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專題視頻專題問答1問答10問答100問答1000問答2000關鍵字專題1關鍵字專題50關鍵字專題500關鍵字專題1500TAG最新視頻文章推薦1 推薦3 推薦5 推薦7 推薦9 推薦11 推薦13 推薦15 推薦17 推薦19 推薦21 推薦23 推薦25 推薦27 推薦29 推薦31 推薦33 推薦35 推薦37視頻文章20視頻文章30視頻文章40視頻文章50視頻文章60 視頻文章70視頻文章80視頻文章90視頻文章100視頻文章120視頻文章140 視頻2關鍵字專題關鍵字專題tag2tag3文章專題文章專題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專題3
問答文章1 問答文章501 問答文章1001 問答文章1501 問答文章2001 問答文章2501 問答文章3001 問答文章3501 問答文章4001 問答文章4501 問答文章5001 問答文章5501 問答文章6001 問答文章6501 問答文章7001 問答文章7501 問答文章8001 問答文章8501 問答文章9001 問答文章9501
當前位置: 首頁 - 正文

應該如何通過中醫養生

來源:懂視網 責編:小OO 時間:2024-03-12 06:08:39
文檔

應該如何通過中醫養生

中醫養生,就是指通過各種方法頤養生命、增強體質、預防疾病,從而達到延年益壽的一種醫事活動。中醫養生重在整體性和系統性,目的是預防疾病,治未病。中醫理論的著名代表作品是《黃帝內經》。2008年6月7日,中醫養生經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23年4月26日,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發布《中醫養生保健服務規范(試行)》。
推薦度:
導讀中醫養生,就是指通過各種方法頤養生命、增強體質、預防疾病,從而達到延年益壽的一種醫事活動。中醫養生重在整體性和系統性,目的是預防疾病,治未病。中醫理論的著名代表作品是《黃帝內經》。2008年6月7日,中醫養生經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23年4月26日,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發布《中醫養生保健服務規范(試行)》。

中醫養生,就是指通過各種方法頤養生命、增強體質、預防疾病,從而達到延年益壽的一種醫事活動。中醫養生重在整體性和系統性,目的是預防疾病,治未病。中醫理論的著名代表作品是《黃帝內經》。2008年6月7日,中醫養生經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23年4月26日,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發布《中醫養生保健服務規范(試行)》。

小編還為您整理了以下內容,可能對您也有幫助:

中醫養生的注意事項是什么

中醫養生觀

中醫養生主要有預防觀、整體觀、平衡觀、辯證觀。

1. 未病先防、未老先養。

2.天人相應、形神兼具。

3.調整陰陽、補偏救弊。

4. 動靜有常、和諧適度。

中醫養生的誤區

誤區一:養生就要補

很多人選擇各種各樣的所謂名貴中藥,比如鹿茸、蟲草、西洋參、高麗參等藥物,或泡水、或泡酒來進補,這些藥物的確很名貴,也的確是補藥,但是人們恰恰忽略了一點,就是身體是不是需要,大部分健康人是不需要補的,就如同裝滿氣的輪胎,你如果繼續給它打氣,我想結果是很清楚的。

很多人會說,我的身體是亞健康,誠然,當前由于社會和家庭等各方面壓力的增加,以及環境污染、食物添加劑等各種因素的綜合作用,很多人的身體機能處于亞健康狀態,會出現諸如乏力、汗出、失眠多夢等各種各樣的癥狀,選擇中醫藥是很正確的,但是,往往有很多人認為乏力就是氣虛、汗出就是陰虛或者氣虛、失眠多夢就是氣虛或者血虛等等,想當然的選擇中藥進補,從而越補越虛。

誤區二:中藥沒有副作用

隨著人們對各種藥物、生物制劑副作用的深入認識,越來越多的人選擇中醫藥,加之很多醫藥產品的宣傳,將中藥的副作用幾乎忽略,給人一種“中藥是純天然的,中藥是無害的”認識。

我們應該知道中醫理論指導下的中藥是藥物,其治病的基本思想中很重要的一條是“以偏治偏”,就是運用藥物的偏性來調整人體功能的偏差,所以藥物本身它是有治療作用的,雖然按照現代藥理研究,大部分中藥是沒有肝腎毒性的,但是并不代表它是沒有副作用的。

誤區三:非藥物療法無*

現在,市面上有很多關于非藥物療法的養生書籍,但是,非藥物療法作用的無限擴大,也是有副作用的,可能會對健康造成危害。比如,拔罐療法是傳統醫學的瑰寶,它利用空氣負壓造成機體局部充血、炎癥,從而達到防病治病目的的方法。像我們的中藥一樣,其本身是一種很好的'方法,但是它的作用有其適應癥,那就說明有不適宜癥,甚至禁忌癥。

中醫對健康的基本認識是“氣血和”、“陰陽和”,這種狀態的達到并不是通過簡單地敲打經絡就能實現的;另一方面,中醫認為,氣血有其生、長、化、收、藏的時宜,不僅體現在四季中,在一天中也同樣體現,不合時宜的激發氣血的運行就如同該睡覺的時候運動,會打亂氣血的“作息時間”從而對機體造成傷害。

誤區四:食療人人適宜

食療,是幾千年華夏文明飲食文化的瑰寶,在我們的防病保健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當前各種各樣食療養生館更是應運而生,觀其食譜,大部分是“甲魚、海參、鮑魚、枸杞、烏雞”之類各式各樣的滋補食材、藥材的綜合,當然也有如“馬齒莧、紫背天葵、香芋、山藥”等清熱解毒藥物及平補藥物,雖然樣式繁多,但是一般都是簡單拼湊,而不能根據食用者的體質進行搭配,造成重花樣而輕藥效的局面,使得食補而不能達到“補”之功效。

 常見中醫養生法

飲食養生:合理飲食可以調養精氣,糾正臟腑陰陽之偏,防治疾病,延年益壽。中醫養生理論認為,飲食要以“五谷為養,五果為助,無蓄為益,五菜為充”,還要重視五味調和,否則,會因營養失衡、體質偏頗、五臟六腑功能失調而致病。

動形養生:中醫認為,“人欲勞于形,百病不能成”。因此,古人在醫療及生活實踐中摸索形成了諸如按摩、氣功、太極拳、八卦掌、五禽戲等動形方式,以強身延年。當然,人若勞累過度,則容易引起“勞傷”,也稱“五勞所傷”,即久視傷血、久臥傷氣、久坐傷肉、久立傷骨、久行傷筋。

靜神養生:靜神養生在傳統中醫養生學中占有重要地位。古人認為,神是生命活動的主宰,保持神氣清靜,心理平衡,可以保養天真元氣,使五臟安和,有助于預防疾病、增進健康和延年益壽。反之,則會導致情志內傷,如怒傷肝、喜傷心、思傷脾、憂傷肺、恐傷腎,以至誘發種種身心疾患。

調氣養生:人體元氣有化生、推動與固攝血液、溫養全身組織、抗拒病邪、增強臟腑機能的作用。營養失衡、勞逸失當、情志失調等諸多因素,可致元氣虛、陷、滯、逆,進而使機體發生病理變化。中醫調氣養生法主張通過慎起居、順四時、戒過勞、防過逸、調飲食、和五味、調七情、省言語、習吐納等一系列措施來調養元氣、祛病延年。

  中醫養生的八大禁忌

一、老了才養

許多人認為養生是老人的事,年輕時無須養生。其實,養生要從娃娃抓起,正如機器要從新時保養。一旦零件有損,養生為時已晚,效果必將大打折扣。

二、病了才治

許多人不病不查體,病了才看醫生。其實,養生應以預防為主,平時應定期檢查,定時保養。

三、餓了才吃

許多人不吃早餐或不按時就餐,理由是不餓。生理學告訴我們,食物在胃內經過4~5個小時后就全部排空。感到饑餓時胃液已經開始“消化”胃黏膜,而規律飲食、均衡營養,是養生保健必不可少的物質基礎。

四、渴了才喝

平時不喝水,口渴才飲水,是許多人的習慣。事實上,水對人體代謝的作用比食物還重要。感到口渴時表明身體已經缺水到一定程度。臨床發現,不常飲水的人,患便秘、尿路結石的機率會明顯高于有飲水習慣的人。

五、急了才排

許多人沒有定時排便的習慣,甚至有便不解,寧愿憋著,這樣對健康極為不利。大小便在體內停留時間過長,容易引起便秘或膀胱過度充盈,糞便和尿液中的有毒物質被人體吸收,造成“自身中毒”。

六、困了才睡

人的一生約有1/3的時間是在睡眠中度過的,睡眠是新陳代謝活動中重要的生理過程。只有養成良好的睡眠習慣,保證每天不少于7小時睡眠,才能維持生物鐘的正常運轉。但有些人不是按時就寢,而是毫無節制,不困不睡,甚至困了也強撐著。這不利于保護大腦,更易引起失眠,長此以往,損害生命。

七、累了才歇

累了才休息是許多人的習慣。其實,累是身體相當疲勞的感覺,這時休息已為時過晚。應養成不累也休息的習慣,做到不過分透支體力、腦力。

八、胖了才減

進食過量、營養過剩、缺乏運動是導致肥胖的主要原因,這些都是可以預防的。時下,許多人不加節制大吃大喝,大胖子隨處可見,一胖就易病。況且,目前尚無理想的減肥搖問世。因此,減肥不如防胖,莫做胖了再減、自己掐自己脖子的傻事。

中醫養生的注意事項是什么

中醫養生觀

中醫養生主要有預防觀、整體觀、平衡觀、辯證觀。

1. 未病先防、未老先養。

2.天人相應、形神兼具。

3.調整陰陽、補偏救弊。

4. 動靜有常、和諧適度。

中醫養生的誤區

誤區一:養生就要補

很多人選擇各種各樣的所謂名貴中藥,比如鹿茸、蟲草、西洋參、高麗參等藥物,或泡水、或泡酒來進補,這些藥物的確很名貴,也的確是補藥,但是人們恰恰忽略了一點,就是身體是不是需要,大部分健康人是不需要補的,就如同裝滿氣的輪胎,你如果繼續給它打氣,我想結果是很清楚的。

很多人會說,我的身體是亞健康,誠然,當前由于社會和家庭等各方面壓力的增加,以及環境污染、食物添加劑等各種因素的綜合作用,很多人的身體機能處于亞健康狀態,會出現諸如乏力、汗出、失眠多夢等各種各樣的癥狀,選擇中醫藥是很正確的,但是,往往有很多人認為乏力就是氣虛、汗出就是陰虛或者氣虛、失眠多夢就是氣虛或者血虛等等,想當然的選擇中藥進補,從而越補越虛。

誤區二:中藥沒有副作用

隨著人們對各種藥物、生物制劑副作用的深入認識,越來越多的人選擇中醫藥,加之很多醫藥產品的宣傳,將中藥的副作用幾乎忽略,給人一種“中藥是純天然的,中藥是無害的”認識。

我們應該知道中醫理論指導下的中藥是藥物,其治病的基本思想中很重要的一條是“以偏治偏”,就是運用藥物的偏性來調整人體功能的偏差,所以藥物本身它是有治療作用的,雖然按照現代藥理研究,大部分中藥是沒有肝腎毒性的,但是并不代表它是沒有副作用的。

誤區三:非藥物療法無*

現在,市面上有很多關于非藥物療法的養生書籍,但是,非藥物療法作用的無限擴大,也是有副作用的,可能會對健康造成危害。比如,拔罐療法是傳統醫學的瑰寶,它利用空氣負壓造成機體局部充血、炎癥,從而達到防病治病目的的方法。像我們的中藥一樣,其本身是一種很好的'方法,但是它的作用有其適應癥,那就說明有不適宜癥,甚至禁忌癥。

中醫對健康的基本認識是“氣血和”、“陰陽和”,這種狀態的達到并不是通過簡單地敲打經絡就能實現的;另一方面,中醫認為,氣血有其生、長、化、收、藏的時宜,不僅體現在四季中,在一天中也同樣體現,不合時宜的激發氣血的運行就如同該睡覺的時候運動,會打亂氣血的“作息時間”從而對機體造成傷害。

誤區四:食療人人適宜

食療,是幾千年華夏文明飲食文化的瑰寶,在我們的防病保健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當前各種各樣食療養生館更是應運而生,觀其食譜,大部分是“甲魚、海參、鮑魚、枸杞、烏雞”之類各式各樣的滋補食材、藥材的綜合,當然也有如“馬齒莧、紫背天葵、香芋、山藥”等清熱解毒藥物及平補藥物,雖然樣式繁多,但是一般都是簡單拼湊,而不能根據食用者的體質進行搭配,造成重花樣而輕藥效的局面,使得食補而不能達到“補”之功效。

 常見中醫養生法

飲食養生:合理飲食可以調養精氣,糾正臟腑陰陽之偏,防治疾病,延年益壽。中醫養生理論認為,飲食要以“五谷為養,五果為助,無蓄為益,五菜為充”,還要重視五味調和,否則,會因營養失衡、體質偏頗、五臟六腑功能失調而致病。

動形養生:中醫認為,“人欲勞于形,百病不能成”。因此,古人在醫療及生活實踐中摸索形成了諸如按摩、氣功、太極拳、八卦掌、五禽戲等動形方式,以強身延年。當然,人若勞累過度,則容易引起“勞傷”,也稱“五勞所傷”,即久視傷血、久臥傷氣、久坐傷肉、久立傷骨、久行傷筋。

靜神養生:靜神養生在傳統中醫養生學中占有重要地位。古人認為,神是生命活動的主宰,保持神氣清靜,心理平衡,可以保養天真元氣,使五臟安和,有助于預防疾病、增進健康和延年益壽。反之,則會導致情志內傷,如怒傷肝、喜傷心、思傷脾、憂傷肺、恐傷腎,以至誘發種種身心疾患。

調氣養生:人體元氣有化生、推動與固攝血液、溫養全身組織、抗拒病邪、增強臟腑機能的作用。營養失衡、勞逸失當、情志失調等諸多因素,可致元氣虛、陷、滯、逆,進而使機體發生病理變化。中醫調氣養生法主張通過慎起居、順四時、戒過勞、防過逸、調飲食、和五味、調七情、省言語、習吐納等一系列措施來調養元氣、祛病延年。

  中醫養生的八大禁忌

一、老了才養

許多人認為養生是老人的事,年輕時無須養生。其實,養生要從娃娃抓起,正如機器要從新時保養。一旦零件有損,養生為時已晚,效果必將大打折扣。

二、病了才治

許多人不病不查體,病了才看醫生。其實,養生應以預防為主,平時應定期檢查,定時保養。

三、餓了才吃

許多人不吃早餐或不按時就餐,理由是不餓。生理學告訴我們,食物在胃內經過4~5個小時后就全部排空。感到饑餓時胃液已經開始“消化”胃黏膜,而規律飲食、均衡營養,是養生保健必不可少的物質基礎。

四、渴了才喝

平時不喝水,口渴才飲水,是許多人的習慣。事實上,水對人體代謝的作用比食物還重要。感到口渴時表明身體已經缺水到一定程度。臨床發現,不常飲水的人,患便秘、尿路結石的機率會明顯高于有飲水習慣的人。

五、急了才排

許多人沒有定時排便的習慣,甚至有便不解,寧愿憋著,這樣對健康極為不利。大小便在體內停留時間過長,容易引起便秘或膀胱過度充盈,糞便和尿液中的有毒物質被人體吸收,造成“自身中毒”。

六、困了才睡

人的一生約有1/3的時間是在睡眠中度過的,睡眠是新陳代謝活動中重要的生理過程。只有養成良好的睡眠習慣,保證每天不少于7小時睡眠,才能維持生物鐘的正常運轉。但有些人不是按時就寢,而是毫無節制,不困不睡,甚至困了也強撐著。這不利于保護大腦,更易引起失眠,長此以往,損害生命。

七、累了才歇

累了才休息是許多人的習慣。其實,累是身體相當疲勞的感覺,這時休息已為時過晚。應養成不累也休息的習慣,做到不過分透支體力、腦力。

八、胖了才減

進食過量、營養過剩、缺乏運動是導致肥胖的主要原因,這些都是可以預防的。時下,許多人不加節制大吃大喝,大胖子隨處可見,一胖就易病。況且,目前尚無理想的減肥搖問世。因此,減肥不如防胖,莫做胖了再減、自己掐自己脖子的傻事。

中醫養生的注意事項是什么

中醫養生觀

中醫養生主要有預防觀、整體觀、平衡觀、辯證觀。

1. 未病先防、未老先養。

2.天人相應、形神兼具。

3.調整陰陽、補偏救弊。

4. 動靜有常、和諧適度。

中醫養生的誤區

誤區一:養生就要補

很多人選擇各種各樣的所謂名貴中藥,比如鹿茸、蟲草、西洋參、高麗參等藥物,或泡水、或泡酒來進補,這些藥物的確很名貴,也的確是補藥,但是人們恰恰忽略了一點,就是身體是不是需要,大部分健康人是不需要補的,就如同裝滿氣的輪胎,你如果繼續給它打氣,我想結果是很清楚的。

很多人會說,我的身體是亞健康,誠然,當前由于社會和家庭等各方面壓力的增加,以及環境污染、食物添加劑等各種因素的綜合作用,很多人的身體機能處于亞健康狀態,會出現諸如乏力、汗出、失眠多夢等各種各樣的癥狀,選擇中醫藥是很正確的,但是,往往有很多人認為乏力就是氣虛、汗出就是陰虛或者氣虛、失眠多夢就是氣虛或者血虛等等,想當然的選擇中藥進補,從而越補越虛。

誤區二:中藥沒有副作用

隨著人們對各種藥物、生物制劑副作用的深入認識,越來越多的人選擇中醫藥,加之很多醫藥產品的宣傳,將中藥的副作用幾乎忽略,給人一種“中藥是純天然的,中藥是無害的”認識。

我們應該知道中醫理論指導下的中藥是藥物,其治病的基本思想中很重要的一條是“以偏治偏”,就是運用藥物的偏性來調整人體功能的偏差,所以藥物本身它是有治療作用的,雖然按照現代藥理研究,大部分中藥是沒有肝腎毒性的,但是并不代表它是沒有副作用的。

誤區三:非藥物療法無*

現在,市面上有很多關于非藥物療法的養生書籍,但是,非藥物療法作用的無限擴大,也是有副作用的,可能會對健康造成危害。比如,拔罐療法是傳統醫學的瑰寶,它利用空氣負壓造成機體局部充血、炎癥,從而達到防病治病目的的方法。像我們的中藥一樣,其本身是一種很好的'方法,但是它的作用有其適應癥,那就說明有不適宜癥,甚至禁忌癥。

中醫對健康的基本認識是“氣血和”、“陰陽和”,這種狀態的達到并不是通過簡單地敲打經絡就能實現的;另一方面,中醫認為,氣血有其生、長、化、收、藏的時宜,不僅體現在四季中,在一天中也同樣體現,不合時宜的激發氣血的運行就如同該睡覺的時候運動,會打亂氣血的“作息時間”從而對機體造成傷害。

誤區四:食療人人適宜

食療,是幾千年華夏文明飲食文化的瑰寶,在我們的防病保健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當前各種各樣食療養生館更是應運而生,觀其食譜,大部分是“甲魚、海參、鮑魚、枸杞、烏雞”之類各式各樣的滋補食材、藥材的綜合,當然也有如“馬齒莧、紫背天葵、香芋、山藥”等清熱解毒藥物及平補藥物,雖然樣式繁多,但是一般都是簡單拼湊,而不能根據食用者的體質進行搭配,造成重花樣而輕藥效的局面,使得食補而不能達到“補”之功效。

 常見中醫養生法

飲食養生:合理飲食可以調養精氣,糾正臟腑陰陽之偏,防治疾病,延年益壽。中醫養生理論認為,飲食要以“五谷為養,五果為助,無蓄為益,五菜為充”,還要重視五味調和,否則,會因營養失衡、體質偏頗、五臟六腑功能失調而致病。

動形養生:中醫認為,“人欲勞于形,百病不能成”。因此,古人在醫療及生活實踐中摸索形成了諸如按摩、氣功、太極拳、八卦掌、五禽戲等動形方式,以強身延年。當然,人若勞累過度,則容易引起“勞傷”,也稱“五勞所傷”,即久視傷血、久臥傷氣、久坐傷肉、久立傷骨、久行傷筋。

靜神養生:靜神養生在傳統中醫養生學中占有重要地位。古人認為,神是生命活動的主宰,保持神氣清靜,心理平衡,可以保養天真元氣,使五臟安和,有助于預防疾病、增進健康和延年益壽。反之,則會導致情志內傷,如怒傷肝、喜傷心、思傷脾、憂傷肺、恐傷腎,以至誘發種種身心疾患。

調氣養生:人體元氣有化生、推動與固攝血液、溫養全身組織、抗拒病邪、增強臟腑機能的作用。營養失衡、勞逸失當、情志失調等諸多因素,可致元氣虛、陷、滯、逆,進而使機體發生病理變化。中醫調氣養生法主張通過慎起居、順四時、戒過勞、防過逸、調飲食、和五味、調七情、省言語、習吐納等一系列措施來調養元氣、祛病延年。

  中醫養生的八大禁忌

一、老了才養

許多人認為養生是老人的事,年輕時無須養生。其實,養生要從娃娃抓起,正如機器要從新時保養。一旦零件有損,養生為時已晚,效果必將大打折扣。

二、病了才治

許多人不病不查體,病了才看醫生。其實,養生應以預防為主,平時應定期檢查,定時保養。

三、餓了才吃

許多人不吃早餐或不按時就餐,理由是不餓。生理學告訴我們,食物在胃內經過4~5個小時后就全部排空。感到饑餓時胃液已經開始“消化”胃黏膜,而規律飲食、均衡營養,是養生保健必不可少的物質基礎。

四、渴了才喝

平時不喝水,口渴才飲水,是許多人的習慣。事實上,水對人體代謝的作用比食物還重要。感到口渴時表明身體已經缺水到一定程度。臨床發現,不常飲水的人,患便秘、尿路結石的機率會明顯高于有飲水習慣的人。

五、急了才排

許多人沒有定時排便的習慣,甚至有便不解,寧愿憋著,這樣對健康極為不利。大小便在體內停留時間過長,容易引起便秘或膀胱過度充盈,糞便和尿液中的有毒物質被人體吸收,造成“自身中毒”。

六、困了才睡

人的一生約有1/3的時間是在睡眠中度過的,睡眠是新陳代謝活動中重要的生理過程。只有養成良好的睡眠習慣,保證每天不少于7小時睡眠,才能維持生物鐘的正常運轉。但有些人不是按時就寢,而是毫無節制,不困不睡,甚至困了也強撐著。這不利于保護大腦,更易引起失眠,長此以往,損害生命。

七、累了才歇

累了才休息是許多人的習慣。其實,累是身體相當疲勞的感覺,這時休息已為時過晚。應養成不累也休息的習慣,做到不過分透支體力、腦力。

八、胖了才減

進食過量、營養過剩、缺乏運動是導致肥胖的主要原因,這些都是可以預防的。時下,許多人不加節制大吃大喝,大胖子隨處可見,一胖就易病。況且,目前尚無理想的減肥搖問世。因此,減肥不如防胖,莫做胖了再減、自己掐自己脖子的傻事。

中醫養生的注意事項是什么

中醫養生觀

中醫養生主要有預防觀、整體觀、平衡觀、辯證觀。

1. 未病先防、未老先養。

2.天人相應、形神兼具。

3.調整陰陽、補偏救弊。

4. 動靜有常、和諧適度。

中醫養生的誤區

誤區一:養生就要補

很多人選擇各種各樣的所謂名貴中藥,比如鹿茸、蟲草、西洋參、高麗參等藥物,或泡水、或泡酒來進補,這些藥物的確很名貴,也的確是補藥,但是人們恰恰忽略了一點,就是身體是不是需要,大部分健康人是不需要補的,就如同裝滿氣的輪胎,你如果繼續給它打氣,我想結果是很清楚的。

很多人會說,我的身體是亞健康,誠然,當前由于社會和家庭等各方面壓力的增加,以及環境污染、食物添加劑等各種因素的綜合作用,很多人的身體機能處于亞健康狀態,會出現諸如乏力、汗出、失眠多夢等各種各樣的癥狀,選擇中醫藥是很正確的,但是,往往有很多人認為乏力就是氣虛、汗出就是陰虛或者氣虛、失眠多夢就是氣虛或者血虛等等,想當然的選擇中藥進補,從而越補越虛。

誤區二:中藥沒有副作用

隨著人們對各種藥物、生物制劑副作用的深入認識,越來越多的人選擇中醫藥,加之很多醫藥產品的宣傳,將中藥的副作用幾乎忽略,給人一種“中藥是純天然的,中藥是無害的”認識。

我們應該知道中醫理論指導下的中藥是藥物,其治病的基本思想中很重要的一條是“以偏治偏”,就是運用藥物的偏性來調整人體功能的偏差,所以藥物本身它是有治療作用的,雖然按照現代藥理研究,大部分中藥是沒有肝腎毒性的,但是并不代表它是沒有副作用的。

誤區三:非藥物療法無*

現在,市面上有很多關于非藥物療法的養生書籍,但是,非藥物療法作用的無限擴大,也是有副作用的,可能會對健康造成危害。比如,拔罐療法是傳統醫學的瑰寶,它利用空氣負壓造成機體局部充血、炎癥,從而達到防病治病目的的方法。像我們的中藥一樣,其本身是一種很好的'方法,但是它的作用有其適應癥,那就說明有不適宜癥,甚至禁忌癥。

中醫對健康的基本認識是“氣血和”、“陰陽和”,這種狀態的達到并不是通過簡單地敲打經絡就能實現的;另一方面,中醫認為,氣血有其生、長、化、收、藏的時宜,不僅體現在四季中,在一天中也同樣體現,不合時宜的激發氣血的運行就如同該睡覺的時候運動,會打亂氣血的“作息時間”從而對機體造成傷害。

誤區四:食療人人適宜

食療,是幾千年華夏文明飲食文化的瑰寶,在我們的防病保健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當前各種各樣食療養生館更是應運而生,觀其食譜,大部分是“甲魚、海參、鮑魚、枸杞、烏雞”之類各式各樣的滋補食材、藥材的綜合,當然也有如“馬齒莧、紫背天葵、香芋、山藥”等清熱解毒藥物及平補藥物,雖然樣式繁多,但是一般都是簡單拼湊,而不能根據食用者的體質進行搭配,造成重花樣而輕藥效的局面,使得食補而不能達到“補”之功效。

 常見中醫養生法

飲食養生:合理飲食可以調養精氣,糾正臟腑陰陽之偏,防治疾病,延年益壽。中醫養生理論認為,飲食要以“五谷為養,五果為助,無蓄為益,五菜為充”,還要重視五味調和,否則,會因營養失衡、體質偏頗、五臟六腑功能失調而致病。

動形養生:中醫認為,“人欲勞于形,百病不能成”。因此,古人在醫療及生活實踐中摸索形成了諸如按摩、氣功、太極拳、八卦掌、五禽戲等動形方式,以強身延年。當然,人若勞累過度,則容易引起“勞傷”,也稱“五勞所傷”,即久視傷血、久臥傷氣、久坐傷肉、久立傷骨、久行傷筋。

靜神養生:靜神養生在傳統中醫養生學中占有重要地位。古人認為,神是生命活動的主宰,保持神氣清靜,心理平衡,可以保養天真元氣,使五臟安和,有助于預防疾病、增進健康和延年益壽。反之,則會導致情志內傷,如怒傷肝、喜傷心、思傷脾、憂傷肺、恐傷腎,以至誘發種種身心疾患。

調氣養生:人體元氣有化生、推動與固攝血液、溫養全身組織、抗拒病邪、增強臟腑機能的作用。營養失衡、勞逸失當、情志失調等諸多因素,可致元氣虛、陷、滯、逆,進而使機體發生病理變化。中醫調氣養生法主張通過慎起居、順四時、戒過勞、防過逸、調飲食、和五味、調七情、省言語、習吐納等一系列措施來調養元氣、祛病延年。

  中醫養生的八大禁忌

一、老了才養

許多人認為養生是老人的事,年輕時無須養生。其實,養生要從娃娃抓起,正如機器要從新時保養。一旦零件有損,養生為時已晚,效果必將大打折扣。

二、病了才治

許多人不病不查體,病了才看醫生。其實,養生應以預防為主,平時應定期檢查,定時保養。

三、餓了才吃

許多人不吃早餐或不按時就餐,理由是不餓。生理學告訴我們,食物在胃內經過4~5個小時后就全部排空。感到饑餓時胃液已經開始“消化”胃黏膜,而規律飲食、均衡營養,是養生保健必不可少的物質基礎。

四、渴了才喝

平時不喝水,口渴才飲水,是許多人的習慣。事實上,水對人體代謝的作用比食物還重要。感到口渴時表明身體已經缺水到一定程度。臨床發現,不常飲水的人,患便秘、尿路結石的機率會明顯高于有飲水習慣的人。

五、急了才排

許多人沒有定時排便的習慣,甚至有便不解,寧愿憋著,這樣對健康極為不利。大小便在體內停留時間過長,容易引起便秘或膀胱過度充盈,糞便和尿液中的有毒物質被人體吸收,造成“自身中毒”。

六、困了才睡

人的一生約有1/3的時間是在睡眠中度過的,睡眠是新陳代謝活動中重要的生理過程。只有養成良好的睡眠習慣,保證每天不少于7小時睡眠,才能維持生物鐘的正常運轉。但有些人不是按時就寢,而是毫無節制,不困不睡,甚至困了也強撐著。這不利于保護大腦,更易引起失眠,長此以往,損害生命。

七、累了才歇

累了才休息是許多人的習慣。其實,累是身體相當疲勞的感覺,這時休息已為時過晚。應養成不累也休息的習慣,做到不過分透支體力、腦力。

八、胖了才減

進食過量、營養過剩、缺乏運動是導致肥胖的主要原因,這些都是可以預防的。時下,許多人不加節制大吃大喝,大胖子隨處可見,一胖就易病。況且,目前尚無理想的減肥搖問世。因此,減肥不如防胖,莫做胖了再減、自己掐自己脖子的傻事。

聲明:本網頁內容旨在傳播知識,若有侵權等問題請及時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處理。TEL:177 7030 7066 E-MAIL:11247931@qq.com

文檔

應該如何通過中醫養生

中醫養生,就是指通過各種方法頤養生命、增強體質、預防疾病,從而達到延年益壽的一種醫事活動。中醫養生重在整體性和系統性,目的是預防疾病,治未病。中醫理論的著名代表作品是《黃帝內經》。2008年6月7日,中醫養生經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23年4月26日,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發布《中醫養生保健服務規范(試行)》。
推薦度:
  • 熱門焦點

最新推薦

猜你喜歡

熱門推薦

專題
Top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精品…-国产精品可乐视频最新-亚洲欧美重口味在线-欧美va免费在线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