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專題視頻專題問答1問答10問答100問答1000問答2000關鍵字專題1關鍵字專題50關鍵字專題500關鍵字專題1500TAG最新視頻文章推薦1 推薦3 推薦5 推薦7 推薦9 推薦11 推薦13 推薦15 推薦17 推薦19 推薦21 推薦23 推薦25 推薦27 推薦29 推薦31 推薦33 推薦35 推薦37視頻文章20視頻文章30視頻文章40視頻文章50視頻文章60 視頻文章70視頻文章80視頻文章90視頻文章100視頻文章120視頻文章140 視頻2關鍵字專題關鍵字專題tag2tag3文章專題文章專題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專題3
問答文章1 問答文章501 問答文章1001 問答文章1501 問答文章2001 問答文章2501 問答文章3001 問答文章3501 問答文章4001 問答文章4501 問答文章5001 問答文章5501 問答文章6001 問答文章6501 問答文章7001 問答文章7501 問答文章8001 問答文章8501 問答文章9001 問答文章9501
當前位置: 首頁 - 正文

中醫養生幾大原則包括哪些

來源:懂視網 責編:小OO 時間:2024-03-27 10:14:17
文檔

中醫養生幾大原則包括哪些

中醫養生四大要素:1. 順應自然:根據天氣變化,春保肝、夏養心等,達到保健效果。2. 形神共養:靜以養神,動以養形。修性怡神,保持樂觀安靜、心平氣和的精神狀態。3. 調養脾胃:脾胃為后天之本,調節飲食、藥物調理、精神調攝、針灸推拿等方法健運脾胃,達到延年益壽的目的。4. 保精護腎:精為生長發育基礎,精化氣,氣生神,神御形,通過保護精和腎,延緩身體衰老。
推薦度:
導讀中醫養生四大要素:1. 順應自然:根據天氣變化,春保肝、夏養心等,達到保健效果。2. 形神共養:靜以養神,動以養形。修性怡神,保持樂觀安靜、心平氣和的精神狀態。3. 調養脾胃:脾胃為后天之本,調節飲食、藥物調理、精神調攝、針灸推拿等方法健運脾胃,達到延年益壽的目的。4. 保精護腎:精為生長發育基礎,精化氣,氣生神,神御形,通過保護精和腎,延緩身體衰老。

中醫養生四大要素:

1. 順應自然:根據天氣變化,春保肝、夏養心等,達到保健效果。

2. 形神共養:靜以養神,動以養形。修性怡神,保持樂觀安靜、心平氣和的精神狀態。

3. 調養脾胃:脾胃為后天之本,調節飲食、藥物調理、精神調攝、針灸推拿等方法健運脾胃,達到延年益壽的目的。

4. 保精護腎:精為生長發育基礎,精化氣,氣生神,神御形,通過保護精和腎,延緩身體衰老。

小編還為您整理了以下內容,可能對您也有幫助:

中醫養生學的基本原則

中醫養生學的基本原則是以“和為貴,通為本,收為先”為核心,指導人們如何保持身心健康,預防疾病。首先是“和為貴”,強調萬物相互依存,相互影響,人與自然、人與社會和諧是健康的基礎。要根據自身的情況,協調內外、身心,避免過度消耗精氣神,養成良好的情緒和行為習慣,從根本上保護身體健康。
其次是“通為本”,主張通達經脈,身心通暢,防止病邪侵入和發生。通常通過運動、按摩、針灸等方法來調整身體機能,促進氣血暢通,增強免疫力。同時,中醫注重調整飲食和作息習慣,保證營養均衡,規律作息,調整身體自身的節律,達到強身健體的作用。
最后是“收為先”,強調預防勝于治療,重視早發現、早預防、早治療,避免病情加重。要做好常規體檢和自我觀察,及時調整身體狀況,預防可能出現的疾病。在疾病的治療方面,中醫強調基本調理、緩解癥狀、調整體質三者相結合,高度重視根據病人的個體情況進行治療。
中醫養生學的基本原則是一種綜合性的理論體系,注重以人為本,強調自我調適和預防為主,同時輔以中藥、針灸、按摩等醫療手段,從而達到身心健康、長壽延年的效果。

中醫養生學的基本原則

中醫養生學的基本原則是以“和為貴,通為本,收為先”為核心,指導人們如何保持身心健康,預防疾病。首先是“和為貴”,強調萬物相互依存,相互影響,人與自然、人與社會和諧是健康的基礎。要根據自身的情況,協調內外、身心,避免過度消耗精氣神,養成良好的情緒和行為習慣,從根本上保護身體健康。
其次是“通為本”,主張通達經脈,身心通暢,防止病邪侵入和發生。通常通過運動、按摩、針灸等方法來調整身體機能,促進氣血暢通,增強免疫力。同時,中醫注重調整飲食和作息習慣,保證營養均衡,規律作息,調整身體自身的節律,達到強身健體的作用。
最后是“收為先”,強調預防勝于治療,重視早發現、早預防、早治療,避免病情加重。要做好常規體檢和自我觀察,及時調整身體狀況,預防可能出現的疾病。在疾病的治療方面,中醫強調基本調理、緩解癥狀、調整體質三者相結合,高度重視根據病人的個體情況進行治療。
中醫養生學的基本原則是一種綜合性的理論體系,注重以人為本,強調自我調適和預防為主,同時輔以中藥、針灸、按摩等醫療手段,從而達到身心健康、長壽延年的效果。

中醫養生學的基本原則

中醫養生學的基本原則是以“和為貴,通為本,收為先”為核心,指導人們如何保持身心健康,預防疾病。首先是“和為貴”,強調萬物相互依存,相互影響,人與自然、人與社會和諧是健康的基礎。要根據自身的情況,協調內外、身心,避免過度消耗精氣神,養成良好的情緒和行為習慣,從根本上保護身體健康。
其次是“通為本”,主張通達經脈,身心通暢,防止病邪侵入和發生。通常通過運動、按摩、針灸等方法來調整身體機能,促進氣血暢通,增強免疫力。同時,中醫注重調整飲食和作息習慣,保證營養均衡,規律作息,調整身體自身的節律,達到強身健體的作用。
最后是“收為先”,強調預防勝于治療,重視早發現、早預防、早治療,避免病情加重。要做好常規體檢和自我觀察,及時調整身體狀況,預防可能出現的疾病。在疾病的治療方面,中醫強調基本調理、緩解癥狀、調整體質三者相結合,高度重視根據病人的個體情況進行治療。
中醫養生學的基本原則是一種綜合性的理論體系,注重以人為本,強調自我調適和預防為主,同時輔以中藥、針灸、按摩等醫療手段,從而達到身心健康、長壽延年的效果。

2021醫療衛生中醫學重點考點:中醫基礎理論之養生與壽夭


在中醫事業單位考試中,中醫基礎理論約占中醫學的13%,其中第十六章養生與壽夭在歷年考試中考查較少,多為A1型題,喜歡考查:養生原則。為了方便大家更好的掌握本章的考查方式,的老師對中醫基礎理論第十六章養生與壽夭的??贾R點結合例題做了如下總結。

考點一:養生的原則

養生的原則包括:順應自然、形神共養、保精護腎、調養脾胃??疾榉绞蕉嗪宛B生的方法相混淆。

例題:

1.下列哪項不屬于養生的原則:

A.順應自然 B.形神共養

C.保精固腎 D.鍛煉身體

1.答案:D。

考點二:養生的方法

1.扶助機體正氣:①順應自然;②調暢情志;③飲食有節;④起居有常;⑤鍛煉身體。

2.防止病邪侵害:①避其邪氣;②藥物預防。

該考點多和養生的原則相混淆,另外直接考查扶助機體正氣及防止病邪侵害對應的具體養生方法。

例題:

1.下列哪項不屬于養生方法:

A調暢情志 B.形神共養

C.飲食有節 D.鍛煉身體

1.答案:B。

2.下列哪項不屬于扶助機體正氣的養生方法:

A.調暢情志 B.飲食有節

C.藥物預防 D.鍛煉身體

2.答案:C。

考點三:壽夭的規律

《靈樞·天年》:“人生十歲,五臟始定,血氣已通,其氣在下,故好走;二十歲,血氣始盛,肌肉方長,故好趨;三十歲,五臟大定,肌肉堅固,血脈盛滿,故好步;四十歲,五臟六腑十二經脈,皆大盛以平定,腠理始疏,榮華頹落,發頗斑白,平盛不搖,故好坐;五十歲,肝氣始衰,肝葉始薄,膽汁始滅,目始不明;六十歲,心氣始衰,苦憂悲,血氣懈惰,故好臥;七十歲,脾氣虛,皮膚枯;八十歲,肺氣衰,魄離,故言善誤;九十歲,腎氣焦,四臟經脈空虛;百歲,五臟皆虛,神氣皆去,形骸獨居而終矣。”

該考點常結合內經原文考查,讓我們判斷各年齡段生理情況。

例題:

1.《靈樞·天年》中提出“好趨”是哪個年齡段:

A.十歲 B.二十歲

C.三十歲 D.四十歲

1.答案:B。

2.《靈樞·天年》中提出六十歲的壽夭規律為:

A.肝氣始衰 B.心氣始衰

C.脾氣虛 D.肺氣衰

2.答案:B。

考點四:壽夭的發生和發展的機制

1.陰陽失調、五臟虛衰、精氣不足為本。

2.情志失調、痰瘀毒內生為標。

該考點考查方式多為壽夭標和本對應的機制。

例題:

1.壽夭的發生和發展的機制分為表和本,下列不屬于壽夭之本的是:

A.陰陽失調 B.五臟虛衰

C.精氣不足 D.情志失調

1.答案:D。

2021醫療衛生中醫學重點考點:中醫基礎理論之養生與壽夭


在中醫事業單位考試中,中醫基礎理論約占中醫學的13%,其中第十六章養生與壽夭在歷年考試中考查較少,多為A1型題,喜歡考查:養生原則。為了方便大家更好的掌握本章的考查方式,的老師對中醫基礎理論第十六章養生與壽夭的??贾R點結合例題做了如下總結。

考點一:養生的原則

養生的原則包括:順應自然、形神共養、保精護腎、調養脾胃??疾榉绞蕉嗪宛B生的方法相混淆。

例題:

1.下列哪項不屬于養生的原則:

A.順應自然 B.形神共養

C.保精固腎 D.鍛煉身體

1.答案:D。

考點二:養生的方法

1.扶助機體正氣:①順應自然;②調暢情志;③飲食有節;④起居有常;⑤鍛煉身體。

2.防止病邪侵害:①避其邪氣;②藥物預防。

該考點多和養生的原則相混淆,另外直接考查扶助機體正氣及防止病邪侵害對應的具體養生方法。

例題:

1.下列哪項不屬于養生方法:

A調暢情志 B.形神共養

C.飲食有節 D.鍛煉身體

1.答案:B。

2.下列哪項不屬于扶助機體正氣的養生方法:

A.調暢情志 B.飲食有節

C.藥物預防 D.鍛煉身體

2.答案:C。

考點三:壽夭的規律

《靈樞·天年》:“人生十歲,五臟始定,血氣已通,其氣在下,故好走;二十歲,血氣始盛,肌肉方長,故好趨;三十歲,五臟大定,肌肉堅固,血脈盛滿,故好步;四十歲,五臟六腑十二經脈,皆大盛以平定,腠理始疏,榮華頹落,發頗斑白,平盛不搖,故好坐;五十歲,肝氣始衰,肝葉始薄,膽汁始滅,目始不明;六十歲,心氣始衰,苦憂悲,血氣懈惰,故好臥;七十歲,脾氣虛,皮膚枯;八十歲,肺氣衰,魄離,故言善誤;九十歲,腎氣焦,四臟經脈空虛;百歲,五臟皆虛,神氣皆去,形骸獨居而終矣。”

該考點常結合內經原文考查,讓我們判斷各年齡段生理情況。

例題:

1.《靈樞·天年》中提出“好趨”是哪個年齡段:

A.十歲 B.二十歲

C.三十歲 D.四十歲

1.答案:B。

2.《靈樞·天年》中提出六十歲的壽夭規律為:

A.肝氣始衰 B.心氣始衰

C.脾氣虛 D.肺氣衰

2.答案:B。

考點四:壽夭的發生和發展的機制

1.陰陽失調、五臟虛衰、精氣不足為本。

2.情志失調、痰瘀毒內生為標。

該考點考查方式多為壽夭標和本對應的機制。

例題:

1.壽夭的發生和發展的機制分為表和本,下列不屬于壽夭之本的是:

A.陰陽失調 B.五臟虛衰

C.精氣不足 D.情志失調

1.答案:D。

中醫養生學的基本原則

中醫養生學的基本原則如下:

1、順應自然。

天人相應,是中醫整體觀念的集中體現。自然界是人類生命的源泉,人以“天地之氣,四時之法成”,因此必須順應天時。春天保肝、夏天養心、長夏健脾、秋季潤肺、冬季護腎,天人合一。這種根據四時氣候變化而保健調攝的方法,就是天人相應,順乎自然養生原則的體現。

2、形神共養。

中醫養生學主張靜以養神,動以養形。靜以養神,就是通過清凈養神、修性怡神,氣功練神等方法,以保持神氣的寧靜和“恬淡虛無”的精神境界,即摒除一切有害的情緒波動,保持樂觀安靜、心平氣和的精神狀態,動以養形是指通過形體鍛煉、勞動、散步、引導、按摩等。

3、調養脾胃。

脾主運化,胃主受納,脾胃為后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故脾胃強弱是決定人之健康和壽夭的重要因素。其中調養脾胃的關鍵是飲食調節,做到寒熱適中,饑飽有度,營養全面,清潔衛生,既保護脾胃功能不受侵害,又保證人體所需營養物質充足平衡。

中醫養生的意義:

1、中醫養生,就是指通過各種方法頤養生命、增強體質、預防疾病,從而達到延年益壽的一種醫事活動。中醫養生重在整體性和系統性,目的是預防疾病,治未病。養生和生活的關系決定了養生觀點的多面性。

2、中醫學對眾多疾病的治療效果,成為其存在的療效基礎。中醫學完整的體系,符合中國人的思維模式,這成為中醫學存在的文化基礎,或者說因為中醫文化的存在。中西醫結合,更主要的是表現在臨床上中西醫技術的同時獨立使用。

3、中醫養生注重的是身心兩方面,不但注意有形身體的鍛煉保養,更注意心靈的*調養,身體會影響心理,心理也會影響身體,兩者是一體的兩面,缺一不可。

中醫養生學的基本原則

中醫養生學的基本原則如下:

1、順應自然。

天人相應,是中醫整體觀念的集中體現。自然界是人類生命的源泉,人以“天地之氣,四時之法成”,因此必須順應天時。春天保肝、夏天養心、長夏健脾、秋季潤肺、冬季護腎,天人合一。這種根據四時氣候變化而保健調攝的方法,就是天人相應,順乎自然養生原則的體現。

2、形神共養。

中醫養生學主張靜以養神,動以養形。靜以養神,就是通過清凈養神、修性怡神,氣功練神等方法,以保持神氣的寧靜和“恬淡虛無”的精神境界,即摒除一切有害的情緒波動,保持樂觀安靜、心平氣和的精神狀態,動以養形是指通過形體鍛煉、勞動、散步、引導、按摩等。

3、調養脾胃。

脾主運化,胃主受納,脾胃為后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故脾胃強弱是決定人之健康和壽夭的重要因素。其中調養脾胃的關鍵是飲食調節,做到寒熱適中,饑飽有度,營養全面,清潔衛生,既保護脾胃功能不受侵害,又保證人體所需營養物質充足平衡。

中醫養生的意義:

1、中醫養生,就是指通過各種方法頤養生命、增強體質、預防疾病,從而達到延年益壽的一種醫事活動。中醫養生重在整體性和系統性,目的是預防疾病,治未病。養生和生活的關系決定了養生觀點的多面性。

2、中醫學對眾多疾病的治療效果,成為其存在的療效基礎。中醫學完整的體系,符合中國人的思維模式,這成為中醫學存在的文化基礎,或者說因為中醫文化的存在。中西醫結合,更主要的是表現在臨床上中西醫技術的同時獨立使用。

3、中醫養生注重的是身心兩方面,不但注意有形身體的鍛煉保養,更注意心靈的*調養,身體會影響心理,心理也會影響身體,兩者是一體的兩面,缺一不可。

中醫養生學的基本原則

中醫養生學的基本原則如下:

1、順應自然。

天人相應,是中醫整體觀念的集中體現。自然界是人類生命的源泉,人以“天地之氣,四時之法成”,因此必須順應天時。春天保肝、夏天養心、長夏健脾、秋季潤肺、冬季護腎,天人合一。這種根據四時氣候變化而保健調攝的方法,就是天人相應,順乎自然養生原則的體現。

2、形神共養。

中醫養生學主張靜以養神,動以養形。靜以養神,就是通過清凈養神、修性怡神,氣功練神等方法,以保持神氣的寧靜和“恬淡虛無”的精神境界,即摒除一切有害的情緒波動,保持樂觀安靜、心平氣和的精神狀態,動以養形是指通過形體鍛煉、勞動、散步、引導、按摩等。

3、調養脾胃。

脾主運化,胃主受納,脾胃為后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故脾胃強弱是決定人之健康和壽夭的重要因素。其中調養脾胃的關鍵是飲食調節,做到寒熱適中,饑飽有度,營養全面,清潔衛生,既保護脾胃功能不受侵害,又保證人體所需營養物質充足平衡。

中醫養生的意義:

1、中醫養生,就是指通過各種方法頤養生命、增強體質、預防疾病,從而達到延年益壽的一種醫事活動。中醫養生重在整體性和系統性,目的是預防疾病,治未病。養生和生活的關系決定了養生觀點的多面性。

2、中醫學對眾多疾病的治療效果,成為其存在的療效基礎。中醫學完整的體系,符合中國人的思維模式,這成為中醫學存在的文化基礎,或者說因為中醫文化的存在。中西醫結合,更主要的是表現在臨床上中西醫技術的同時獨立使用。

3、中醫養生注重的是身心兩方面,不但注意有形身體的鍛煉保養,更注意心靈的*調養,身體會影響心理,心理也會影響身體,兩者是一體的兩面,缺一不可。

中醫養生的七個基本原則是什么

摘要:在中醫理論指導下,歷代養生家和醫家提出了一系列養生原則,其養生之道在順應、養性、動形、靜神、溫補、培元、調氣、藥餌、食養等方面各有所長,從而形成了各有側重、自成體系的諸多學術流派。這些養生流派相互影響、相互融合,共同構建起了傳統養生學的文化寶庫。中醫養生九大流派有哪些?中醫養生的七個基本原則是什么?下面就和小編一起來了解一下吧。中醫養生九大流派有哪些
一、食養學派:飲食有節藥膳調養。
食養學派主張食養、食補、食療,通過研究食物的性能,以合理飲食來維護健康,延年益壽。
《內經》較早記載了食養的概念:“谷肉果菜,食養盡之”。并認識到飲食營養的重要性:“人以水谷為本,故人絕水谷則死?!闭f明飲食為人體必不可缺的營養物質。歷代醫家非常重視飲食保健,孫思邈奠定了我國食養學基礎,提出“安身之本,必資于食”;“藥性剛烈,猶若御兵”;“若能用食平疴,適性遣疾者,可謂良工”。這一思想對后世食療學派的醫家、養生家產生了重大影響。
孫思邈的弟子孟詵堪稱世界食療的鼻祖,其所著《食療本草》是我國和世界現存最早的一部食療專著,“藥補不如食補”,“是藥三分毒”。孟詵提倡“祛邪用藥,補養用食”。強調食療既可避免藥物偏性,又可維護身體健康。南唐陳士良對其繼承和發展,寫成《食性本草》。繼之,忽思慧的《飲膳正要》、賈銘的《飲食須知》、王士雄的《隨息居飲食譜》等食養著作都豐富了食養學派的飲食養生內容,為其進一步發展提供了大量的資料。
食養學派的歷代醫家都主張藥療不如食療,并強調飲食養生保健應意謹和五味、按時節量、避免偏嗜、宜清潔忌厚味,才能保證機體健康,防止疾病發生,從而達到延年益壽的目的。
二、養性學派:修養道德調攝精神。
養性學派是西漢以后,歷代儒生把孔孟學說中的道德修養及中和觀等思想與中醫養生方法相結合而逐漸形成的。該學派強調精神調攝、主張飲食調養,重視起居護養,為歷代養生家和醫家所遵循。
孔子最先提出“仁者壽”、“大德必得其壽”的觀點,并且提出君子三戒:“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論語·季氏》)?!泵献訉⑵渚唧w化提出要“善養吾浩然之氣”,“養心莫善于寡欲”(《孟子·盡心下》)。都是強調養生首要養心并調攝精神減少*。
董仲舒將養生與中庸思想結合,強調養氣與中和:“循天之道,以養其身,中者??能以中和養身者,其壽極命”(《春秋繁露》)?!端貑枴ど瞎盘煺嬲摗吩疲骸疤竦摕o,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是以志閑而少欲??所以能年皆度百歲?!?br>孫思邈繼承和發展《內經》治未病思想,在《千金要方·養性序》中反復強調“善養性者,則治未病之病,是其義也”??梢婐B性的目的是為了祛病延年。故后世凡重視道德修養的養生家無不推崇孔、孟與孫思邈而形成一派。繼之,經過程頤、朱熹、陸九淵、王守仁等補充發揮,儒家養生學說更加盛行。
三、藥餌學派:藥物養生輕身延年。
藥餌學派的養生思想萌發于《山海經》,啟發于《神農本草經》。該學派認為藥物養生應當采用立方平和、量體選藥、重在脾腎、因時藥養、因人調養等合理的辨證施養原則,才能祛病強身,益壽延年。
我國現存最早的藥物學專著《神農本草經》系統總結了我國漢代以前的藥物理論和治病、養生保健的用藥經驗。宋金元時期,有關藥物養生的理論有了重要的發展,如著名醫學家陳直、鄒鉉明確指出,老年藥物養生應著眼于培補先、后天之本,觀其書中常用之品如地黃、枸杞、胡桃肉、首烏等,皆為補腎益精、健脾理氣之藥,為后世抗衰延壽方藥研究留下了寶貴遺產。
到了明代,進入藥餌學派養生思想發展的全盛時期,以趙獻可、張景岳為代表的溫補學派,主張用溫補藥物峻補真火。李時珍推崇李東恒脾胃之說,其著作《本草綱目》尖銳地批判了服用金石長生不老之謬誤,推崇動植物藥養生,同時強調動植物藥的養生功用,如芡實“其功勝于乳石也”;鹿則“純陽多壽之物,能通督脈,又食草,故其肉有益無損”。清代養生家繼承歷代藥餌養生的經驗,如徐大椿強調了當審體質盛衰、陰陽消長、擇和平純粹之品、“稍為資助”的藥餌原則。
四、動形學派:動以養形動則不衰。
動形學派是主張適度運動的養生學派。動形以養生的思想始于《呂氏春秋》,其學派形成于漢唐,后世不斷創新和發展。動形學派認為,形體的動靜盛衰關系著精、氣、神的衰旺存亡。形體動則脾胃健運、精氣周流,生命力旺盛而不衰。
以動養形始于莊子。老莊認為靜可以長生,但道家意守丹田的養生方法,實是靜中有動,以達到運行氣血、和調陰陽的目的。后世各派氣功多源于老莊?!端貑枴ど瞎盘煺嬲摗贰胺ㄓ陉庩?,和于術數??”的論述正是對養生基本原則的概括,導引術則是“和于術數”養生法之一。
張仲景進一步闡述了導引在養生防病上的意義,指出“四肢才覺重滯,即導引吐納??勿令九竅閉塞”(《金匱要略·臟腑經絡先后病脈證第一》)。華佗養生有道,“年且百歲而猶有壯容”(《后漢書·華佗傳》)。他創立的“五禽戲”,把導引術向前推進了一步,并從理論上進一步闡述了動形養生的道理。孫思邈在《千金方》中論述道:“養生之道,常欲小勞”;“體欲常勞??勞勿過極”。繼之,宋代創立“八段錦”,明清太極拳盛行,以及近年興起的各種運動、舞蹈、體操等鍛煉形體的方法,都是繼承和發展了中國古代的養形之法。
五、培元學派:養元節欲固本培元。
培元學派強調治病防病要注重元氣的培補,認為元氣稟于先天,若后天充盛五臟安和,則精得養。故惜元、保元即是通過養五臟不使其過傷,調情志不使其過極,忌勞傷不使其過耗,以達到固護元氣、養生長壽的目的。
“元氣流行者壽,元氣滯者夭(《醫學入門·諸氣門》)”。歷代醫家強調惜元存精,十分重視元氣與壽命的關系?!秲冉洝分赋觯骸八枷霟o窮,所愿不得,意淫于外,入房太甚??筋痿者,生于肝,使內也(《素問·痿論》)?!庇蠼】甸L壽,宜從慎起居、節房事做起。后世醫家多從《內經》之旨,主張節欲養元。葛洪將保元作為長壽的一條養生法則:“欲求神仙,唯當得其至要,至要者,在于保精(《抱樸子內篇》)?!迸嘌a元氣是延緩衰老的基礎,明代祁門名醫汪機主張培元固本、扶正防邪,并發明“營衛一氣說”,使朱丹溪的養陰與李皋的補氣在理論和治療上達到統一,其《石山醫案》中的參、芪不僅補陽亦能補陰的觀點,補充擴大了培補元氣在治療疾病中的重要意義。
徐春甫亦強調治病必須保重脾胃元氣,著《古今醫統大全》等,提出“治病不查脾胃之虛實,不足以為太醫”。此外,慎用藥物也是固護元氣的重要方面,張景岳提出“有是病而用是藥,則病受之矣;無是病而用是藥,則元氣受之矣(《景岳全書》)”。龔廷賢則提出“惜元氣”的三字箴言,指出元氣與衰老的關系,著有《壽世保元》。
六、順應學派:順應自然因時養生。
順應學派是主張順應四時自然規律變化而養生的學派。順應學派認為只有主動掌握外界變化規律防御外邪侵襲,以養生、養長、養收、養藏,才能養生防病,延年益壽。
老莊首先提出“順乎自然”的養生理論和方法?!鹅`樞·本神》指出:“智者之養生,必順四時而適寒暑??如是則避邪不至,長生久視?!闭f明了順應自然界陰陽消長的重要性。朱丹溪亦指出:“善攝養者??各自珍攝,以保天和(《格致余論》)?!惫署B老之法,必然要依天和、顧四時變化而攝養。此外,邱處機深通醫術、精于養生,其養生專著《攝生消息論》從不同角度對四時精神調養、起居調攝、飲食保健等方面進行了闡述。
萬全亦認為,天地萬物陰陽和則平,陰陽失調便不和,“如春應溫而反寒,夏應熱而反涼,秋應涼而反熱,冬應寒而反溫”;“凡大寒大熱,大風大霧,皆宜避之,不可恃其強健而不畏也(《養生四要·法時》)”。皆是主張起居規律應隨季節不同變更,以與自然界陰陽之氣的消長保持協調統一。
七、溫補學派:溫養陽氣補益脾土。
溫補學派的養生思想源于《內經》,其所確立的防病治病原則為歷代醫家臨證所取法。該學派醫家結合自己的臨床診治經驗,闡述脾腎命門對人體的重要作用,指出養身防病要從“先天命門水火”及“后天脾胃”著手。
溫補學派主張防病治病立足于先后天之本,是善用甘溫補益之法為特色的醫學流派?!秲冉洝诽岢觥皩崉t瀉之,虛則補之(《素問·三部九候論》)”;“盛者瀉之,虛者飲藥以補之(《靈樞·脈度》)”;“形不足者,溫之以氣,精不足者,補之以味(《素問·陰陽應象大論》)”;“衰者補之??勞者溫之,損者溫之(《素問·至真要大論》)”。這些有關溫補的祛病養生原則為后世醫家所發揮。李東垣《脾胃論·卷上·脾胃虛實傳變論》中說:“若胃氣之本弱,飲食自倍,則脾胃之氣既傷,而元氣亦不能充,而諸病之所由生也?!闭J為脾胃功能正常元氣就充沛,臟腑組織功能健旺人體就健康。
明代薛己主張脾腎并重,以脾胃為主;趙獻可倡腎命水火說,由于“命門無形之火,在兩腎有形之中(《醫貫·內經十二官論》)”,故習用六味地黃丸及八味地黃丸,補腎水命火;孫一奎認為腎間動氣為生生不息之根,三焦相火為元氣之別使,故溫養陽氣就顯得十分重要。清代葉天士亦認為“脾胃為病,最詳李東垣”,提出“補腎不如補脾”,并在繼承李杲“溫養脾胃之氣”的治法基礎上,增加了“養胃陰”的治法。
八、靜神學派:靜以養神無欲則安。
靜神學派是以長生不老為養生目的,以返璞歸真、清靜無為、無欲則安為養生指導思想,主張貴柔,提倡導引調氣、形神兼養的靜態養生派。
靜神學派主張養生以靜養精神為主,清靜無為,靜中有動。老、莊道家一派“深根固抵,長生久視”的思想對靜神學派影響直接,他們崇尚自然,要求返璞歸真,順應自然,以靜為主。老子《道德經》說:“淡然無為,神氣自滿,以此將為不死藥?!敝赋鏊枷胍察o、清閑,不要有過多*,才能使神志健全,精氣內守而益壽延年。莊子繼承老子思想,闡述了靜以養神、養精的道理,“靜則無為??無為則俞俞,俞俞者憂患不能處,年壽長矣(《莊子·天道》)”。后來《內經》中的“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素問·上古天真論》)”等靜養原則都是由此發展而來。
中醫養生流派始于道家分流,許多信奉老莊思想的學者方士,一方面大力提倡導引、吐納等養生方法,另一方面又從防病強身的實際出發,將老莊養生思想加以整理提高。如嵇康的《養生論》指出:“智上于恬,性足于和?!闭J為物欲為養生之大礙,從而提出“養之以和”。之后,萬全《養生四要》首列寡欲為養生學之第一要義,強調“欲不可縱,縱欲成災??可謂知養生矣(《養生四要·寡欲第一》)”。其《養生四要·慎動》中亦強調“??故心常清靜則神安,神安則七神皆安。以此養生則壽,歿世不殆”。故歷代養生家都十分重視養神,有“太上養神,其次養形”之說。
九、調氣學派:調攝真氣保養生命。
調氣以養生的思想始萌于《管子》,其學派則形成于漢唐,發展于后世諸家。調氣學派認為,氣貴運行不息,升降有常,是人體生命活動的根本及壽夭的關鍵。
最早倡導調氣以養生的管仲主張調養內氣,使之聚則精不散?!豆茏印吩?“精也者,氣之精者也。氣道乃生,生乃思,思乃知,知乃止矣?!敝赋隽藲馐侨梭w生成及生命活動的基礎?!秲冉洝分赋觯骸罢鏆庹?,所受于天,與谷氣并而充身也?!闭f明真氣與人體的健康有著極為密切的關系。孫思邈則在《千金方》中對調氣進行了專篇論述,引用彭祖之語“行氣不已,亦可得長年”來說明調氣可以延年,并記載了彭祖的“和神導氣之法”。
劉完素則注重氣、精的保養,尤其重視元氣,在養生方法上主張養氣和調氣。養生家還認為調氣最忌暴怒,如曹庭棟“人借氣以充其身,故平日在乎善養。所忌最是怒。怒心一發,則氣逆而不順,窒而不舒,傷我氣,即足以傷我身。老年人雖身值可怒,當思事與身孰重,一轉念間,可以渙然冰釋”。指出了怒則氣機逆亂且傷氣傷身。
中醫養生的七個基本原則是什么
1、調陰陽,使陰陽調和,陰平陽秘,即可使人體筋脈和順,骨髓堅固,氣血暢順,內外就能協調,邪氣不能侵襲,耳聰目明。
2、和臟腑,是指使人體五臟六腑功能相對穩定和協調,由于人體的生命活動是以五臟為主體的功能的綜合反映,所以,養生首先要協調臟腑的生理功能,使其成為一個有機整體,充分發揮其生理功能。
3、通經絡,是要使人體的經脈之氣暢通無阻。人之所以成為一個有機的整體,是由于經脈縱橫交錯,出入表里,貫通上下,內聯五臟六腑,外至皮膚肌肉。通過經絡的溝通和聯系,人體的氣血才能流通,才能使臟腑相通,陰陽交貫,內外相通,倘若氣血不流通,臟_之間的各種聯系就要發生障礙,疾病即可發生。
4、保陰精,在精氣神三者之間,精是生命的基礎,因為“精盈則氣盛,氣盛則神全”若精虧則體弱神衰,臟腑機能失調,百邪易侵。
5、重養神,《黃帝內經》明確指出:“得神著昌,失神者亡”,中醫學認為,神是生命活動的主宰,它統御精氣,是生命存亡的根本。在生命過程中,神易于動而至耗,難于靜而內守。因此,歷代養生家有不少人都主張以靜養安神來健身防病,抗袁老。
6、順天時,所順天時,就是通過人體內部的調節使之與外界的自然環境的變化相適應,從而保持正常的生理功能。
7、調氣機,《黃帝內經》中指出“百病生于氣”的論點。這里的氣是指氣機,即氣的升降出入四種運動形式,氣機的病變關系到全身的病變,要保養好生命,必須注意觀察氣在體內的運行是否正常,當升則升,當將則將,要出則出,要進則進,一定不能反其道而行之。

中醫養生的七個基本原則是什么

摘要:在中醫理論指導下,歷代養生家和醫家提出了一系列養生原則,其養生之道在順應、養性、動形、靜神、溫補、培元、調氣、藥餌、食養等方面各有所長,從而形成了各有側重、自成體系的諸多學術流派。這些養生流派相互影響、相互融合,共同構建起了傳統養生學的文化寶庫。中醫養生九大流派有哪些?中醫養生的七個基本原則是什么?下面就和小編一起來了解一下吧。中醫養生九大流派有哪些
一、食養學派:飲食有節藥膳調養。
食養學派主張食養、食補、食療,通過研究食物的性能,以合理飲食來維護健康,延年益壽。
《內經》較早記載了食養的概念:“谷肉果菜,食養盡之”。并認識到飲食營養的重要性:“人以水谷為本,故人絕水谷則死?!闭f明飲食為人體必不可缺的營養物質。歷代醫家非常重視飲食保健,孫思邈奠定了我國食養學基礎,提出“安身之本,必資于食”;“藥性剛烈,猶若御兵”;“若能用食平疴,適性遣疾者,可謂良工”。這一思想對后世食療學派的醫家、養生家產生了重大影響。
孫思邈的弟子孟詵堪稱世界食療的鼻祖,其所著《食療本草》是我國和世界現存最早的一部食療專著,“藥補不如食補”,“是藥三分毒”。孟詵提倡“祛邪用藥,補養用食”。強調食療既可避免藥物偏性,又可維護身體健康。南唐陳士良對其繼承和發展,寫成《食性本草》。繼之,忽思慧的《飲膳正要》、賈銘的《飲食須知》、王士雄的《隨息居飲食譜》等食養著作都豐富了食養學派的飲食養生內容,為其進一步發展提供了大量的資料。
食養學派的歷代醫家都主張藥療不如食療,并強調飲食養生保健應意謹和五味、按時節量、避免偏嗜、宜清潔忌厚味,才能保證機體健康,防止疾病發生,從而達到延年益壽的目的。
二、養性學派:修養道德調攝精神。
養性學派是西漢以后,歷代儒生把孔孟學說中的道德修養及中和觀等思想與中醫養生方法相結合而逐漸形成的。該學派強調精神調攝、主張飲食調養,重視起居護養,為歷代養生家和醫家所遵循。
孔子最先提出“仁者壽”、“大德必得其壽”的觀點,并且提出君子三戒:“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論語·季氏》)?!泵献訉⑵渚唧w化提出要“善養吾浩然之氣”,“養心莫善于寡欲”(《孟子·盡心下》)。都是強調養生首要養心并調攝精神減少*。
董仲舒將養生與中庸思想結合,強調養氣與中和:“循天之道,以養其身,中者??能以中和養身者,其壽極命”(《春秋繁露》)?!端貑枴ど瞎盘煺嬲摗吩疲骸疤竦摕o,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是以志閑而少欲??所以能年皆度百歲?!?br>孫思邈繼承和發展《內經》治未病思想,在《千金要方·養性序》中反復強調“善養性者,則治未病之病,是其義也”??梢婐B性的目的是為了祛病延年。故后世凡重視道德修養的養生家無不推崇孔、孟與孫思邈而形成一派。繼之,經過程頤、朱熹、陸九淵、王守仁等補充發揮,儒家養生學說更加盛行。
三、藥餌學派:藥物養生輕身延年。
藥餌學派的養生思想萌發于《山海經》,啟發于《神農本草經》。該學派認為藥物養生應當采用立方平和、量體選藥、重在脾腎、因時藥養、因人調養等合理的辨證施養原則,才能祛病強身,益壽延年。
我國現存最早的藥物學專著《神農本草經》系統總結了我國漢代以前的藥物理論和治病、養生保健的用藥經驗。宋金元時期,有關藥物養生的理論有了重要的發展,如著名醫學家陳直、鄒鉉明確指出,老年藥物養生應著眼于培補先、后天之本,觀其書中常用之品如地黃、枸杞、胡桃肉、首烏等,皆為補腎益精、健脾理氣之藥,為后世抗衰延壽方藥研究留下了寶貴遺產。
到了明代,進入藥餌學派養生思想發展的全盛時期,以趙獻可、張景岳為代表的溫補學派,主張用溫補藥物峻補真火。李時珍推崇李東恒脾胃之說,其著作《本草綱目》尖銳地批判了服用金石長生不老之謬誤,推崇動植物藥養生,同時強調動植物藥的養生功用,如芡實“其功勝于乳石也”;鹿則“純陽多壽之物,能通督脈,又食草,故其肉有益無損”。清代養生家繼承歷代藥餌養生的經驗,如徐大椿強調了當審體質盛衰、陰陽消長、擇和平純粹之品、“稍為資助”的藥餌原則。
四、動形學派:動以養形動則不衰。
動形學派是主張適度運動的養生學派。動形以養生的思想始于《呂氏春秋》,其學派形成于漢唐,后世不斷創新和發展。動形學派認為,形體的動靜盛衰關系著精、氣、神的衰旺存亡。形體動則脾胃健運、精氣周流,生命力旺盛而不衰。
以動養形始于莊子。老莊認為靜可以長生,但道家意守丹田的養生方法,實是靜中有動,以達到運行氣血、和調陰陽的目的。后世各派氣功多源于老莊?!端貑枴ど瞎盘煺嬲摗贰胺ㄓ陉庩?,和于術數??”的論述正是對養生基本原則的概括,導引術則是“和于術數”養生法之一。
張仲景進一步闡述了導引在養生防病上的意義,指出“四肢才覺重滯,即導引吐納??勿令九竅閉塞”(《金匱要略·臟腑經絡先后病脈證第一》)。華佗養生有道,“年且百歲而猶有壯容”(《后漢書·華佗傳》)。他創立的“五禽戲”,把導引術向前推進了一步,并從理論上進一步闡述了動形養生的道理。孫思邈在《千金方》中論述道:“養生之道,常欲小勞”;“體欲常勞??勞勿過極”。繼之,宋代創立“八段錦”,明清太極拳盛行,以及近年興起的各種運動、舞蹈、體操等鍛煉形體的方法,都是繼承和發展了中國古代的養形之法。
五、培元學派:養元節欲固本培元。
培元學派強調治病防病要注重元氣的培補,認為元氣稟于先天,若后天充盛五臟安和,則精得養。故惜元、保元即是通過養五臟不使其過傷,調情志不使其過極,忌勞傷不使其過耗,以達到固護元氣、養生長壽的目的。
“元氣流行者壽,元氣滯者夭(《醫學入門·諸氣門》)”。歷代醫家強調惜元存精,十分重視元氣與壽命的關系?!秲冉洝分赋觯骸八枷霟o窮,所愿不得,意淫于外,入房太甚??筋痿者,生于肝,使內也(《素問·痿論》)?!庇蠼】甸L壽,宜從慎起居、節房事做起。后世醫家多從《內經》之旨,主張節欲養元。葛洪將保元作為長壽的一條養生法則:“欲求神仙,唯當得其至要,至要者,在于保精(《抱樸子內篇》)?!迸嘌a元氣是延緩衰老的基礎,明代祁門名醫汪機主張培元固本、扶正防邪,并發明“營衛一氣說”,使朱丹溪的養陰與李皋的補氣在理論和治療上達到統一,其《石山醫案》中的參、芪不僅補陽亦能補陰的觀點,補充擴大了培補元氣在治療疾病中的重要意義。
徐春甫亦強調治病必須保重脾胃元氣,著《古今醫統大全》等,提出“治病不查脾胃之虛實,不足以為太醫”。此外,慎用藥物也是固護元氣的重要方面,張景岳提出“有是病而用是藥,則病受之矣;無是病而用是藥,則元氣受之矣(《景岳全書》)”。龔廷賢則提出“惜元氣”的三字箴言,指出元氣與衰老的關系,著有《壽世保元》。
六、順應學派:順應自然因時養生。
順應學派是主張順應四時自然規律變化而養生的學派。順應學派認為只有主動掌握外界變化規律防御外邪侵襲,以養生、養長、養收、養藏,才能養生防病,延年益壽。
老莊首先提出“順乎自然”的養生理論和方法?!鹅`樞·本神》指出:“智者之養生,必順四時而適寒暑??如是則避邪不至,長生久視?!闭f明了順應自然界陰陽消長的重要性。朱丹溪亦指出:“善攝養者??各自珍攝,以保天和(《格致余論》)?!惫署B老之法,必然要依天和、顧四時變化而攝養。此外,邱處機深通醫術、精于養生,其養生專著《攝生消息論》從不同角度對四時精神調養、起居調攝、飲食保健等方面進行了闡述。
萬全亦認為,天地萬物陰陽和則平,陰陽失調便不和,“如春應溫而反寒,夏應熱而反涼,秋應涼而反熱,冬應寒而反溫”;“凡大寒大熱,大風大霧,皆宜避之,不可恃其強健而不畏也(《養生四要·法時》)”。皆是主張起居規律應隨季節不同變更,以與自然界陰陽之氣的消長保持協調統一。
七、溫補學派:溫養陽氣補益脾土。
溫補學派的養生思想源于《內經》,其所確立的防病治病原則為歷代醫家臨證所取法。該學派醫家結合自己的臨床診治經驗,闡述脾腎命門對人體的重要作用,指出養身防病要從“先天命門水火”及“后天脾胃”著手。
溫補學派主張防病治病立足于先后天之本,是善用甘溫補益之法為特色的醫學流派?!秲冉洝诽岢觥皩崉t瀉之,虛則補之(《素問·三部九候論》)”;“盛者瀉之,虛者飲藥以補之(《靈樞·脈度》)”;“形不足者,溫之以氣,精不足者,補之以味(《素問·陰陽應象大論》)”;“衰者補之??勞者溫之,損者溫之(《素問·至真要大論》)”。這些有關溫補的祛病養生原則為后世醫家所發揮。李東垣《脾胃論·卷上·脾胃虛實傳變論》中說:“若胃氣之本弱,飲食自倍,則脾胃之氣既傷,而元氣亦不能充,而諸病之所由生也?!闭J為脾胃功能正常元氣就充沛,臟腑組織功能健旺人體就健康。
明代薛己主張脾腎并重,以脾胃為主;趙獻可倡腎命水火說,由于“命門無形之火,在兩腎有形之中(《醫貫·內經十二官論》)”,故習用六味地黃丸及八味地黃丸,補腎水命火;孫一奎認為腎間動氣為生生不息之根,三焦相火為元氣之別使,故溫養陽氣就顯得十分重要。清代葉天士亦認為“脾胃為病,最詳李東垣”,提出“補腎不如補脾”,并在繼承李杲“溫養脾胃之氣”的治法基礎上,增加了“養胃陰”的治法。
八、靜神學派:靜以養神無欲則安。
靜神學派是以長生不老為養生目的,以返璞歸真、清靜無為、無欲則安為養生指導思想,主張貴柔,提倡導引調氣、形神兼養的靜態養生派。
靜神學派主張養生以靜養精神為主,清靜無為,靜中有動。老、莊道家一派“深根固抵,長生久視”的思想對靜神學派影響直接,他們崇尚自然,要求返璞歸真,順應自然,以靜為主。老子《道德經》說:“淡然無為,神氣自滿,以此將為不死藥?!敝赋鏊枷胍察o、清閑,不要有過多*,才能使神志健全,精氣內守而益壽延年。莊子繼承老子思想,闡述了靜以養神、養精的道理,“靜則無為??無為則俞俞,俞俞者憂患不能處,年壽長矣(《莊子·天道》)”。后來《內經》中的“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素問·上古天真論》)”等靜養原則都是由此發展而來。
中醫養生流派始于道家分流,許多信奉老莊思想的學者方士,一方面大力提倡導引、吐納等養生方法,另一方面又從防病強身的實際出發,將老莊養生思想加以整理提高。如嵇康的《養生論》指出:“智上于恬,性足于和?!闭J為物欲為養生之大礙,從而提出“養之以和”。之后,萬全《養生四要》首列寡欲為養生學之第一要義,強調“欲不可縱,縱欲成災??可謂知養生矣(《養生四要·寡欲第一》)”。其《養生四要·慎動》中亦強調“??故心常清靜則神安,神安則七神皆安。以此養生則壽,歿世不殆”。故歷代養生家都十分重視養神,有“太上養神,其次養形”之說。
九、調氣學派:調攝真氣保養生命。
調氣以養生的思想始萌于《管子》,其學派則形成于漢唐,發展于后世諸家。調氣學派認為,氣貴運行不息,升降有常,是人體生命活動的根本及壽夭的關鍵。
最早倡導調氣以養生的管仲主張調養內氣,使之聚則精不散?!豆茏印吩?“精也者,氣之精者也。氣道乃生,生乃思,思乃知,知乃止矣?!敝赋隽藲馐侨梭w生成及生命活動的基礎?!秲冉洝分赋觯骸罢鏆庹?,所受于天,與谷氣并而充身也?!闭f明真氣與人體的健康有著極為密切的關系。孫思邈則在《千金方》中對調氣進行了專篇論述,引用彭祖之語“行氣不已,亦可得長年”來說明調氣可以延年,并記載了彭祖的“和神導氣之法”。
劉完素則注重氣、精的保養,尤其重視元氣,在養生方法上主張養氣和調氣。養生家還認為調氣最忌暴怒,如曹庭棟“人借氣以充其身,故平日在乎善養。所忌最是怒。怒心一發,則氣逆而不順,窒而不舒,傷我氣,即足以傷我身。老年人雖身值可怒,當思事與身孰重,一轉念間,可以渙然冰釋”。指出了怒則氣機逆亂且傷氣傷身。
中醫養生的七個基本原則是什么
1、調陰陽,使陰陽調和,陰平陽秘,即可使人體筋脈和順,骨髓堅固,氣血暢順,內外就能協調,邪氣不能侵襲,耳聰目明。
2、和臟腑,是指使人體五臟六腑功能相對穩定和協調,由于人體的生命活動是以五臟為主體的功能的綜合反映,所以,養生首先要協調臟腑的生理功能,使其成為一個有機整體,充分發揮其生理功能。
3、通經絡,是要使人體的經脈之氣暢通無阻。人之所以成為一個有機的整體,是由于經脈縱橫交錯,出入表里,貫通上下,內聯五臟六腑,外至皮膚肌肉。通過經絡的溝通和聯系,人體的氣血才能流通,才能使臟腑相通,陰陽交貫,內外相通,倘若氣血不流通,臟_之間的各種聯系就要發生障礙,疾病即可發生。
4、保陰精,在精氣神三者之間,精是生命的基礎,因為“精盈則氣盛,氣盛則神全”若精虧則體弱神衰,臟腑機能失調,百邪易侵。
5、重養神,《黃帝內經》明確指出:“得神著昌,失神者亡”,中醫學認為,神是生命活動的主宰,它統御精氣,是生命存亡的根本。在生命過程中,神易于動而至耗,難于靜而內守。因此,歷代養生家有不少人都主張以靜養安神來健身防病,抗袁老。
6、順天時,所順天時,就是通過人體內部的調節使之與外界的自然環境的變化相適應,從而保持正常的生理功能。
7、調氣機,《黃帝內經》中指出“百病生于氣”的論點。這里的氣是指氣機,即氣的升降出入四種運動形式,氣機的病變關系到全身的病變,要保養好生命,必須注意觀察氣在體內的運行是否正常,當升則升,當將則將,要出則出,要進則進,一定不能反其道而行之。

中醫養生的七個基本原則是什么

摘要:在中醫理論指導下,歷代養生家和醫家提出了一系列養生原則,其養生之道在順應、養性、動形、靜神、溫補、培元、調氣、藥餌、食養等方面各有所長,從而形成了各有側重、自成體系的諸多學術流派。這些養生流派相互影響、相互融合,共同構建起了傳統養生學的文化寶庫。中醫養生九大流派有哪些?中醫養生的七個基本原則是什么?下面就和小編一起來了解一下吧。中醫養生九大流派有哪些
一、食養學派:飲食有節藥膳調養。
食養學派主張食養、食補、食療,通過研究食物的性能,以合理飲食來維護健康,延年益壽。
《內經》較早記載了食養的概念:“谷肉果菜,食養盡之”。并認識到飲食營養的重要性:“人以水谷為本,故人絕水谷則死?!闭f明飲食為人體必不可缺的營養物質。歷代醫家非常重視飲食保健,孫思邈奠定了我國食養學基礎,提出“安身之本,必資于食”;“藥性剛烈,猶若御兵”;“若能用食平疴,適性遣疾者,可謂良工”。這一思想對后世食療學派的醫家、養生家產生了重大影響。
孫思邈的弟子孟詵堪稱世界食療的鼻祖,其所著《食療本草》是我國和世界現存最早的一部食療專著,“藥補不如食補”,“是藥三分毒”。孟詵提倡“祛邪用藥,補養用食”。強調食療既可避免藥物偏性,又可維護身體健康。南唐陳士良對其繼承和發展,寫成《食性本草》。繼之,忽思慧的《飲膳正要》、賈銘的《飲食須知》、王士雄的《隨息居飲食譜》等食養著作都豐富了食養學派的飲食養生內容,為其進一步發展提供了大量的資料。
食養學派的歷代醫家都主張藥療不如食療,并強調飲食養生保健應意謹和五味、按時節量、避免偏嗜、宜清潔忌厚味,才能保證機體健康,防止疾病發生,從而達到延年益壽的目的。
二、養性學派:修養道德調攝精神。
養性學派是西漢以后,歷代儒生把孔孟學說中的道德修養及中和觀等思想與中醫養生方法相結合而逐漸形成的。該學派強調精神調攝、主張飲食調養,重視起居護養,為歷代養生家和醫家所遵循。
孔子最先提出“仁者壽”、“大德必得其壽”的觀點,并且提出君子三戒:“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論語·季氏》)?!泵献訉⑵渚唧w化提出要“善養吾浩然之氣”,“養心莫善于寡欲”(《孟子·盡心下》)。都是強調養生首要養心并調攝精神減少*。
董仲舒將養生與中庸思想結合,強調養氣與中和:“循天之道,以養其身,中者??能以中和養身者,其壽極命”(《春秋繁露》)?!端貑枴ど瞎盘煺嬲摗吩疲骸疤竦摕o,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是以志閑而少欲??所以能年皆度百歲?!?br>孫思邈繼承和發展《內經》治未病思想,在《千金要方·養性序》中反復強調“善養性者,則治未病之病,是其義也”??梢婐B性的目的是為了祛病延年。故后世凡重視道德修養的養生家無不推崇孔、孟與孫思邈而形成一派。繼之,經過程頤、朱熹、陸九淵、王守仁等補充發揮,儒家養生學說更加盛行。
三、藥餌學派:藥物養生輕身延年。
藥餌學派的養生思想萌發于《山海經》,啟發于《神農本草經》。該學派認為藥物養生應當采用立方平和、量體選藥、重在脾腎、因時藥養、因人調養等合理的辨證施養原則,才能祛病強身,益壽延年。
我國現存最早的藥物學專著《神農本草經》系統總結了我國漢代以前的藥物理論和治病、養生保健的用藥經驗。宋金元時期,有關藥物養生的理論有了重要的發展,如著名醫學家陳直、鄒鉉明確指出,老年藥物養生應著眼于培補先、后天之本,觀其書中常用之品如地黃、枸杞、胡桃肉、首烏等,皆為補腎益精、健脾理氣之藥,為后世抗衰延壽方藥研究留下了寶貴遺產。
到了明代,進入藥餌學派養生思想發展的全盛時期,以趙獻可、張景岳為代表的溫補學派,主張用溫補藥物峻補真火。李時珍推崇李東恒脾胃之說,其著作《本草綱目》尖銳地批判了服用金石長生不老之謬誤,推崇動植物藥養生,同時強調動植物藥的養生功用,如芡實“其功勝于乳石也”;鹿則“純陽多壽之物,能通督脈,又食草,故其肉有益無損”。清代養生家繼承歷代藥餌養生的經驗,如徐大椿強調了當審體質盛衰、陰陽消長、擇和平純粹之品、“稍為資助”的藥餌原則。
四、動形學派:動以養形動則不衰。
動形學派是主張適度運動的養生學派。動形以養生的思想始于《呂氏春秋》,其學派形成于漢唐,后世不斷創新和發展。動形學派認為,形體的動靜盛衰關系著精、氣、神的衰旺存亡。形體動則脾胃健運、精氣周流,生命力旺盛而不衰。
以動養形始于莊子。老莊認為靜可以長生,但道家意守丹田的養生方法,實是靜中有動,以達到運行氣血、和調陰陽的目的。后世各派氣功多源于老莊?!端貑枴ど瞎盘煺嬲摗贰胺ㄓ陉庩?,和于術數??”的論述正是對養生基本原則的概括,導引術則是“和于術數”養生法之一。
張仲景進一步闡述了導引在養生防病上的意義,指出“四肢才覺重滯,即導引吐納??勿令九竅閉塞”(《金匱要略·臟腑經絡先后病脈證第一》)。華佗養生有道,“年且百歲而猶有壯容”(《后漢書·華佗傳》)。他創立的“五禽戲”,把導引術向前推進了一步,并從理論上進一步闡述了動形養生的道理。孫思邈在《千金方》中論述道:“養生之道,常欲小勞”;“體欲常勞??勞勿過極”。繼之,宋代創立“八段錦”,明清太極拳盛行,以及近年興起的各種運動、舞蹈、體操等鍛煉形體的方法,都是繼承和發展了中國古代的養形之法。
五、培元學派:養元節欲固本培元。
培元學派強調治病防病要注重元氣的培補,認為元氣稟于先天,若后天充盛五臟安和,則精得養。故惜元、保元即是通過養五臟不使其過傷,調情志不使其過極,忌勞傷不使其過耗,以達到固護元氣、養生長壽的目的。
“元氣流行者壽,元氣滯者夭(《醫學入門·諸氣門》)”。歷代醫家強調惜元存精,十分重視元氣與壽命的關系?!秲冉洝分赋觯骸八枷霟o窮,所愿不得,意淫于外,入房太甚??筋痿者,生于肝,使內也(《素問·痿論》)?!庇蠼】甸L壽,宜從慎起居、節房事做起。后世醫家多從《內經》之旨,主張節欲養元。葛洪將保元作為長壽的一條養生法則:“欲求神仙,唯當得其至要,至要者,在于保精(《抱樸子內篇》)?!迸嘌a元氣是延緩衰老的基礎,明代祁門名醫汪機主張培元固本、扶正防邪,并發明“營衛一氣說”,使朱丹溪的養陰與李皋的補氣在理論和治療上達到統一,其《石山醫案》中的參、芪不僅補陽亦能補陰的觀點,補充擴大了培補元氣在治療疾病中的重要意義。
徐春甫亦強調治病必須保重脾胃元氣,著《古今醫統大全》等,提出“治病不查脾胃之虛實,不足以為太醫”。此外,慎用藥物也是固護元氣的重要方面,張景岳提出“有是病而用是藥,則病受之矣;無是病而用是藥,則元氣受之矣(《景岳全書》)”。龔廷賢則提出“惜元氣”的三字箴言,指出元氣與衰老的關系,著有《壽世保元》。
六、順應學派:順應自然因時養生。
順應學派是主張順應四時自然規律變化而養生的學派。順應學派認為只有主動掌握外界變化規律防御外邪侵襲,以養生、養長、養收、養藏,才能養生防病,延年益壽。
老莊首先提出“順乎自然”的養生理論和方法?!鹅`樞·本神》指出:“智者之養生,必順四時而適寒暑??如是則避邪不至,長生久視?!闭f明了順應自然界陰陽消長的重要性。朱丹溪亦指出:“善攝養者??各自珍攝,以保天和(《格致余論》)?!惫署B老之法,必然要依天和、顧四時變化而攝養。此外,邱處機深通醫術、精于養生,其養生專著《攝生消息論》從不同角度對四時精神調養、起居調攝、飲食保健等方面進行了闡述。
萬全亦認為,天地萬物陰陽和則平,陰陽失調便不和,“如春應溫而反寒,夏應熱而反涼,秋應涼而反熱,冬應寒而反溫”;“凡大寒大熱,大風大霧,皆宜避之,不可恃其強健而不畏也(《養生四要·法時》)”。皆是主張起居規律應隨季節不同變更,以與自然界陰陽之氣的消長保持協調統一。
七、溫補學派:溫養陽氣補益脾土。
溫補學派的養生思想源于《內經》,其所確立的防病治病原則為歷代醫家臨證所取法。該學派醫家結合自己的臨床診治經驗,闡述脾腎命門對人體的重要作用,指出養身防病要從“先天命門水火”及“后天脾胃”著手。
溫補學派主張防病治病立足于先后天之本,是善用甘溫補益之法為特色的醫學流派?!秲冉洝诽岢觥皩崉t瀉之,虛則補之(《素問·三部九候論》)”;“盛者瀉之,虛者飲藥以補之(《靈樞·脈度》)”;“形不足者,溫之以氣,精不足者,補之以味(《素問·陰陽應象大論》)”;“衰者補之??勞者溫之,損者溫之(《素問·至真要大論》)”。這些有關溫補的祛病養生原則為后世醫家所發揮。李東垣《脾胃論·卷上·脾胃虛實傳變論》中說:“若胃氣之本弱,飲食自倍,則脾胃之氣既傷,而元氣亦不能充,而諸病之所由生也?!闭J為脾胃功能正常元氣就充沛,臟腑組織功能健旺人體就健康。
明代薛己主張脾腎并重,以脾胃為主;趙獻可倡腎命水火說,由于“命門無形之火,在兩腎有形之中(《醫貫·內經十二官論》)”,故習用六味地黃丸及八味地黃丸,補腎水命火;孫一奎認為腎間動氣為生生不息之根,三焦相火為元氣之別使,故溫養陽氣就顯得十分重要。清代葉天士亦認為“脾胃為病,最詳李東垣”,提出“補腎不如補脾”,并在繼承李杲“溫養脾胃之氣”的治法基礎上,增加了“養胃陰”的治法。
八、靜神學派:靜以養神無欲則安。
靜神學派是以長生不老為養生目的,以返璞歸真、清靜無為、無欲則安為養生指導思想,主張貴柔,提倡導引調氣、形神兼養的靜態養生派。
靜神學派主張養生以靜養精神為主,清靜無為,靜中有動。老、莊道家一派“深根固抵,長生久視”的思想對靜神學派影響直接,他們崇尚自然,要求返璞歸真,順應自然,以靜為主。老子《道德經》說:“淡然無為,神氣自滿,以此將為不死藥?!敝赋鏊枷胍察o、清閑,不要有過多*,才能使神志健全,精氣內守而益壽延年。莊子繼承老子思想,闡述了靜以養神、養精的道理,“靜則無為??無為則俞俞,俞俞者憂患不能處,年壽長矣(《莊子·天道》)”。后來《內經》中的“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素問·上古天真論》)”等靜養原則都是由此發展而來。
中醫養生流派始于道家分流,許多信奉老莊思想的學者方士,一方面大力提倡導引、吐納等養生方法,另一方面又從防病強身的實際出發,將老莊養生思想加以整理提高。如嵇康的《養生論》指出:“智上于恬,性足于和?!闭J為物欲為養生之大礙,從而提出“養之以和”。之后,萬全《養生四要》首列寡欲為養生學之第一要義,強調“欲不可縱,縱欲成災??可謂知養生矣(《養生四要·寡欲第一》)”。其《養生四要·慎動》中亦強調“??故心常清靜則神安,神安則七神皆安。以此養生則壽,歿世不殆”。故歷代養生家都十分重視養神,有“太上養神,其次養形”之說。
九、調氣學派:調攝真氣保養生命。
調氣以養生的思想始萌于《管子》,其學派則形成于漢唐,發展于后世諸家。調氣學派認為,氣貴運行不息,升降有常,是人體生命活動的根本及壽夭的關鍵。
最早倡導調氣以養生的管仲主張調養內氣,使之聚則精不散?!豆茏印吩?“精也者,氣之精者也。氣道乃生,生乃思,思乃知,知乃止矣?!敝赋隽藲馐侨梭w生成及生命活動的基礎?!秲冉洝分赋觯骸罢鏆庹?,所受于天,與谷氣并而充身也?!闭f明真氣與人體的健康有著極為密切的關系。孫思邈則在《千金方》中對調氣進行了專篇論述,引用彭祖之語“行氣不已,亦可得長年”來說明調氣可以延年,并記載了彭祖的“和神導氣之法”。
劉完素則注重氣、精的保養,尤其重視元氣,在養生方法上主張養氣和調氣。養生家還認為調氣最忌暴怒,如曹庭棟“人借氣以充其身,故平日在乎善養。所忌最是怒。怒心一發,則氣逆而不順,窒而不舒,傷我氣,即足以傷我身。老年人雖身值可怒,當思事與身孰重,一轉念間,可以渙然冰釋”。指出了怒則氣機逆亂且傷氣傷身。
中醫養生的七個基本原則是什么
1、調陰陽,使陰陽調和,陰平陽秘,即可使人體筋脈和順,骨髓堅固,氣血暢順,內外就能協調,邪氣不能侵襲,耳聰目明。
2、和臟腑,是指使人體五臟六腑功能相對穩定和協調,由于人體的生命活動是以五臟為主體的功能的綜合反映,所以,養生首先要協調臟腑的生理功能,使其成為一個有機整體,充分發揮其生理功能。
3、通經絡,是要使人體的經脈之氣暢通無阻。人之所以成為一個有機的整體,是由于經脈縱橫交錯,出入表里,貫通上下,內聯五臟六腑,外至皮膚肌肉。通過經絡的溝通和聯系,人體的氣血才能流通,才能使臟腑相通,陰陽交貫,內外相通,倘若氣血不流通,臟_之間的各種聯系就要發生障礙,疾病即可發生。
4、保陰精,在精氣神三者之間,精是生命的基礎,因為“精盈則氣盛,氣盛則神全”若精虧則體弱神衰,臟腑機能失調,百邪易侵。
5、重養神,《黃帝內經》明確指出:“得神著昌,失神者亡”,中醫學認為,神是生命活動的主宰,它統御精氣,是生命存亡的根本。在生命過程中,神易于動而至耗,難于靜而內守。因此,歷代養生家有不少人都主張以靜養安神來健身防病,抗袁老。
6、順天時,所順天時,就是通過人體內部的調節使之與外界的自然環境的變化相適應,從而保持正常的生理功能。
7、調氣機,《黃帝內經》中指出“百病生于氣”的論點。這里的氣是指氣機,即氣的升降出入四種運動形式,氣機的病變關系到全身的病變,要保養好生命,必須注意觀察氣在體內的運行是否正常,當升則升,當將則將,要出則出,要進則進,一定不能反其道而行之。

中醫健康養生的4個基本原則

中醫 健康 養生 的基本原則:

順應自然 形神兼養

動靜結合 調養脾腎

順應自然

為什么人體要順應四季的變化? 春生、夏長、秋收、冬藏,是大自然一年中運動變化的規律。中醫認為“天人相應”,人體必須順應自然四季變化的規律,保持機體與自然的平衡,才能順利安康的度過一年四季。

春夏季節,順應陽氣升發的趨勢,夜臥早起,多進行戶外運動,漫步于空氣清新之地,舒展身形,使陽氣更充盛。

秋冬季節,氣候轉涼至寒,風氣勁疾,陰氣收斂,必須注意防寒保暖,適當調整作息時間,早臥晚起,以避肅殺寒涼之氣,使陰精潛藏于內,陽氣不致妄泄。

形神兼養

形體物質是生命的基礎,只有形體完備,才能產生正常的精神活動;精神活動是生命的主宰,只有精神調暢,才能促進臟腑的生理功能。

養神:主要是指攝養人體內臟、肢體、五官九竅及精氣血津液等。

調神:主要指調攝人的精神、意識、思維活動等。

動靜結合

只有動靜結合,剛柔并濟,才能保持人體陰陽、氣血、臟腑等生理活動的協調平衡,人體才能充滿旺盛的生命力。應提倡“養身莫善于動”,強調“養靜為攝生之首務”的原則。

動:包括勞動和運動。運動可以增強人的體質,促進氣機通暢,氣血調和,經絡通達,九竅和利,提高防御病邪的能力。

靜:主要指保持精神上的清靜,還包括形體活動的相對安靜狀態。只有心靜方能神凝,神凝方能心定,如此神藏而不妄耗。

調養脾腎

腎為先天之本,水火之宅,受五臟六腑之精而藏之,是元氣、陰精的生發之源,生命活動的調節中心。腎中精氣陰陽的盛衰,與人的生長發育以及衰老過程有著直接的關系。腎氣充足,則精神健旺,身體 健康 ,壽命延長;腎氣衰少,則精神疲憊,體弱多病,壽命短夭。

脾主運化,為后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飲食中的精微物質必須依靠脾的吸收和轉輸,才能化生為氣血,營養于周身,維持各臟腑經絡等組織器官的功能活動。

中醫健康養生的4個基本原則

中醫 健康 養生 的基本原則:

順應自然 形神兼養

動靜結合 調養脾腎

順應自然

為什么人體要順應四季的變化? 春生、夏長、秋收、冬藏,是大自然一年中運動變化的規律。中醫認為“天人相應”,人體必須順應自然四季變化的規律,保持機體與自然的平衡,才能順利安康的度過一年四季。

春夏季節,順應陽氣升發的趨勢,夜臥早起,多進行戶外運動,漫步于空氣清新之地,舒展身形,使陽氣更充盛。

秋冬季節,氣候轉涼至寒,風氣勁疾,陰氣收斂,必須注意防寒保暖,適當調整作息時間,早臥晚起,以避肅殺寒涼之氣,使陰精潛藏于內,陽氣不致妄泄。

形神兼養

形體物質是生命的基礎,只有形體完備,才能產生正常的精神活動;精神活動是生命的主宰,只有精神調暢,才能促進臟腑的生理功能。

養神:主要是指攝養人體內臟、肢體、五官九竅及精氣血津液等。

調神:主要指調攝人的精神、意識、思維活動等。

動靜結合

只有動靜結合,剛柔并濟,才能保持人體陰陽、氣血、臟腑等生理活動的協調平衡,人體才能充滿旺盛的生命力。應提倡“養身莫善于動”,強調“養靜為攝生之首務”的原則。

動:包括勞動和運動。運動可以增強人的體質,促進氣機通暢,氣血調和,經絡通達,九竅和利,提高防御病邪的能力。

靜:主要指保持精神上的清靜,還包括形體活動的相對安靜狀態。只有心靜方能神凝,神凝方能心定,如此神藏而不妄耗。

調養脾腎

腎為先天之本,水火之宅,受五臟六腑之精而藏之,是元氣、陰精的生發之源,生命活動的調節中心。腎中精氣陰陽的盛衰,與人的生長發育以及衰老過程有著直接的關系。腎氣充足,則精神健旺,身體 健康 ,壽命延長;腎氣衰少,則精神疲憊,體弱多病,壽命短夭。

脾主運化,為后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飲食中的精微物質必須依靠脾的吸收和轉輸,才能化生為氣血,營養于周身,維持各臟腑經絡等組織器官的功能活動。

中醫養生的原則包括

中醫養生的原則包括

A.順應自然

B.養神為先

C.養護正氣

D.避免邪氣

E.辨證論治

正確答案:順應自然;養神為先;養護正氣;避免邪氣

中醫養生的原則包括

中醫養生的原則包括

A.順應自然

B.養神為先

C.養護正氣

D.避免邪氣

E.辨證論治

正確答案:順應自然;養神為先;養護正氣;避免邪氣

中醫養生的三大原則

其實,生、老、病、死是人類生存繁衍的自然規律,每個人都希望健康,都希望長壽。在歷史的前進的滾滾大潮中,養生,一個恒久的話題,也是多少年來,人類持之以恒的追求。
但終究,人類都不會被自然規律所收容,一切都會隨著時間的轉盤流逝。我們能夠做到的就是,通過合理膳食、適當運動、調節情緒、規律生活,使自己的身體機能得到有效的保持,促進身體的健康和生命適當延續。
一、合理膳食:營養是維持生命的基礎,營養的均衡是生命健康的基礎,所以生命的延續是通過脾胃的功能,從自然界中汲取蛋白質、糖類、維生素、無機鹽、食物纖維、微量元素、水這七大基本營養素,來供給人體延續所需的基本材料。這些營養都是從我們的一日三餐或基礎飲食中攝取的,要保證種類齊全,又不能任何一種過量,這就是現在經常講的膳食平衡。所謂平衡,就是各項營養素達到均衡,所以要適量合理的進食,飲食要有節制,禁止暴飲暴食,盡量少食用肥甘厚味的食物,同時要注意飲食就餐衛生,切記勉強進食、怒后進食,忌生冷及過咸的食物。在清代宮廷,尤其是乾隆時期,非常留意飲食養生,除了基本膳食以外,還要有蜂蜜、人參、松仁、枸杞、蜂膠等食藥兼備的養生物品,已達到無病能補,有病能治的功效。點擊查看源網頁二、適當運動:流水不腐,戶樞不蠹,以其運動故也。常流的水不會出現腐臭,常轉動的門軸不會被蟲蛀,人體也一樣,作為自然界的一份子,始終受自然規律的制約,所以,要適當運動,才會促進健康,受益身心。我們的骨骼隨著年齡增長,到23歲就會定型,各種機能也相應完善,但到中年(一般在35歲以后)骨骼就會出現萎縮變化,骨皮質變薄,隨著鈣質的流失,骨質也會出現疏松現象。所以,要適當運動,通過運動疏松筋脈,使營養通道輸送功能順暢,用臟腑送出的營養物質濡養骨骼,增強骨骼鈣質和活性,達到強身健體的功效。點擊查看源網頁三、調節情緒“病由心生”,是一個不爭的事實,醫學證明,絕大多數人并不是壽終而死,76%的疾病都是情緒病。不良情緒會讓你罹患各種疾病,不良情緒會導致肌肉緊張,緊張情緒可以放大任何一個輕微的痛感,不良情緒導致內分泌失衡,不良情緒給內分泌系統帶來的破壞最嚴重,不良情緒也會阻礙的身體發育……老子云:上善若水。幾千年前,老子便用水的各種特點來描述圣人謙退不爭的品格,他認為,圣人努力學習水的品格,要做到“七善”,其中之一便是要做到“心善淵”,即心胸要善于保持沉靜,不可大喜大悲,這樣就符合養生之道。諸葛亮在《誡子書》中也曾寫道: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梢姽湃耸种v究保持平靜的心態,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平常心是一種恬淡灑脫、氣定神閑的心態,它既是“寵辱不驚,閑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漫隨天外云卷云舒”的愜意,也是“竹仗芒鞋輕勝馬,一蓑煙雨任平生”的超脫。處變不驚、不隨物悲喜的超脫人生觀,是我們在紛紜變幻的世事中所努力追求的,也是最難得到的。點擊查看源網頁生命的過程就像一次旅程,你攜帶的東西越多,行李越重,旅途便越感吃力。原本輕松的旅途,或許會變成一種難以承受的負擔。保持良好情緒,是健康的根本。

中醫養生的三大原則

其實,生、老、病、死是人類生存繁衍的自然規律,每個人都希望健康,都希望長壽。在歷史的前進的滾滾大潮中,養生,一個恒久的話題,也是多少年來,人類持之以恒的追求。
但終究,人類都不會被自然規律所收容,一切都會隨著時間的轉盤流逝。我們能夠做到的就是,通過合理膳食、適當運動、調節情緒、規律生活,使自己的身體機能得到有效的保持,促進身體的健康和生命適當延續。
一、合理膳食:營養是維持生命的基礎,營養的均衡是生命健康的基礎,所以生命的延續是通過脾胃的功能,從自然界中汲取蛋白質、糖類、維生素、無機鹽、食物纖維、微量元素、水這七大基本營養素,來供給人體延續所需的基本材料。這些營養都是從我們的一日三餐或基礎飲食中攝取的,要保證種類齊全,又不能任何一種過量,這就是現在經常講的膳食平衡。所謂平衡,就是各項營養素達到均衡,所以要適量合理的進食,飲食要有節制,禁止暴飲暴食,盡量少食用肥甘厚味的食物,同時要注意飲食就餐衛生,切記勉強進食、怒后進食,忌生冷及過咸的食物。在清代宮廷,尤其是乾隆時期,非常留意飲食養生,除了基本膳食以外,還要有蜂蜜、人參、松仁、枸杞、蜂膠等食藥兼備的養生物品,已達到無病能補,有病能治的功效。點擊查看源網頁二、適當運動:流水不腐,戶樞不蠹,以其運動故也。常流的水不會出現腐臭,常轉動的門軸不會被蟲蛀,人體也一樣,作為自然界的一份子,始終受自然規律的制約,所以,要適當運動,才會促進健康,受益身心。我們的骨骼隨著年齡增長,到23歲就會定型,各種機能也相應完善,但到中年(一般在35歲以后)骨骼就會出現萎縮變化,骨皮質變薄,隨著鈣質的流失,骨質也會出現疏松現象。所以,要適當運動,通過運動疏松筋脈,使營養通道輸送功能順暢,用臟腑送出的營養物質濡養骨骼,增強骨骼鈣質和活性,達到強身健體的功效。點擊查看源網頁三、調節情緒“病由心生”,是一個不爭的事實,醫學證明,絕大多數人并不是壽終而死,76%的疾病都是情緒病。不良情緒會讓你罹患各種疾病,不良情緒會導致肌肉緊張,緊張情緒可以放大任何一個輕微的痛感,不良情緒導致內分泌失衡,不良情緒給內分泌系統帶來的破壞最嚴重,不良情緒也會阻礙的身體發育……老子云:上善若水。幾千年前,老子便用水的各種特點來描述圣人謙退不爭的品格,他認為,圣人努力學習水的品格,要做到“七善”,其中之一便是要做到“心善淵”,即心胸要善于保持沉靜,不可大喜大悲,這樣就符合養生之道。諸葛亮在《誡子書》中也曾寫道: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梢姽湃耸种v究保持平靜的心態,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平常心是一種恬淡灑脫、氣定神閑的心態,它既是“寵辱不驚,閑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漫隨天外云卷云舒”的愜意,也是“竹仗芒鞋輕勝馬,一蓑煙雨任平生”的超脫。處變不驚、不隨物悲喜的超脫人生觀,是我們在紛紜變幻的世事中所努力追求的,也是最難得到的。點擊查看源網頁生命的過程就像一次旅程,你攜帶的東西越多,行李越重,旅途便越感吃力。原本輕松的旅途,或許會變成一種難以承受的負擔。保持良好情緒,是健康的根本。

中醫養生的三大原則

其實,生、老、病、死是人類生存繁衍的自然規律,每個人都希望健康,都希望長壽。在歷史的前進的滾滾大潮中,養生,一個恒久的話題,也是多少年來,人類持之以恒的追求。
但終究,人類都不會被自然規律所收容,一切都會隨著時間的轉盤流逝。我們能夠做到的就是,通過合理膳食、適當運動、調節情緒、規律生活,使自己的身體機能得到有效的保持,促進身體的健康和生命適當延續。
一、合理膳食:營養是維持生命的基礎,營養的均衡是生命健康的基礎,所以生命的延續是通過脾胃的功能,從自然界中汲取蛋白質、糖類、維生素、無機鹽、食物纖維、微量元素、水這七大基本營養素,來供給人體延續所需的基本材料。這些營養都是從我們的一日三餐或基礎飲食中攝取的,要保證種類齊全,又不能任何一種過量,這就是現在經常講的膳食平衡。所謂平衡,就是各項營養素達到均衡,所以要適量合理的進食,飲食要有節制,禁止暴飲暴食,盡量少食用肥甘厚味的食物,同時要注意飲食就餐衛生,切記勉強進食、怒后進食,忌生冷及過咸的食物。在清代宮廷,尤其是乾隆時期,非常留意飲食養生,除了基本膳食以外,還要有蜂蜜、人參、松仁、枸杞、蜂膠等食藥兼備的養生物品,已達到無病能補,有病能治的功效。點擊查看源網頁二、適當運動:流水不腐,戶樞不蠹,以其運動故也。常流的水不會出現腐臭,常轉動的門軸不會被蟲蛀,人體也一樣,作為自然界的一份子,始終受自然規律的制約,所以,要適當運動,才會促進健康,受益身心。我們的骨骼隨著年齡增長,到23歲就會定型,各種機能也相應完善,但到中年(一般在35歲以后)骨骼就會出現萎縮變化,骨皮質變薄,隨著鈣質的流失,骨質也會出現疏松現象。所以,要適當運動,通過運動疏松筋脈,使營養通道輸送功能順暢,用臟腑送出的營養物質濡養骨骼,增強骨骼鈣質和活性,達到強身健體的功效。點擊查看源網頁三、調節情緒“病由心生”,是一個不爭的事實,醫學證明,絕大多數人并不是壽終而死,76%的疾病都是情緒病。不良情緒會讓你罹患各種疾病,不良情緒會導致肌肉緊張,緊張情緒可以放大任何一個輕微的痛感,不良情緒導致內分泌失衡,不良情緒給內分泌系統帶來的破壞最嚴重,不良情緒也會阻礙的身體發育……老子云:上善若水。幾千年前,老子便用水的各種特點來描述圣人謙退不爭的品格,他認為,圣人努力學習水的品格,要做到“七善”,其中之一便是要做到“心善淵”,即心胸要善于保持沉靜,不可大喜大悲,這樣就符合養生之道。諸葛亮在《誡子書》中也曾寫道: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梢姽湃耸种v究保持平靜的心態,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平常心是一種恬淡灑脫、氣定神閑的心態,它既是“寵辱不驚,閑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漫隨天外云卷云舒”的愜意,也是“竹仗芒鞋輕勝馬,一蓑煙雨任平生”的超脫。處變不驚、不隨物悲喜的超脫人生觀,是我們在紛紜變幻的世事中所努力追求的,也是最難得到的。點擊查看源網頁生命的過程就像一次旅程,你攜帶的東西越多,行李越重,旅途便越感吃力。原本輕松的旅途,或許會變成一種難以承受的負擔。保持良好情緒,是健康的根本。

聲明:本網頁內容旨在傳播知識,若有侵權等問題請及時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處理。TEL:177 7030 7066 E-MAIL:11247931@qq.com

文檔

中醫養生幾大原則包括哪些

中醫養生四大要素:1. 順應自然:根據天氣變化,春保肝、夏養心等,達到保健效果。2. 形神共養:靜以養神,動以養形。修性怡神,保持樂觀安靜、心平氣和的精神狀態。3. 調養脾胃:脾胃為后天之本,調節飲食、藥物調理、精神調攝、針灸推拿等方法健運脾胃,達到延年益壽的目的。4. 保精護腎:精為生長發育基礎,精化氣,氣生神,神御形,通過保護精和腎,延緩身體衰老。
推薦度:
  • 熱門焦點

最新推薦

猜你喜歡

熱門推薦

專題
Top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精品…-国产精品可乐视频最新-亚洲欧美重口味在线-欧美va免费在线观看