.與駢文相對而言的﹐奇句單行﹑不講對偶聲律的散體文.魏晉以后駢儷文盛行﹐講究對偶﹐句法整齊而文詞華麗.北朝后周蘇綽反對駢體浮華﹐仿《尚書》文體作《大誥》﹐以為文章標準體裁﹐時稱“古文”﹐即以先秦散文語言寫作文章.其后﹐至唐代韓愈﹑柳宗元等﹐主張恢復先秦和漢代散文內容充實﹑長短自由﹑樸質流暢的傳統﹐即稱這樣的散體文為古文.韓愈《題歐陽生哀辭后》說:“愈之為古文﹐豈獨取其句讀不類於今者邪﹖思古人而不得見﹐學古道則欲兼通其辭.”《師說》說:“李氏子蟠﹐……好古文﹐六藝經傳皆通習之﹐不拘于時﹐學于余.”都正式提出了古文的名稱﹐并為后世所沿用.唐代優秀的古文家﹐雖以復古為號召﹐卻富有革新精神.他們既強調“道”的重要﹐也很注重“文”的作用﹐并崇尚創造﹐主張“惟古於詞必己出”﹑“文從字順各識職”(韓愈《南陽樊紹述墓志銘》).他們所作的古文﹐實際上是一種新型散文﹐從當時口語中提煉而成為一種新的書面語言﹐有自己的個性與時代現實性﹐也有部分較為艱深僻澀的﹐但非主流.明代倡導“文必秦漢”的何景明說:“夫文靡於隋﹐韓力振之﹐然古文之法亡於韓.”(《與李空同論詩書》)﹐從這句話可以看出﹐韓愈的所謂古文與先秦漢代之文不同﹐它是既有所繼承又有所創新的.。

關于科舉的文言文常識

1. 古文常見科舉名詞

及第指科舉考試應試中選,應試未中的叫落第、下第。

《祭妹文》:“逾三年,予披宮錦還家?!惫艜r考中進士要披宮袍,這里“披宮錦”即指中進士。

《祭妹文》:“大概說長安登科,函使報信遲早云爾?!薄暗强啤笔羌暗诘膭e稱,也就是考中進士。

進士參見“殿試”條。是科舉考試的最高功名?!?/p>

貢士參加殿試錄為三甲都叫進士??贾羞M士,一甲即授官職,其余二甲參加翰林院考試,學習三年再授官職。

狀元參見“殿試”條??婆e制度殿試第一名,又稱殿元、鼎元。

唐代著名詩人賀知章、王維,宋代文天祥都是經殿試而被賜狀元稱號的。會元參見“會試”條。

舉人參加會試,第一名稱會元,其余考中的稱貢士。解元參見“鄉試”條。

生員(秀才)參加鄉試,第一名稱解元,第二至五名為經元,其余考中的稱舉人。連中三元科舉考試以名列第一者為元,凡在鄉、會、殿三試中連續獲得第一名,被稱為“連中三元”。

據統計,歷史上連中三元的至少有十六人。歐陽修《賣油翁》中提到的“陳康肅公堯咨”,陳堯咨與其兄陳堯叟都曾考中狀元,而陳堯叟則是連中三元。

鼎甲指殿試一甲三名:狀元、榜眼、探花,如一鼎之三足,故稱鼎甲。狀元居鼎甲之首,因而別稱鼎元。

貢士參見“會試”條。參加會試而被錄取的稱貢士。

舉人參見“鄉試”條。參加鄉試而被錄取的稱舉人。

舉人可授知縣官職?!度辶滞馐贰返谌貙懛哆M中舉后,張鄉紳立即送賀儀銀和房屋,范的丈人胡屠戶也立時變了嘴臉吹捧女婿“是天上的星宿”,而范得了消息,高興得發了瘋。

說明古代中舉后便可升官發財。生員即秀才,參見“童生試”條。

通過院試(童試)的可稱為生員或秀才。如王安石《傷仲永》“傳一鄉秀才觀之”。

東漢時避光武帝劉秀諱,而稱秀才為茂才。名詞釋意【八股文】明清科舉考試制度所規定的一種文體,也叫時文、制義、制藝、時藝、四書文、八比文。

這種文體有一套固定的格式,規定由破題、承題、起講、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八個部分組成,每一部分的句數、句型也都有嚴格的限定?!捌祁}”規定兩句,說破題目意義;“承題”三句或四句,承接“破題”加以說明;“起講”概括全文,是議論的開始;“入手”引入文章主體;從“起股”到“束股”是八股文的主要部分,尤以“中股”為重心。

在正式議論的這四個段落中,每段都有兩股相互排比對偶的文字,共為八股,八股文由此得名。八股文的題目,出自《四書》、《五經》,八股文的內容,不許超出《四書》、《五經》范圍,要模擬圣賢的口氣,傳達圣賢的思想。

無論是內容還是形式?!窘鸢瘛抗糯婆e制度殿試后錄取進士,揭曉名次的布告,因用黃紙書寫,故而稱黃甲、金榜。

多由皇帝點定,俗稱皇榜??贾羞M士就稱金榜題名。

【同年】科舉時代同榜錄取的人互稱同年?!队杻€示康》:“同年曰:‘君賜不可違也。

’”【?!肯拇鷮W院的名稱,舉行祭祀禮儀和教習射御、傳授書數的場所?!锯詘iang第二聲】殷商時代學校的名稱。

《孟子·齊桓晉文之事》:“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薄拘颉恐艽鷮W校的名稱。

《孟子·滕文公》:“設為庠序學校以教之?!惫湃顺R遭孕蚍Q學院,先秦學校分為兩大類:國學和鄉學。

國學為天子或諸侯所設,包括太學和小學兩種。太學、小學教學內容都是“六藝”(禮、樂、射、御、書、數)為主,小學尤以書、數為主。

【鄉學】與國學相對而言,泛指地方所設的學院?!攫⑾聦W宮】戰國時期齊國的高等學府,因設于都城臨淄稷下而得名。

當時的儒、法、墨、道、陰陽等各學派都匯集于此,他們興學論戰、評論時政和傳授生徒,孟子和荀子等大師都曾來此講學,是戰國時期“百家爭鳴”的重要園地?!咎珜W】中國封建時代的教育行政機構和最高學府。

魏晉至明清或設太學,或設國子學(監),或兩者同時設立,名稱不一,制度也有變化,但都是教授王公貴族子弟的最高學府,就學的生員皆稱太學生、國子生?!稄埡鈧鳌罚骸耙蛉刖?,觀太學?!?/p>

《送東陽馬生序》:“東陽馬生君則在太學已二年?!薄緡颖O】參見“太學”條。

漢魏設太學,西晉改稱國子學,隋又稱國子監,從此國子監與太學互稱,都是最高學府兼有教育行政機構的職能。如明代設“國子監”,而《送東陽馬生序》中則稱之為“太學”。

【書院】唐宋至明清出現的一種獨立的教育機構,是私人或官府所設的聚徒講授、研究學問的場所,宋代著名的四大書院是:江西廬山的白鹿洞書院、湖南長沙的岳麓書院、湖南衡陽的石鼓書院和河南商丘的應天府書院。明代無錫有“東林書院”,他們被稱為“東林黨”。

【學官】古代主管學務的*和官學教師的統稱。如祭酒、博士、助教、提學、學政、教授和教習、教諭等。

【祭酒】古代主管國子監或太學的教育行政長官。戰國時荀子曾三任稷下學宮的祭酒,相當于當代的大學校長。

唐代的韓愈、明代的崔銑(《記王忠肅公翱事》的作者)都曾任過國子監祭酒?!静┦俊抗艦楣倜?,現為學位名稱。

秦漢時是掌管書籍文典、通曉史事的官職,后成為學術上專通一經或精通一藝、從事教授生徒的官職?!度龂尽蚊蓚鳌罚骸肮仑M欲卿治經為博士邪!”《。

2. 科舉的知識

你好:

科舉考試起源于隋,完善于唐,發展于宋,鼎盛于明(改為八股文),廢除于清(清光緒年間廢除).

另附上關于科舉考試的分類(清朝時期的):

科舉考試:

1.童子試:

① 縣試(需要5人保舉,其中4百姓,1秀才)(由縣令出題主考)

② 府試(需要6人保舉,其中4百姓,2秀才)(由知府出題主考)

③ 院試(由*派來的學政出題主考)

(全部通過獲得“生員”稱號,俗稱“秀才”)

2.正試:

① 鄉試(鄉試第一獲得“解元”稱號,其余獲得“舉人”稱號)

② 會試(會試第一獲得“會元”稱號,其余獲得“貢士”稱號(俗稱“貢生”))

③ 殿試(殿試第一獲得“狀元”稱號,第二獲得“榜眼”稱號,第三獲得“探花”稱號。此三名合稱“一甲”)(第四到第十合稱“二甲”)

(只有獲得“秀才”稱號后才有資格參加正試)

3.戲子、罪犯、丁憂(父母死亡三年之內的人)不得參加考試

父為主考官的也不得參加考試

4.同時拿到“解元”、“會元”、“狀元”叫“連中三元”,中國歷史上“連中三元”的人不超過5個

樓上的大蝦說得很全了,佩服佩服.

以上是我的觀點,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3. 中國古代科舉考試制度的基本常識

創始于隋,形成于唐,完備于宋,強化于明,至清趨向衰落。

在隋朝以前,中國古代官吏選拔制度各代不同,但薦舉任官制一直占有重要地位。

魏晉南北朝奉行“九品中正制”,世家大族把持鄉舉里選,壟斷仕途。

隋朝科舉考試屬初創階段,為地方薦舉與*考試相結合。

唐承隋制,使科舉考試制度化并逐步完善。唐初科舉分兩種:①???,歲考一次;②制科,由皇帝主持,按形勢需要臨時下令舉行。

宋朝科舉沿唐之舊,更為完備。其科目以進士為重,增加殿試,由皇帝親策??荚噧热輳纳褡谄鸶囊越浟x為主。

明代科舉僅進士一科。為強化*主義君主集權,控制思想文化,明據元代科舉命題取自朱熹《四書集注》之法,規定試卷應“代圣人之言”,以程朱理學觀點指導作文。同時規定試卷須用八股文體寫作。

以經義八股為考試內容的科舉制度發展至清朝,弊端已暴露無遺。清初即有大臣建議改革,但清統治者為推行文化*主義,將科舉考試作為籠絡漢族士大夫的手段和禁錮知識分子思想的工具,除分滿人、漢人兩榜錄取以優待八旗子弟外,余皆承明之舊。

光緒三十一年(1905),隨著近代科學文化的傳入和國內民主*運動的高漲,終于迫使清廷下令“??婆e以廣學?!?,廢除了行之千年的科舉考試制度。

4. 古代文化常識的科舉

校、序、庠、學、國子監學校夏稱“?!?,商稱“序”,周稱“庠”,都是民間辦學的性質。

學,太學,國子學,是國家的高等學府;隋朝改國子學為國子監,設國子、太學、四門、書學、算學等科,主管官稱祭酒,學官稱博士,入學者稱監生。貢舉、察舉、制舉古時*向君王薦舉人員,泛稱貢舉,后來“分科”貢舉,也稱科舉。

漢代由郡、國考察舉薦,經考核合格即授予官職,有孝廉、賢良文學、茂才(秀才)等科,叫察舉。除貢舉外,皇帝親自殿試取材,稱為制舉,也叫制科。

九品中正魏晉南北朝史的選官制度。各州郡設中正官負責品評當地人物,分為九品,依品授官。

實際上以家世為重,形成了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士族的門閥制度。 古代宗法制度,設七廟供奉七代祖先,太祖廟居中,左右三昭三穆,共七廟。

布衣、百姓、考妣布衣,是用麻或葛織成的布所做的衣服,為平民百姓代稱,后來也多指未做官的讀書人 。百姓,是戰國以前對貴族的總稱,因為那時只有貴族稱姓,戰國時漸成為平民的通稱。

父母別稱考妣惡,后指死去的父母 。望族、寒族有聲望的世家豪族為望族,寒素之族叫寒族,魏晉南北朝時不屬于士族的家族。

黎民、黔首黎民,即平民、民眾。黔首,是戰國及秦代對國民的稱呼。

科舉順序【察舉】漢代選拔官吏制度的一種形式。察舉有考察、推舉的意思,又叫薦舉。

由侯國、州郡的地方長官在轄區內隨時考察、選取人才,推薦給上級或*,經過試用考核,再任命官職。察舉的主要科目有孝廉、賢良文學、茂才等。

《張衡傳》:“永元中,舉孝廉不行?!薄蛾惽楸怼罚骸扒疤爻煎?,察臣孝廉;后刺史臣榮,舉臣秀才?!?/p>

(漢代避劉秀諱,稱秀才為茂才)【征辟】也是漢代選拔官吏制度的一種形式。征,是皇帝征聘社會知名人士到朝廷充任要職。

辟,是*官署的高級官僚或地方 *** 的官吏任用屬吏,再向朝廷推薦?!稄埡鈧鳌罚骸斑B辟公府,不就?!?/p>

“安帝雅聞衡善術學,公車特征拜郎中?!薄拘⒘繚h代察舉制的科目之一。

孝廉是孝順父母、辦事廉正的意思。實際上察舉多為世族大家壟斷,互相吹捧,弄虛作假,當時有童謠諷刺:“舉秀才,不知書;舉孝廉,父別居?!?/p>

【科舉】指歷代封建王朝通過考試選拔官吏的一種制度。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辦法,所以叫科舉。

從隋代至明清,科舉制實行了‘干三百多年?!对娫挾t·推敲》“島(指賈島)初赴舉京師”,意思是說賈島當初前去長安參加科舉考試。

到明朝,科舉考試形成了完備的制度,共分四級:院試(即童生試)、鄉試、會試和殿試,考試內容基本是儒家經義,以“四書”文句為題,規定文章格式為八股文,解釋必須以朱熹《四書集注》為準?!就嚒恳步小巴嚒?;明代由提學官主持、清代由各省學政主持的地方科舉考試,包括縣試、府試和院試三個階段,院試合格后取得生員(秀才)資格,方能進入府、州、縣學學習,所以又叫入學考試。

應試者不分年齡大小都稱童生?!蹲笾乙愎菔隆贰凹霸?,吏呼名至史公”,這里就是指童生試,在這次考試中左光斗錄取史可法為生員(秀才),當時史可法二十歲。

《促織》“邑有成名者,操童子業”,“操童子業”是說正在準備參加童生試?!距l試】明清兩代每三年在各省省城(包括京城)舉行的一次考試,因在秋八月舉行,故又稱秋闈(闈,考場)。

主考官由皇帝委派??己蟀l布正、副榜,正榜所取的叫舉人,第一名叫解(jie)元。

【會試】明清兩代每三年在京城舉行的一次考試,因在春季舉行,故又稱春闈??荚囉啥Y部主持,皇帝任命正、副總裁,各省的舉人及國子監監生皆可應考,錄取三百名為貢士,第一名叫會元。

【殿試】是科舉制最高級別的考試,皇帝在殿廷上,對會試錄取的貢士親自策問,以定甲第。實際上皇帝有時委派大臣主管殿試,并不親自策問。

錄取分為三甲:一甲三名,賜“進士及第”的稱號,第一名稱狀元(鼎元),第二名稱榜眼,第三名稱探花;二甲若干名,賜“進士出身”的稱號;三甲若干名,賜“同進士出身”的稱號。二、三甲第一名皆稱傳臚,一、二、三甲統稱進士。

【及第】指科舉考試應試中選,應試未中的叫落第、下第?!都烂梦摹罚骸坝馊?,予披宮錦還家?!?/p>

古時考中進士要披宮袍,這里“披宮錦”即指中進士?!都烂梦摹罚骸按蟾耪f長安登科,函使報信遲早云爾?!?/p>

“登科”是及第的別稱,也就是考中進士?!具M士】參見“殿試”條。

是科舉考試的最高功名?!度辶滞馐贰返谑呋兀骸白x書畢竟中進士是個了局?!?/p>

貢士參加殿試錄為三甲都叫進士。據統計,在我國一千三百多年的科舉制度史上,考中進士的總數至少是98749人。

古代許多著名作家都是進士出身,如唐代的賀知章、王勃、宋之問、王昌齡、王維、岑參、韓愈、劉禹錫、白居易、柳宗元、杜牧等,宋代的范仲淹、歐陽修、司馬光、王安石、蘇軾等??贾羞M士,一甲即授官職,其余二甲參加翰林院考試,學習三年再授官職。

【狀元】參見“殿試”條??婆e制度殿試第一名,又稱殿元、鼎元,為科名中最高榮譽。

歷史上獲狀元稱號的有一千多人,但真正參加殿試被錄取的大約七百五十名左右。唐代著名詩人賀知章、王。

5. 古文語法一些關于古文的語法知識,像什么定語后置呀,判斷句呀

常見文言文特殊句式例析 常見的文言文特殊句式有四種:判斷句、省略句、被動句、倒裝句. 一、判斷句 對客觀事物表示肯定或否定,構成判斷與被判斷關系的句子,叫判斷句.通常由以下幾種方式構成: 1.以虛詞配合一定的句式表示的判斷句,如借用“者”、“也”等詞構成. (l)陳勝者,陽城人也《陳涉世家》 (2)夫戰,勇氣也《曹劌論戰》 (3)環滁皆山也《醉翁亭記》 (4)城北徐公,齊國之美麗者也.《鄒忌諷齊王納諫》 2.借助于“乃”、“是”、“為”、“則”、“悉”、“本”等詞構成. (1)當立者乃公子扶蘇《陳涉世家》 (2)斯是陋室《陋室銘》 (3)項燕為楚將《陳涉世家》 (4)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岳陽樓記》 (5)此悉貞良死節之臣《出師表》 (6)臣本布衣《出師表》 (7)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出師表》 3.“者”、“也”都省略,單以名詞或名詞性短語作謂語來表示判斷,也是文言文中判斷句的一種形式. (1)七略四庫,天子之書《黃生借書說》 (2)汗牛塞屋,富貴家之書《黃生借書說》 二、省略句 有些句子在一定的語言環境中,省略了句子的某些成分,這種句子叫省略句.古漢語中省略句常見的有以下幾種形式: 1.主語省略 (1)永州之野產異蛇,[蛇]黑質而白章《捕蛇者說》 (2)[桃花源中人“見漁人,乃大驚《桃花源記》 2.謂語省略 (1)一鼓作氣,再[鼓]而衰,三[鼓]而竭《曹劌論戰》 (2)陳涉自立為將軍,[立]吳廣為都尉《陳涉世家》 3.賓語省略 (l)上使[扶蘇]外將兵《陳涉世家》 (2)便要[漁人]還家《桃花源記》 4.介詞省略 (l)置[于]人所罾魚腹中《陳涉世家》 (2)武陵人[以]捕魚為業《桃花源記》 三、被動句 古漢語中,主語和謂語屬于被動式關系的敘述句叫被動句.一般有以下幾種形式: l.用“為……所……”、“為所”表示被動. (1)其印為予群從所得《活板》 (2)為鄉里所患《周處》 (3)二蟲盡為所吞《幼時記趣》 2.用“為+動詞”表示被動. (1)吳廣素愛人,士卒多為用者《陳涉世家》 (2)兔不可復得,而身為宋國笑《守株待兔》 3.用“于”表示被動. (1)只辱于奴隸人之手《馬說》 (2)得幸于武宗《樂工羅程》 四、倒裝句 現代漢語中的倒裝句是為了適應修辭表達的需要,但在古代,倒裝句是正常的句法,所以在文言文翻譯時有時要作適當的調整.古漢語中的倒裝句通常有以下幾種形式: 1.主謂倒裝 (1)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 (2)悲哉世也《公之僑獻琴》 2.賓語前置 a.用助詞“之”使賓語提前 何陋之有《陋室銘》 b.疑問代詞作賓語,放在動詞或介詞的前面 吾誰與歸《岳陽樓記》 3.定語后置 常用“者”作標志,翻譯時放在名詞前面. (1)蓋簡桃核修狹者為之《核舟記》 (2)馬之千里者,一食或盡粟一石《馬說》 (3)遂率子孫荷擔者三夫《愚公移山》 4.介賓短語后置 它相當于現代漢語的狀語,翻譯時應放在謂語前. (1)投以骨《狼》 (2)戰于長勺《曹劌論戰》 (3)祭以尉首《陳涉世家》 以上四種文言文特殊句式,以初中階段文言文學習中經常會遇到.掌握這些特殊句的用法,對提高我們的文言文閱讀能力大有幫助. 文言文特殊句式 被動句 所謂被動,是指主語與位于之間的關系是被動關系,也就是說,主語是位于動詞所表示的行為的被動者、受害者,而不是主動者、實施者. 用“為”表被動 “身死人手,為天下笑者.”(……被天下人嘲笑) 用“被”表被動 “忠而被謗,能無怨乎?”(忠心卻被別人誹謗,能不怨恨嗎?) 用“見”表被動 “……徒見欺”(……白白地被欺騙) 用“于”表被動 “受制于人”(被人控制) “不能容于遠近.”(不能被鄰里所容) 文言文中,被動句的主語是謂語動詞所表示的行為被動者,受事者,而不是主動者,施事者.在古漢語中,在古漢語中,被動句主要有兩大類型:一是在標志的被動句,即借助一些被動詞來表示,二是無標志的被動句,又叫意念被動句. 有標志的被動句,大體有以下幾種形式: 動詞后用介詞“于”表被動,“于”起介紹引進動作行為的主動者的作用.如:“故內惑于鄭袖,外欺于張儀.”(《史記.屈原列傳》)這里“惑”、“欺”的動作是由“于”后的“鄭袖”、“張儀”發出來的. 有時也在介詞“于”或動詞前加“受”,形成“受.于.”的形式表被動.如:“吾不能舉金吳之地,十萬之從,受制于人.”(《資治通鑒》) 用“見”、“于”,“見.于.”表被動.如:“秦城恐不可得,徒見欺.”(《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臣誠恐見欺于王而負趙.”(同上)“暴見于王.”(《孟子.梁惠王下》) “見”有一種特殊用法和表被動的“見”的形式很相近,如:“冀君實或見怒也.”(《答司馬諫議書》)這里的“見”不表被動,它是放豐動詞前,表示對自己怎么樣的客氣說法,像現代漢語中的“見諒”等那為此種用法.用“為”,“為.所.”表被動.如:“(巨)偏在遠郡, 行將為人所并.”(《資治通鑒》) 用“被”表被動.如:“予猶記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張溥《五人墓碑記》)無標志的被動句,這種情況是指沒有被動詞的被動句.如:“荊州之民附操者,*兵勢耳.”(《資治通鑒》)這里的“*兵勢”是“被兵勢所*”的意思. 被動句 被動。

6. 關于古文的基本常識

古文定義:在1954年以前的文言文的統稱(一般不包括“駢文”). 唐宋八大家,是唐宋時期八個散文代表作家的合稱,指的是唐代的韓愈、柳宗元、宋代的歐陽修、蘇洵、蘇軾、蘇轍、王安石和曾鞏.與駢文相對而言的﹐奇句單行﹑不講對偶聲律的散體文.魏晉以后駢儷文盛行﹐講究對偶﹐句法整齊而文詞華麗.北朝后周蘇綽反對駢體浮華﹐仿《尚書》文體作《大誥》﹐以為文章標準體裁﹐時稱“古文”﹐即以先秦散文語言寫作文章.其后﹐至唐代韓愈﹑柳宗元等﹐主張恢復先秦和漢代散文內容充實﹑長短自由﹑樸質流暢的傳統﹐即稱這樣的散體文為古文.韓愈《題歐陽生哀辭后》說:“愈之為古文﹐豈獨取其句讀不類於今者邪﹖思古人而不得見﹐學古道則欲兼通其辭.”《師說》說:“李氏子蟠﹐……好古文﹐六藝經傳皆通習之﹐不拘于時﹐學于余.”都正式提出了古文的名稱﹐并為后世所沿用.唐代優秀的古文家﹐雖以復古為號召﹐卻富有革新精神.他們既強調“道”的重要﹐也很注重“文”的作用﹐并崇尚創造﹐主張“惟古於詞必己出”﹑“文從字順各識職”(韓愈《南陽樊紹述墓志銘》).他們所作的古文﹐實際上是一種新型散文﹐從當時口語中提煉而成為一種新的書面語言﹐有自己的個性與時代現實性﹐也有部分較為艱深僻澀的﹐但非主流.明代倡導“文必秦漢”的何景明說:“夫文靡於隋﹐韓力振之﹐然古文之法亡於韓.”(《與李空同論詩書》)﹐從這句話可以看出﹐韓愈的所謂古文與先秦漢代之文不同﹐它是既有所繼承又有所創新的.。

關于科舉的文言文常識

1. 古文常見科舉名詞

及第指科舉考試應試中選,應試未中的叫落第、下第。

《祭妹文》:“逾三年,予披宮錦還家?!惫艜r考中進士要披宮袍,這里“披宮錦”即指中進士。

《祭妹文》:“大概說長安登科,函使報信遲早云爾?!薄暗强啤笔羌暗诘膭e稱,也就是考中進士。

進士參見“殿試”條。是科舉考試的最高功名?!?/p>

貢士參加殿試錄為三甲都叫進士??贾羞M士,一甲即授官職,其余二甲參加翰林院考試,學習三年再授官職。

狀元參見“殿試”條??婆e制度殿試第一名,又稱殿元、鼎元。

唐代著名詩人賀知章、王維,宋代文天祥都是經殿試而被賜狀元稱號的。會元參見“會試”條。

舉人參加會試,第一名稱會元,其余考中的稱貢士。解元參見“鄉試”條。

生員(秀才)參加鄉試,第一名稱解元,第二至五名為經元,其余考中的稱舉人。連中三元科舉考試以名列第一者為元,凡在鄉、會、殿三試中連續獲得第一名,被稱為“連中三元”。

據統計,歷史上連中三元的至少有十六人。歐陽修《賣油翁》中提到的“陳康肅公堯咨”,陳堯咨與其兄陳堯叟都曾考中狀元,而陳堯叟則是連中三元。

鼎甲指殿試一甲三名:狀元、榜眼、探花,如一鼎之三足,故稱鼎甲。狀元居鼎甲之首,因而別稱鼎元。

貢士參見“會試”條。參加會試而被錄取的稱貢士。

舉人參見“鄉試”條。參加鄉試而被錄取的稱舉人。

舉人可授知縣官職?!度辶滞馐贰返谌貙懛哆M中舉后,張鄉紳立即送賀儀銀和房屋,范的丈人胡屠戶也立時變了嘴臉吹捧女婿“是天上的星宿”,而范得了消息,高興得發了瘋。

說明古代中舉后便可升官發財。生員即秀才,參見“童生試”條。

通過院試(童試)的可稱為生員或秀才。如王安石《傷仲永》“傳一鄉秀才觀之”。

東漢時避光武帝劉秀諱,而稱秀才為茂才。名詞釋意【八股文】明清科舉考試制度所規定的一種文體,也叫時文、制義、制藝、時藝、四書文、八比文。

這種文體有一套固定的格式,規定由破題、承題、起講、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八個部分組成,每一部分的句數、句型也都有嚴格的限定?!捌祁}”規定兩句,說破題目意義;“承題”三句或四句,承接“破題”加以說明;“起講”概括全文,是議論的開始;“入手”引入文章主體;從“起股”到“束股”是八股文的主要部分,尤以“中股”為重心。

在正式議論的這四個段落中,每段都有兩股相互排比對偶的文字,共為八股,八股文由此得名。八股文的題目,出自《四書》、《五經》,八股文的內容,不許超出《四書》、《五經》范圍,要模擬圣賢的口氣,傳達圣賢的思想。

無論是內容還是形式?!窘鸢瘛抗糯婆e制度殿試后錄取進士,揭曉名次的布告,因用黃紙書寫,故而稱黃甲、金榜。

多由皇帝點定,俗稱皇榜??贾羞M士就稱金榜題名。

【同年】科舉時代同榜錄取的人互稱同年?!队杻€示康》:“同年曰:‘君賜不可違也。

’”【?!肯拇鷮W院的名稱,舉行祭祀禮儀和教習射御、傳授書數的場所?!锯詘iang第二聲】殷商時代學校的名稱。

《孟子·齊桓晉文之事》:“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薄拘颉恐艽鷮W校的名稱。

《孟子·滕文公》:“設為庠序學校以教之?!惫湃顺R遭孕蚍Q學院,先秦學校分為兩大類:國學和鄉學。

國學為天子或諸侯所設,包括太學和小學兩種。太學、小學教學內容都是“六藝”(禮、樂、射、御、書、數)為主,小學尤以書、數為主。

【鄉學】與國學相對而言,泛指地方所設的學院?!攫⑾聦W宮】戰國時期齊國的高等學府,因設于都城臨淄稷下而得名。

當時的儒、法、墨、道、陰陽等各學派都匯集于此,他們興學論戰、評論時政和傳授生徒,孟子和荀子等大師都曾來此講學,是戰國時期“百家爭鳴”的重要園地?!咎珜W】中國封建時代的教育行政機構和最高學府。

魏晉至明清或設太學,或設國子學(監),或兩者同時設立,名稱不一,制度也有變化,但都是教授王公貴族子弟的最高學府,就學的生員皆稱太學生、國子生?!稄埡鈧鳌罚骸耙蛉刖?,觀太學?!?/p>

《送東陽馬生序》:“東陽馬生君則在太學已二年?!薄緡颖O】參見“太學”條。

漢魏設太學,西晉改稱國子學,隋又稱國子監,從此國子監與太學互稱,都是最高學府兼有教育行政機構的職能。如明代設“國子監”,而《送東陽馬生序》中則稱之為“太學”。

【書院】唐宋至明清出現的一種獨立的教育機構,是私人或官府所設的聚徒講授、研究學問的場所,宋代著名的四大書院是:江西廬山的白鹿洞書院、湖南長沙的岳麓書院、湖南衡陽的石鼓書院和河南商丘的應天府書院。明代無錫有“東林書院”,他們被稱為“東林黨”。

【學官】古代主管學務的*和官學教師的統稱。如祭酒、博士、助教、提學、學政、教授和教習、教諭等。

【祭酒】古代主管國子監或太學的教育行政長官。戰國時荀子曾三任稷下學宮的祭酒,相當于當代的大學校長。

唐代的韓愈、明代的崔銑(《記王忠肅公翱事》的作者)都曾任過國子監祭酒?!静┦俊抗艦楣倜?,現為學位名稱。

秦漢時是掌管書籍文典、通曉史事的官職,后成為學術上專通一經或精通一藝、從事教授生徒的官職?!度龂尽蚊蓚鳌罚骸肮仑M欲卿治經為博士邪!”《。

2. 科舉的知識

你好:

科舉考試起源于隋,完善于唐,發展于宋,鼎盛于明(改為八股文),廢除于清(清光緒年間廢除).

另附上關于科舉考試的分類(清朝時期的):

科舉考試:

1.童子試:

① 縣試(需要5人保舉,其中4百姓,1秀才)(由縣令出題主考)

② 府試(需要6人保舉,其中4百姓,2秀才)(由知府出題主考)

③ 院試(由*派來的學政出題主考)

(全部通過獲得“生員”稱號,俗稱“秀才”)

2.正試:

① 鄉試(鄉試第一獲得“解元”稱號,其余獲得“舉人”稱號)

② 會試(會試第一獲得“會元”稱號,其余獲得“貢士”稱號(俗稱“貢生”))

③ 殿試(殿試第一獲得“狀元”稱號,第二獲得“榜眼”稱號,第三獲得“探花”稱號。此三名合稱“一甲”)(第四到第十合稱“二甲”)

(只有獲得“秀才”稱號后才有資格參加正試)

3.戲子、罪犯、丁憂(父母死亡三年之內的人)不得參加考試

父為主考官的也不得參加考試

4.同時拿到“解元”、“會元”、“狀元”叫“連中三元”,中國歷史上“連中三元”的人不超過5個

樓上的大蝦說得很全了,佩服佩服.

以上是我的觀點,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3. 中國古代科舉考試制度的基本常識

創始于隋,形成于唐,完備于宋,強化于明,至清趨向衰落。

在隋朝以前,中國古代官吏選拔制度各代不同,但薦舉任官制一直占有重要地位。

魏晉南北朝奉行“九品中正制”,世家大族把持鄉舉里選,壟斷仕途。

隋朝科舉考試屬初創階段,為地方薦舉與*考試相結合。

唐承隋制,使科舉考試制度化并逐步完善。唐初科舉分兩種:①???,歲考一次;②制科,由皇帝主持,按形勢需要臨時下令舉行。

宋朝科舉沿唐之舊,更為完備。其科目以進士為重,增加殿試,由皇帝親策??荚噧热輳纳褡谄鸶囊越浟x為主。

明代科舉僅進士一科。為強化*主義君主集權,控制思想文化,明據元代科舉命題取自朱熹《四書集注》之法,規定試卷應“代圣人之言”,以程朱理學觀點指導作文。同時規定試卷須用八股文體寫作。

以經義八股為考試內容的科舉制度發展至清朝,弊端已暴露無遺。清初即有大臣建議改革,但清統治者為推行文化*主義,將科舉考試作為籠絡漢族士大夫的手段和禁錮知識分子思想的工具,除分滿人、漢人兩榜錄取以優待八旗子弟外,余皆承明之舊。

光緒三十一年(1905),隨著近代科學文化的傳入和國內民主*運動的高漲,終于迫使清廷下令“??婆e以廣學?!?,廢除了行之千年的科舉考試制度。

4. 古代文化常識的科舉

校、序、庠、學、國子監學校夏稱“?!?,商稱“序”,周稱“庠”,都是民間辦學的性質。

學,太學,國子學,是國家的高等學府;隋朝改國子學為國子監,設國子、太學、四門、書學、算學等科,主管官稱祭酒,學官稱博士,入學者稱監生。貢舉、察舉、制舉古時*向君王薦舉人員,泛稱貢舉,后來“分科”貢舉,也稱科舉。

漢代由郡、國考察舉薦,經考核合格即授予官職,有孝廉、賢良文學、茂才(秀才)等科,叫察舉。除貢舉外,皇帝親自殿試取材,稱為制舉,也叫制科。

九品中正魏晉南北朝史的選官制度。各州郡設中正官負責品評當地人物,分為九品,依品授官。

實際上以家世為重,形成了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士族的門閥制度。 古代宗法制度,設七廟供奉七代祖先,太祖廟居中,左右三昭三穆,共七廟。

布衣、百姓、考妣布衣,是用麻或葛織成的布所做的衣服,為平民百姓代稱,后來也多指未做官的讀書人 。百姓,是戰國以前對貴族的總稱,因為那時只有貴族稱姓,戰國時漸成為平民的通稱。

父母別稱考妣惡,后指死去的父母 。望族、寒族有聲望的世家豪族為望族,寒素之族叫寒族,魏晉南北朝時不屬于士族的家族。

黎民、黔首黎民,即平民、民眾。黔首,是戰國及秦代對國民的稱呼。

科舉順序【察舉】漢代選拔官吏制度的一種形式。察舉有考察、推舉的意思,又叫薦舉。

由侯國、州郡的地方長官在轄區內隨時考察、選取人才,推薦給上級或*,經過試用考核,再任命官職。察舉的主要科目有孝廉、賢良文學、茂才等。

《張衡傳》:“永元中,舉孝廉不行?!薄蛾惽楸怼罚骸扒疤爻煎?,察臣孝廉;后刺史臣榮,舉臣秀才?!?/p>

(漢代避劉秀諱,稱秀才為茂才)【征辟】也是漢代選拔官吏制度的一種形式。征,是皇帝征聘社會知名人士到朝廷充任要職。

辟,是*官署的高級官僚或地方 *** 的官吏任用屬吏,再向朝廷推薦?!稄埡鈧鳌罚骸斑B辟公府,不就?!?/p>

“安帝雅聞衡善術學,公車特征拜郎中?!薄拘⒘繚h代察舉制的科目之一。

孝廉是孝順父母、辦事廉正的意思。實際上察舉多為世族大家壟斷,互相吹捧,弄虛作假,當時有童謠諷刺:“舉秀才,不知書;舉孝廉,父別居?!?/p>

【科舉】指歷代封建王朝通過考試選拔官吏的一種制度。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辦法,所以叫科舉。

從隋代至明清,科舉制實行了‘干三百多年?!对娫挾t·推敲》“島(指賈島)初赴舉京師”,意思是說賈島當初前去長安參加科舉考試。

到明朝,科舉考試形成了完備的制度,共分四級:院試(即童生試)、鄉試、會試和殿試,考試內容基本是儒家經義,以“四書”文句為題,規定文章格式為八股文,解釋必須以朱熹《四書集注》為準?!就嚒恳步小巴嚒?;明代由提學官主持、清代由各省學政主持的地方科舉考試,包括縣試、府試和院試三個階段,院試合格后取得生員(秀才)資格,方能進入府、州、縣學學習,所以又叫入學考試。

應試者不分年齡大小都稱童生?!蹲笾乙愎菔隆贰凹霸?,吏呼名至史公”,這里就是指童生試,在這次考試中左光斗錄取史可法為生員(秀才),當時史可法二十歲。

《促織》“邑有成名者,操童子業”,“操童子業”是說正在準備參加童生試?!距l試】明清兩代每三年在各省省城(包括京城)舉行的一次考試,因在秋八月舉行,故又稱秋闈(闈,考場)。

主考官由皇帝委派??己蟀l布正、副榜,正榜所取的叫舉人,第一名叫解(jie)元。

【會試】明清兩代每三年在京城舉行的一次考試,因在春季舉行,故又稱春闈??荚囉啥Y部主持,皇帝任命正、副總裁,各省的舉人及國子監監生皆可應考,錄取三百名為貢士,第一名叫會元。

【殿試】是科舉制最高級別的考試,皇帝在殿廷上,對會試錄取的貢士親自策問,以定甲第。實際上皇帝有時委派大臣主管殿試,并不親自策問。

錄取分為三甲:一甲三名,賜“進士及第”的稱號,第一名稱狀元(鼎元),第二名稱榜眼,第三名稱探花;二甲若干名,賜“進士出身”的稱號;三甲若干名,賜“同進士出身”的稱號。二、三甲第一名皆稱傳臚,一、二、三甲統稱進士。

【及第】指科舉考試應試中選,應試未中的叫落第、下第?!都烂梦摹罚骸坝馊?,予披宮錦還家?!?/p>

古時考中進士要披宮袍,這里“披宮錦”即指中進士?!都烂梦摹罚骸按蟾耪f長安登科,函使報信遲早云爾?!?/p>

“登科”是及第的別稱,也就是考中進士?!具M士】參見“殿試”條。

是科舉考試的最高功名?!度辶滞馐贰返谑呋兀骸白x書畢竟中進士是個了局?!?/p>

貢士參加殿試錄為三甲都叫進士。據統計,在我國一千三百多年的科舉制度史上,考中進士的總數至少是98749人。

古代許多著名作家都是進士出身,如唐代的賀知章、王勃、宋之問、王昌齡、王維、岑參、韓愈、劉禹錫、白居易、柳宗元、杜牧等,宋代的范仲淹、歐陽修、司馬光、王安石、蘇軾等??贾羞M士,一甲即授官職,其余二甲參加翰林院考試,學習三年再授官職。

【狀元】參見“殿試”條??婆e制度殿試第一名,又稱殿元、鼎元,為科名中最高榮譽。

歷史上獲狀元稱號的有一千多人,但真正參加殿試被錄取的大約七百五十名左右。唐代著名詩人賀知章、王。

5. 古文語法一些關于古文的語法知識,像什么定語后置呀,判斷句呀

常見文言文特殊句式例析 常見的文言文特殊句式有四種:判斷句、省略句、被動句、倒裝句. 一、判斷句 對客觀事物表示肯定或否定,構成判斷與被判斷關系的句子,叫判斷句.通常由以下幾種方式構成: 1.以虛詞配合一定的句式表示的判斷句,如借用“者”、“也”等詞構成. (l)陳勝者,陽城人也《陳涉世家》 (2)夫戰,勇氣也《曹劌論戰》 (3)環滁皆山也《醉翁亭記》 (4)城北徐公,齊國之美麗者也.《鄒忌諷齊王納諫》 2.借助于“乃”、“是”、“為”、“則”、“悉”、“本”等詞構成. (1)當立者乃公子扶蘇《陳涉世家》 (2)斯是陋室《陋室銘》 (3)項燕為楚將《陳涉世家》 (4)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岳陽樓記》 (5)此悉貞良死節之臣《出師表》 (6)臣本布衣《出師表》 (7)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出師表》 3.“者”、“也”都省略,單以名詞或名詞性短語作謂語來表示判斷,也是文言文中判斷句的一種形式. (1)七略四庫,天子之書《黃生借書說》 (2)汗牛塞屋,富貴家之書《黃生借書說》 二、省略句 有些句子在一定的語言環境中,省略了句子的某些成分,這種句子叫省略句.古漢語中省略句常見的有以下幾種形式: 1.主語省略 (1)永州之野產異蛇,[蛇]黑質而白章《捕蛇者說》 (2)[桃花源中人“見漁人,乃大驚《桃花源記》 2.謂語省略 (1)一鼓作氣,再[鼓]而衰,三[鼓]而竭《曹劌論戰》 (2)陳涉自立為將軍,[立]吳廣為都尉《陳涉世家》 3.賓語省略 (l)上使[扶蘇]外將兵《陳涉世家》 (2)便要[漁人]還家《桃花源記》 4.介詞省略 (l)置[于]人所罾魚腹中《陳涉世家》 (2)武陵人[以]捕魚為業《桃花源記》 三、被動句 古漢語中,主語和謂語屬于被動式關系的敘述句叫被動句.一般有以下幾種形式: l.用“為……所……”、“為所”表示被動. (1)其印為予群從所得《活板》 (2)為鄉里所患《周處》 (3)二蟲盡為所吞《幼時記趣》 2.用“為+動詞”表示被動. (1)吳廣素愛人,士卒多為用者《陳涉世家》 (2)兔不可復得,而身為宋國笑《守株待兔》 3.用“于”表示被動. (1)只辱于奴隸人之手《馬說》 (2)得幸于武宗《樂工羅程》 四、倒裝句 現代漢語中的倒裝句是為了適應修辭表達的需要,但在古代,倒裝句是正常的句法,所以在文言文翻譯時有時要作適當的調整.古漢語中的倒裝句通常有以下幾種形式: 1.主謂倒裝 (1)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 (2)悲哉世也《公之僑獻琴》 2.賓語前置 a.用助詞“之”使賓語提前 何陋之有《陋室銘》 b.疑問代詞作賓語,放在動詞或介詞的前面 吾誰與歸《岳陽樓記》 3.定語后置 常用“者”作標志,翻譯時放在名詞前面. (1)蓋簡桃核修狹者為之《核舟記》 (2)馬之千里者,一食或盡粟一石《馬說》 (3)遂率子孫荷擔者三夫《愚公移山》 4.介賓短語后置 它相當于現代漢語的狀語,翻譯時應放在謂語前. (1)投以骨《狼》 (2)戰于長勺《曹劌論戰》 (3)祭以尉首《陳涉世家》 以上四種文言文特殊句式,以初中階段文言文學習中經常會遇到.掌握這些特殊句的用法,對提高我們的文言文閱讀能力大有幫助. 文言文特殊句式 被動句 所謂被動,是指主語與位于之間的關系是被動關系,也就是說,主語是位于動詞所表示的行為的被動者、受害者,而不是主動者、實施者. 用“為”表被動 “身死人手,為天下笑者.”(……被天下人嘲笑) 用“被”表被動 “忠而被謗,能無怨乎?”(忠心卻被別人誹謗,能不怨恨嗎?) 用“見”表被動 “……徒見欺”(……白白地被欺騙) 用“于”表被動 “受制于人”(被人控制) “不能容于遠近.”(不能被鄰里所容) 文言文中,被動句的主語是謂語動詞所表示的行為被動者,受事者,而不是主動者,施事者.在古漢語中,在古漢語中,被動句主要有兩大類型:一是在標志的被動句,即借助一些被動詞來表示,二是無標志的被動句,又叫意念被動句. 有標志的被動句,大體有以下幾種形式: 動詞后用介詞“于”表被動,“于”起介紹引進動作行為的主動者的作用.如:“故內惑于鄭袖,外欺于張儀.”(《史記.屈原列傳》)這里“惑”、“欺”的動作是由“于”后的“鄭袖”、“張儀”發出來的. 有時也在介詞“于”或動詞前加“受”,形成“受.于.”的形式表被動.如:“吾不能舉金吳之地,十萬之從,受制于人.”(《資治通鑒》) 用“見”、“于”,“見.于.”表被動.如:“秦城恐不可得,徒見欺.”(《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臣誠恐見欺于王而負趙.”(同上)“暴見于王.”(《孟子.梁惠王下》) “見”有一種特殊用法和表被動的“見”的形式很相近,如:“冀君實或見怒也.”(《答司馬諫議書》)這里的“見”不表被動,它是放豐動詞前,表示對自己怎么樣的客氣說法,像現代漢語中的“見諒”等那為此種用法.用“為”,“為.所.”表被動.如:“(巨)偏在遠郡, 行將為人所并.”(《資治通鑒》) 用“被”表被動.如:“予猶記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張溥《五人墓碑記》)無標志的被動句,這種情況是指沒有被動詞的被動句.如:“荊州之民附操者,*兵勢耳.”(《資治通鑒》)這里的“*兵勢”是“被兵勢所*”的意思. 被動句 被動。

6. 關于古文的基本常識

古文定義:在1954年以前的文言文的統稱(一般不包括“駢文”). 唐宋八大家,是唐宋時期八個散文代表作家的合稱,指的是唐代的韓愈、柳宗元、宋代的歐陽修、蘇洵、蘇軾、蘇轍、王安石和曾鞏.與駢文相對而言的﹐奇句單行﹑不講對偶聲律的散體文.魏晉以后駢儷文盛行﹐講究對偶﹐句法整齊而文詞華麗.北朝后周蘇綽反對駢體浮華﹐仿《尚書》文體作《大誥》﹐以為文章標準體裁﹐時稱“古文”﹐即以先秦散文語言寫作文章.其后﹐至唐代韓愈﹑柳宗元等﹐主張恢復先秦和漢代散文內容充實﹑長短自由﹑樸質流暢的傳統﹐即稱這樣的散體文為古文.韓愈《題歐陽生哀辭后》說:“愈之為古文﹐豈獨取其句讀不類於今者邪﹖思古人而不得見﹐學古道則欲兼通其辭.”《師說》說:“李氏子蟠﹐……好古文﹐六藝經傳皆通習之﹐不拘于時﹐學于余.”都正式提出了古文的名稱﹐并為后世所沿用.唐代優秀的古文家﹐雖以復古為號召﹐卻富有革新精神.他們既強調“道”的重要﹐也很注重“文”的作用﹐并崇尚創造﹐主張“惟古於詞必己出”﹑“文從字順各識職”(韓愈《南陽樊紹述墓志銘》).他們所作的古文﹐實際上是一種新型散文﹐從當時口語中提煉而成為一種新的書面語言﹐有自己的個性與時代現實性﹐也有部分較為艱深僻澀的﹐但非主流.明代倡導“文必秦漢”的何景明說:“夫文靡於隋﹐韓力振之﹐然古文之法亡於韓.”(《與李空同論詩書》)﹐從這句話可以看出﹐韓愈的所謂古文與先秦漢代之文不同﹐它是既有所繼承又有所創新的.。

聲明:本網頁內容旨在傳播知識,若有侵權等問題請及時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處理。TEL:177 7030 7066 E-MAIL:11247931@qq.com

文檔

關于科舉

D
推薦度:
  • 熱門焦點

最新推薦

猜你喜歡

熱門推薦

專題
Top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精品…-国产精品可乐视频最新-亚洲欧美重口味在线-欧美va免费在线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